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淞园路街道
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地处黄浦区最南端,东至陆家浜路;南至黄浦江;西至江边路、*路、制造局路;北至陆家浜路。辖区面积2.87平方公里,现有22个居民区,户籍3.56万户、常住人口10.2万人,有80%以上的居民居住在配套住房内,是典型的聚居区,也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园区馆区组成区域。
中文名称:半淞园路街道
行政代码:310101015
身份证前6位:310101
长途区号:021
邮政编码:200001
隶属政区:黄浦区
行政级别:街道
辖区面积:2.87km2
人口数量:约10.2万人
人口密度:35540人/km2
1、地方简介
半淞园路街道
半淞园路街道是区委、区府直接任导下的一级基层组织。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负责管理全街道辖区内,党员*群众思想教育,组织协调人民经济生活,进行有关司法、民政、劳动调配、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群众文化以及指导居委会等方面工作。半淞园路街道办事处下设办公室、民政科、经济管理科、城市管理科等科室,下属有街道图书馆、街道少儿图书馆、文化中心站、卫生站及二十四个居委会。
2、历史沿革
*夕,地域属蓬莱区,解放初属陈家桥派出人员办事处。1952年划为第八、九办事处;1953年又划为第十一、十二、十三办事处;1955年调整为保安路、清流街、高昌庙、制造局路4个办事处;1958年并为保安路办事处;1960年被列为筹建城市人民公社试点;1961年10月起为半淞园路街道办事处;1988年划入原属斜桥街道的6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地址在保屯路213号,辖新肇周路、保屯路、瞿溪路第一、瞿溪路第二、瞿溪路第三、瞿溪路第四、唐家宅、*路、中山南一路、江南三村、市民新村、张家宅、半淞园路、清流街、南江路、斜土东路、西凌家宅、斜桥、惠祥弄、制造局路、三门峡路、丽园路、徽宁路、民立街24个居民委员会,有675个居民小组,常住户口24436户,72017人,其中回、满、蒙等少数民族551人。半淞园路街道其前身从1950年7月至1960年7月曾先后变更九次。经过多次变化调整,于1960年7月将原来的保安路街道办事处,改为半淞园路街道。1988年6月,南市区*又根据市府(88)48号文件精神,撤销了斜桥街道办事处建制,原属斜桥街道的部分辖区划归街道办事处。
3、行政区划
半淞园路街道区划
310101015002111民立居委会
310101015004111瞿四居委会
310101015005111西三居委会
310101015006111徽宁居委会
310101015010111*居委会
310101015011111瞿二居委会
310101015013111三门峡居委会
310101015014111市民居委会
310101015015111西一居委会
310101015016111制造居委会
310101015018111保屯居委会
310101015021111西二居委会
310101015022111耀江花园居委会
310101015023111黄浦新苑居委会
310101015024111迎勋居委会
310101015025111海西居委会
310101015026111益元居委会
310101015027111中福花苑第一居委会
310101015028111车中居委会
310101015029111普益居委会
310101015030111新村居委会
310101015031111中福花苑第二居委会
4、社会经济
半淞园路街道
街道把为工厂和居民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改革开放以来,街道与工厂企业开展联建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各居委会同辖区内异型铆钉厂、围巾二厂、纸盒九厂等60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双向、多项协作关系。为支持地区发展“三产”,企事业单位积极向居委会提供设备、场所,或将部分生产班组、食堂承包给居委会,使地区居民增加再就业机会。街道经常组织机关*、退休工人和待业青年向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理发、蒸饭、修理工、泥木工、电工、家庭保姆等200多项服务。13个托儿所在寒暑假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照管子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1992年,街道自筹资金在张家宅建起160平方米的三层楼巾帼服务中心,向孤寡老人、伤残人、军烈属提供洗衣、沐浴、医疗、婚姻咨询等10多项服务。街道妇联于1986年、1990年、1992年3次被评为市“三八”红旗集体。从1982年起街道先后组建劳动服务公司、合作联社和民政福利公司等经济实体,有7家工厂、26家商店,从业人员2600余名,年产值2894.34万元,上交税收118.18万元,利润211万元。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向街道友谊服装厂购买400套旅游衫赠送给随行人员。
5、社区文化
街道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编写《半淞园街道乡土介绍》,拍摄了《春满半淞园》录像片,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辖区科研机构积极支持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道一起兴建
少年科技学校,由科研人员授课,设电子、英文打字、工艺、摄影等课目。1990年,街道青少年保护工作获市先进集体称号。街道文化中心站,自80年代以来举办过3届地区文化节,组织纳凉文艺晚会等群众文艺活动,1992年被评为市一级文化中心站。街道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围绕党工委、办事处确立的“育素质市民,建世博家园”学习型社区创建目标,在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服务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文化中心作为弘扬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作为提高居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建文明社区与学习型社区的重要窗口来加强建设,投资20余万元拓展了网上浏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图基层服务点等多项先后服务功能。使文化站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使文化中心真正变成大多数社区市民乐意光顾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6、城镇建设
