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江洛镇

科普小知识2022-12-30 16:02:51
...

江洛镇地处国道316线与省道江武公路交汇处,历史上就是陇南北部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徽县经济商贸重镇,有陇南“旱码头”之称。全镇面积31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3万亩,辖30个行政村,134个合作社,1个居委会,50多个镇属及驻镇单位,总人口2.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6200人。

中文名:江洛镇

行政代码:621227102

身份证前6位:621227

长途区号:0939

邮政编码:746000

隶属政区:徽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K

辖区面积:312.9km2

人口数量:约2.2万人

人口密度:70人/km2

1、地方简介

地处国道316线与省道江武公路交汇处,历史上就是陇南北部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徽县经济商贸重镇,有陇南“旱码头”之称。全镇面积31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3万亩,辖30个行政村,134个合作社,1个居委会,50多个镇属及驻镇单位,总人口2.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6200人。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称号,综合实力名列陇南市“十强乡镇”之一。

2、行政区划

江洛镇区划


江洛镇

621227102001121江洛镇居委会

621227102201220江洛村

621227102202122上坝村

621227102203220店儿沟村

621227102204122下寨村

621227102205111黄坝村

621227102207220赵湾村

621227102208220大岭村

621227102210220张门村

621227102212220赵河村

621227102213220刘坝村

621227102215220徐杨村

621227102217220清河村

621227102218220殷家沟村

621227102219220沿川村

621227102220220石头坪村

621227102221220李寺村

621227102222220吊沟村

621227102223220玉石沟村

621227102224220游龙村

621227102225220马湾村

621227102226220立斗村

621227102229220庄窠村

3、地方人口

江洛镇人口数据:


江洛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3517

男7294

女6223

家庭户户数2972

家庭户总人口(总)12788

家庭户男6675

家庭户女6113

0-14岁(总)3307

0-14岁男1699

0-14岁女1608

15-64岁(总)9251

15-64岁男5090

15-64岁女4161

65岁及以上(总)959

65岁及以上男505

65岁及以上女45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2368

4、乡镇经济

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江洛镇富含铅锌资源金属贮量达50余万吨,目前全镇有矿山企业17户,铅锌选厂12户,其它工业企业18户。矿山企业实行联合重组后,建立了6家有限责任公司,年初又增加了豪森矿业有限公司和明昊矿业有限公司2户,按照科学合理、安全增效的行动标准,完善了各项经营手续,通过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更新设备,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其中隆江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已达千万元,拥有3处矿山、选厂、茶厂等几户较大的子公司,年产矿粉1000吨,年产值600多万元,解决全镇的剩余劳动力250余人。第三产业异常活跃,餐饮、运输全县驰名,个体工商户671户,上缴税金达265万元。

5、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依托交通优势,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商贸流通为两翼,以健全城镇功能、提高群众物质文化水平为目标,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备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活力的小城镇。按照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全镇上下齐动员,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资金,聘请省地质测绘大队专业技术人员对镇区3.2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实地勘测,又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江洛镇建设进行规划设计,绘制了“五图一书”,制作了镇区建设规划“沙盘”。

6、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镇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立足优势,加快了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畜、核桃、金银花三大主导产业。一是以黄牛规范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建立了下寨百头养牛场和青河黄牛养殖基地,涌现出了徐阳、成河等8个规模养殖大村。养牛8头以上的大户达到360户,圈舍改造达765座3060间,青贮池208座,种植优质牧草2000亩,年出栏商品畜3500头,销售收入700万元,农民人均养畜纯收入达350元。二是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全镇共有核桃面积1340亩,新建优质核桃示范园300亩,年产核桃干果70多万公斤,产值达350万元。其它银杏等经济林面积达到3680亩,年产值达100万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15元。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江洛镇已成为陇南最大的核桃销售集散地,年成交量达2000万公斤。三是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在店儿沟、赵湾分别建成500亩的金银花示范基地,年产金银花干花2万斤,实现产值180万元。建成金银花茶加工企业两户,年加工茶2000多公斤,产值达60万元,黄姜、柴胡等中药材基地达到1200亩,年产值达200万元。

7、社会民生

陇南市徽县江洛镇开展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关怀行动

今年以来,陇南市徽县江洛镇不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力度,与全镇22名外来流动人口签订了管理协议,并经常性开展生殖健康检查、婚育宣传及药具送上门等服务,使他们出门在外深切地感受到与当地育龄群众均等化的生育关怀,受到了流动人口的好评。

截至目前,江洛镇已为镇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发放宣传图册26份,避孕药具42盒,组织健康检查2次,蓝氧治疗11人,有效地提高了外来人口的优生优育观念和健康水平。

8、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吴玠墓景区

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阶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存这里。

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园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I.53米,厚0.3l米碑额下面纂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正文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七十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十门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阶末及归葬故乡而葬天河池。至于《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故乡之意而已。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倾斜,无人管理。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巾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整个吴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护之列。一九七八年将墓碑复正,并建碑亭,加强了保护。1985年,由省文物局拔专款对碑亭进行了重修。

