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和镇

科普小知识2022-12-30 21:44:42
...

沁源县王和镇位于长治市西北部,汾屯公路和沁介公路穿梭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介于平遥、介休、沁源交汇处,辖有23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1.4万余人。全镇国土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18863亩,林地5.2万亩,煤炭、铝矾土和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龙凤十八景、北魏石窟、大栅、古堡等人文和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建有煤炭企业12个、建材企业2个、铝矾土加工企业2个,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集农、林、牧、矿、贸、加为一体的工农联合型的边关镇。

中文名:王和镇

行政代码:140431103

身份证前6位:140431

长途区号:0355

邮政编码:046000

隶属政区:沁源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晋D

辖区面积:161km2

人口数量:约1.4万人

人口密度:87人/km2

1、地方简介

沁源县王和镇位于长治市西北部,汾屯公路和沁介公路穿梭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介于平遥、介休、沁源交汇处。王和镇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集农、林、牧、矿、贸为一体的工农联合型的边关镇。王和镇位于山西沁源县北部,是连接沁源、平遥、介休等两县一市交通商贸的三角区。全镇国土资源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

2、历史沿革

王和镇位于沁源县北部,东西长22.5公里,南北宽9.75公里,面积161平方公里。辖王和、后沟、神灵、太山、口头、前西、红莲、铁水、坡底、虎限、松树、前军、后军、西沟、南坪、大栅、古寨、贾郭、王凤、道北、岩进石、小箭杆、郜家峪23个行政村。镇*设在王和村。

3、气候环境

王和镇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534m,年均降雨量610mm。无霜期短,全年无霜期为110-120天,辖区内矿产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铝矾土等,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3589万吨,铝矾土资源储量12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主要河流有龙凤河,属汾河流域,林地4.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3%,耕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5.7万亩,土特产品有荞麦、莜麦等。

4、行政区划


王和镇

王和镇区划

140431103201121王和村委会

140431103202122红莲村委会

140431103203220西沟村委会

140431103204220松树村委会

140431103205220前军家沟村委会

140431103206220后军家沟村委会

140431103207220神灵村委会委会

140431103208220后沟村委会

140431103209220口头村委会

140431103210220太山沟村委会

140431103211220前西窑沟村委会

140431103213220古寨村委会

140431103214220南坪村委会

140431103215220大栅村委会

140431103216220铁水沟村委会

140431103217220虎限村委会

140431103218220坡底村委会

140431103220220王凤村委会

140431103221220贾郭村委会

140431103222220郜家峪村委会

140431103223220岩进石村委会

140431103224220小箭杆村委会

140431103225220道北村委会

5、地方人口

王和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0457

男:5530

女:4927

家庭户户数:2583

家庭户总人口(总):9829

家庭户男:5150

家庭户女:4679

0-14岁(总):2835

0-14岁男:1489

0-14岁女:1346

15-64岁(总):6675

15-64岁男:3599

15-64岁女:3076

65岁及以上(总):947

65岁及以上男:442

65岁及以上女:50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9791

6、经济发展


王和镇

区域内拥有生产矿井15个,2个基建矿井,1个建材厂个铝矾土布耐火材料冶炼厂。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山药、莜麦、荞麦、豆类等高寒品种。省级汾屯线纵贯全镇,两大水系江入汾河,乡村水泥(油)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联接各村。王和镇在全力抓好铝钒土深加工的基础上,重点改造和装备了煤矿的安全设施,建成了小杂粮和中药材两个种植基地,金针和经济两条种植带,以及肉牛繁育、肉驴育肥两个养殖基地;启动了王和、古寨两个商贸交易市场。王和镇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2005年辖区内建有煤炭企业12个、建材企业2个、铝矾土加工企业2个。资源整合后,2010年有煤炭企业6个(全部是亿元以上企业),建材企业4个,铝矾土加工企业2个。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2.5亿元,2010年达到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为3056元,2010年为5861元。

第一产业

王和镇传统农业以种植玉米、谷子、大豆和小杂粮为主,至2010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动王凤、贾郭、铁水等村小杂粮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干果林经济,古寨村投资2.5万元种植核桃70亩2520株,使林经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新渠道;积极支持、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股份制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式,兴办农业产业项目。截止2010年,本镇已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社80个。王和村投资1800万元兴建了太岳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千头肉牛育肥。前军村投资300万元组建了黄粉虫养殖合作社,为本镇“上游”特色农业产品增添“新丁”;此外,王凤粉条、油料加工,王和养鸡、王和牛肉等农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各类合作社的通力协作,竞相发展,打造出了王和品牌,为本镇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添彩增色。