3月25日,在上海市安全社区建设会议上,半淞园路街道被《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安全生产协会》命名为上海市安全社区。
3月26日,半淞园路社区(街道)召开了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大会,出席会议有社区单位、22个居委和街道相关科室。安全社区建设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半淞园路社区(街道)除了通过相关会议进行宣传外,还充分利用社区报刊进行宣传,在半淞园路社区(街道)安全社区网站、《今日半淞园》社区报刊上对社区居民和单位广泛宣传安全社区的理念和小常识,通过开辟安全社区小专栏,借助开展问卷调查,制作安全社区建设、预防伤害知识的宣传卡片等形式,努力做到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楼组、进家庭、进单位、进学校,不断深化安全社区理念,提高安全社区建设的认知度。
7、地方特产
上海春卷
条头糕、薄荷糕
古代江南食俗,每逢农历元旦和立春日,合家团聚,饮春茶,吃春饼,贺新年。春饼是和以葱、韭等辛味蔬菜做成的,“辛”与“新”谐音,过年吃五辛(葱、蒜、韭、芥、蓼蒿)春饼,取除旧迎新的寓意。沪滨食俗,人们过年要吃韭黄肉丝春卷,是吃五辛菜,吃春饼古俗的传承。沪郊还有早春季节吃荠菜春卷的习俗。这种油炸食品具有外皮酥脆、馅心软嫩、颜色金黄、鲜香美味等特点。上海开埠后,春卷在一些小吃点心店里已常年供应,馅心花色亦有增加,以城隍庙绿波廊制作的韭芽肉丝春卷,最为食客称道。
条头糕、薄荷糕
南南北北,糕点是中国人拿手的点心。论起上海的糕点,恐怕掰上脚趾,你都数不过来。但被上海人广为喜爱的,要数条头糕和薄荷糕,还有双酿团之类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美味提点:薄荷糕,甜、凉爽口,夏季吃颇为下火。条头糕,又软又凝,甜度适中。
水晶河虾仁
河虾以头大、口感好、营养丰富而得名,原产地在沪杭一带。要想使虾仁变成透明状的白色,就得事先炒一下,再放上些佐料。这样,一盘香嫩可口、晶莹剔透的水晶河虾仁就烹饪好了。
8、附近景点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市区内商城东城墙内侧。是一处座北向南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6600米。现存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后寝殿等建筑物。因历史变迁,原城隍庙里许多建筑遭到破坏,现存的这些主体建筑基本保持着原貌。据《郑县志》记载:该庙创建于元末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封灵祐侯”,故又名“城隍灵祐侯庙”。弘治十四年(1501年)、嘉靖六年(1527年)、隆庆四年(1570年)均曾重修。自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来又多次修葺,最近有关部门又拨专款进行了整修。
这组建筑群均为琉璃瓦,卷棚出厦,飞檐四出,建造精式卷棚,前殿、后殿和后窑联结而成,称为勾莲塔式,建筑面积为423平方米,红漆木棱门上端悬有“无方净域”、“其尊无对、”“泽被苍生”匾额,殿内有阿拉伯文匾额两块、卷棚和前殿房顶由绿琉璃瓦覆盖,后殿和后窑是灰筒板瓦盖顶。脊上均为浮雕花草纹饰,整个大殿,古朴肃穆。
北大*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关部门从1982年开始,分期进行修葺,现在大殿、望月楼、大门已维修完毕,面貌焕然一新,以迎接国内外宗教界人士的来访。
外滩
城隍庙
外滩,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她位于外白渡桥至南浦大桥的黄浦江西岸,全长4公里,是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外滩的东侧是浩荡的黄浦江和漂亮的外滩新堤岸,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上海母新河----黄浦江的风采,远眺对岸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或是散步于绿树花坛之间,感受大都市园林的别有风味,享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气的明媚阳光。
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物,尽显"远东华尔街"风采,今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仅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1.5公里长的这一段,便鳞次栉比矗立着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哥德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等。伴着宏亮的钟声,海关大楼的身影总是最先引起来访者的关注,海关大楼是外滩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建于1927年,由英国设计家威尔逊设计。建筑外观具有欧洲古典和近代相揉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大钟仿英国伦敦国会大厦的大钟样式制作,在英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号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家是当时上海的望门大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长达九里的上海城墙建成,使及东南沿海的倭患逐渐平息,二十余年来生命财物经常受到威胁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开始繁荣。士大夫们纷纷建造园林,怡情养性,弦歌风月。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从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上一篇:Iki na fûraibô
下一篇:穿越我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