郇家庄白塔

徽县郇家庄白塔,是陇南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古塔,虽经近千年的风蚀雨剥,地震坏损,但历代群众珍爱古代文化艺术,坚持边损边补修。道光庚寅(1830)之秋,当地群众商议,决定以石条补其根底,大修保其坚固。随即在全庄募化集捐,并用本寺两年的地产(当时白塔寺有地十多亩),于辛卯年(1831)动工修葺,到壬辰年(1832)中秋完竣。这次大修,不仅加固了塔基,补修了坏损破败之处,而且还在塔基处筑砌了洞门,镶嵌了补修碑记。

白塔,亦称砖塔。高25米,共10层,是用多层叠涩檐承托平座的砖塔,通体砖筑,实心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底部为两层石条砌筑的台基,每台依次宽出塔身0.16米,塔体下阔上收,各层面宽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整个塔体轮廓呈角锥形。

徽县白塔,设计合理,比例协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从远处眺望,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塔在宽阔坦荡的山坳上凌空高耸,四周树木错落环合,村舍隐约其问,塔旁又有一高23米的银杏树相映衬,使白塔更显得巍峨壮观、潇洒俊美。回望唐代大诗人杜甫由同谷发成都曾歇脚纳凉之处的栗亭故址与“少陵钓台”,更使人魂牵梦绕,思绪难平。

东关*

中国*古寺。位于甘肃省徽县东关回族聚居的东关村。据寺内现存明朝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所立《重修礼拜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因“岁久易湮”,曾于嘉靖(1522~1566)年间修葺。后以“寺宇复圮”,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废拓新”。

9、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特产。“徽县紫皮大蒜”是芳香族调味蔬菜上品,营养极其丰富,不仅兼具医疗和保健功能,而且是风靡全球的兰州拉面的重要佐料。徽县紫皮大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环境条件,徽县“三蒜”产品享誉省内外,紫皮大蒜是徽县土特产品家族中栽培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生产效益最好的经济作物。2003年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取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注册品牌商标4枚、2008年获得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13年亩均产值达到6000元。

徽县是全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徽县紫皮大蒜”蒜头形状玲珑,鳞瓣饱满,瓣皮乌紫、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营养丰富,是食用和调味的佳品,亦可入药,为地地道道的特色产品。

2014年,徽县紫皮大蒜种植协会申报的“徽县紫皮大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徽县紫皮大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徽县所辖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等7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4′00″~106°27′00″,北纬33°33′00″~34°11′00″。

徽县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其全身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用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地处陇南山区的徽县,由于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原因,栽培银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嘉陵镇田河村,至今就生长着153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形成了一个全国都十分罕见的银杏树群落。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加上一直不知道银杏树开发的巨大商业价值,田河村人守着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树”却受了一辈子的穷。直到1994年,为了振兴当地的经济,县上组织有关人员到安徽、山东、湖北等地参观,发现这些地方的0都把银杏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受到启发。后来,田河村人根据外地的经验,利用银杏这一资源优势,开发了“银杏人家”旅游项目,形成“吃银杏果、品银杏茶、赏银杏景”的一条龙旅游开发格局,效益不错。由此带动了全县银杏产业的发展。徽县县委、县0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将银杏产业作为一项富县富民的产业来抓。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徽县广泛发动群众,采用林粮间作、地埂栽植、早果丰产密植、荒山造林等多种栽植模式,大力栽植银杏树。截至2002年,该县银杏树已发展到13.6万亩,达700万株。

甘肃省徽县柳林镇、城关镇、嘉陵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永宁乡、水阳乡、虞关乡、银杏乡、栗川乡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金徽酒

翻开金徽酒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词之于金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辉煌、沉寂、变革、崛起。是的,金徽在甘肃酒业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陇酒是有渊源的,陇酒文化是厚重的。金徽酒的文化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历史的长河中,徽酒犹如一叶永不停息、凌浮波流的扁舟,树帜在陇酒文化的潮头,乘风破浪、扬帆前行。距今4000多年以前,徽县就开始了蒸馏酒酿制。1134年,创立了雄霸一方的历史名牌“金徽酒”。

有人说,酒的文化内涵就是酒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经不起考验的。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徽县东北部河谷地带的甘沟四坪山繁衍生息。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从甘沟四坪山发掘出来大量的陶器,其中的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足以证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用谷物酿造美味的规律和方法,这也为徽县蒸馏酒起源于西汉以前的说法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关徽酒的正式记录,来自于南宋抗金名将吴介。1134年,他与兄弟吴粼在徽县仙人关大破金兀术的十万铁骑,大捷庆功时由于酒具短缺,将士们便用金兵的头盔来盛酒痛饮,“金盔酒”美名由此而生。后来的人们叫顺了嘴,“金盔”便成了“金徽”。明清时期,徽酒经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齐聚伏家镇傍“神泉”争“海眼”,出现了很多的酿酒作坊,像“晋绅坊”、“永盛源”、“宽裕成”、“金隆魁”、“公信福”等驰名的酒坊数十家。尤其是陇南春的前身“永盛源”得其要津,清初康熙大帝出巡陇南后对其酿制的徽酒大加赞赏,并钦点为宫廷贡品,于是徽酒声名远播。

上一篇:诚谏镇

下一篇:郝家桥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