第二产业

至2010年,六大煤炭主体企业在煤炭资源兼并重组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煤矿技改扩建项目,长沁集团新超煤业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占到总投资的80%,矿井生产系统已基本形成,地面建设框架初步完成;梗阳煤业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完成了与国营王和煤矿的兼并重组工作,汾西正新集团贾郭煤矿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四个煤矿已完成地质勘探、水文勘探、初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新超煤业、梗阳煤业已复工;地宝煤业已全面完成30万吨能力提升,已生产达效;沁北工业园区300万吨重介选煤厂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已完成设备安装,进入调试阶段。

第三产业

结合本镇实际,王和、铁水、贾郭等村由党员*带头成立的运输合作社,王和村带头成立了“璐璐通”物流运输合作社,投资1500万元购买30辆运输车,初步形成了“运煤走、拉货回”的双向运输模式,年收益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此外,积极发挥商贸优势,畅通流通渠道,以商品贸易物资交流会等形式做活了王和、古寨集贸这篇大文章。

7、城镇建设

2005年,该镇以县科学发展大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按照“突出以煤炭生产和铝矾土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特色镇建设突出以严肃党纪和*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突出以农村载镇化和通道‘五化’为基本要求的‘窗口’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当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2亿元,增加值0.8亿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0.95亿元,财政税收10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6元。“十一五”期末,80%的村修通水泥(油)路,90%的村安装了程控电话,80%的村饮用上自来水,50%以上的村接通县城有线电视信号,80%的农民看上了44套电视节目,99.9%的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全镇狠抓“高全强”党建和反腐倡廉的基础上,以各种“协会”为载体,着力抓好安全和稳定工作,全镇呈现出和谐、安宁、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8、附近景点


灵空山

灵空山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冰洋4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海拔2000米。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之后历代增补修缮,相沿至今。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灵空山古建筑群

灵空山古建筑群(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沁源县城西灵空山

灵空山属太岳山脉,境内峰峦叠起,沟壑纵横,风光十分秀丽。据寺内碑文载,唐初灵空山就有寺庙,规模较小。唐景福年间(892—893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寺院有圣寿寺,为明清所建。

圣寿寺因地势修建,东西横向排列、左右联通六院,中大殿一院为主体建筑,共计有僧舍殿宇76间。另有明代修建的仙、峦二桥,造型精巧美观。

灵空山古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地方特产


上党拉面

上党拉面

"拉面"又叫抻面、摔面、甩面、扯面,是长治地区面食中的一绝,品种多达几十个。其特点是条长、细匀,若浇上煎肉片卤子,香而不腻,柔韧爽口,有浓厚的乡土风味。1979年12月,襄垣县夏店饭店厨师范锦华出席全国供销社系统饮食技术比武大会,一把拉出1.8米长的龙须面64576根,荣获评委会优秀奖,名扬三晋。

拉面在唐时称"长命面"。据《猗觉察杂记》载:"唐人生日多俱'汤饼'(面条),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史载唐明皇李隆基兼任潞州别驾时就喜欢吃"长命面"。当皇帝后再次来潞,州衙为李隆基祝寿设置的"千秋宴"上,专为他安排了上党长命面(汤饼)和他喜欢吃的潞城"甩饼"。"长命面"也就是长治市现在的"长寿面",根长条细,柔软利口。苏东坡在陕西凤翔任判官时,特别爱吃拉面,曾写下了"剩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

拉面在长治地区农村多称"扯面",简称"圪扯"。其"扯"字的来历,明代宋诩在《宋氏养生部》中便记有"扌奢面条"。"扌奢"字就是"扯"字的异体。书中讲道:"用少盐入水和面,揉匀,夏月以油单纸微覆一时,冬月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折以两手扌奢长,缠络于直指、中指、无名指之间皆为细条。先入沸汤,随扌奢随煮。视其熟而浮者,先取之"。这种"扌奢面"和现在长治市饭馆出售的圆条"扯面",农村家户吃的扁条"圪扯"一样。又据清末陕西人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候其触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条面"。其薄如韭菜,其细似挂面,可以制成扁条面,三楞面、空心面,酿馅面。扯成的面条可蒸、可煮、可烙、可炸。其做法和长治市的"烩面"、"油浸面"相同。

拉面是一种特殊技能,没有一定的功夫你还真拉不成所需要的条形。长治拉面普及各县的饭馆,甚至家庭各户。襄垣县的拉面技冠上党,特别是青年女子,如果入厨不会扯面,还恐嫁不出去。所以襄垣县的女子长到14岁入厨学做饭,首先必须跟着母亲学扯面。

羊肉烩面

"羊肉烩面"是长治地区回族民间古老的一种面条,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扬三晋。改革开放以后,传统食品重获新生,长治市城内,大小清真饭店,坐商小贩出售的"羊肉烩面"随处可见。1994年5月长治市伊香斋饭店程剑勇参加了全国首届清真烹饪技术大赛,他制作的"羊肉烩面"被评为"全国清真风味名牌产品"。2001年山西省举办的首届面食节大赛,长治市伊和轩饭店参赛的"羊肉烩面"荣获金奖。

上一篇:白银时代

下一篇:马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