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岛镇
梁河县辖镇,县府驻地。“遮岛”系傣语,意为“下城”。古为中缅交通要道。清咸丰至民国时期为世袭南甸宣抚司署所在地。1959年建遮岛公社,1969年更名红旗公社,1984年改称遮岛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1.2万。省道公路西接盈江县,东联腾冲县。县级公路通往全县9个乡。辖遮岛、弄么2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甘蔗、油菜。乡镇企业有农机具修理、建材、皮革、粮油、副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等。古迹有南甸宣抚司署,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气势恢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遮岛镇
行政代码:533122101
身份证前6位:533122
长途区号:0692
邮政编码:679200
隶属政区:梁河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N
辖区面积:15.6km2
人口数量:约1.2万人
人口密度:769人/km2
1、地方简介
遮岛镇
遮岛镇自古为边疆交通重镇,亦为滇西古丝绸之路通道重镇,也是国家建设部公布的第二批重点小城镇之一,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北,南甸坝尾东南山麓,大盈江东岸,地处东经98°13′50″-98°19′17″,北纬24°45′45″-24°50′32″之间,海拔1042米,东、西与九保阿昌族乡接壤,南与芒东相连,北与河西乡毗邻,东西最大横距9.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3公里,国土面积25.62平方公里。镇人民*驻地遮岛勐底路72号。
遮岛镇大部分地质为洪积相,地处河谷坝和二台坪子,水箐村、蕨叶坝居于山区,东南依山,西北大盈江,海拔最高点为蕨叶坝1740米,最低点为新寨1030米,高低相差710米,镇*驻地海拔为1042米,镇内河流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大盈江,源出于腾冲县,流经遮岛镇至桥头入峡谷,从盈江县出境。永和小河,遮岛沙河,新寨沙河都流经遮岛镇注入大盈江。
遮岛镇地处低纬高原,受西南季风影响和高黎贡山屏障的阻截作用,形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6度,平均初霜期12月4日,终霜期2月27日,无霜期288.6天,年平均降雨量1580.2毫米,年平均无日照2331.5小时,日照百分率54,积温6621.1℃。
2、城镇历史
两宋时期(公元960元起)属南甸路军民总管府。明属南甸宣抚司。遮岛,原名“田心”。始记载于明洪武二年(1396年)。当时田心范围即现在克家巷、李家巷、王家井一带。清咸丰元年(1851年)南甸宣抚司从永安迁署于此,取名“金莲城”,后土司改名遮岛。遮岛系傣语。遮为城,岛为下,上城遮勒(现名九保),即遮勒下面的城子。清代原直属田心撮,1851年土司迁署于此,城内设四丛。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镇,城区为第一保,1936年3月*梁河党部由大厂迁入遮岛司署。1950年成立梁河各族行政委员会,驻地遮岛。1952年为梁河县城驻地,1954年直属区级镇,1956年属河西区遮岛镇。1958年划归腾冲县河西区九保镇。1959年改设九保公社遮岛大队。1961年恢复梁河县制,改为遮岛区。1964年恢复遮岛镇。1969年12月改名红旗公社,设红光大队。1971年9月属九保公社,设遮岛大队。1984年经省人民*批准设县辖镇至今。
3、物产资源
遮岛镇
水资源年平均流量33-47立方米/秒;矿藏有煤矿、石英矿、水晶石、石炭石、橄榄玄武岩等;野生动物有野猪、旱坝猪、麂子、香猪、果子狸、穿山甲等;禽类有老鹰、猫头鹰、鹭鸶、杜鹃、喜鹊、秧鸡、麻雀等;鱼类有小花鱼、白鱼、飞鱼、老虎鱼、马头鱼、鳝鱼、沙鳅等;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花生、茶叶、毛叶枣、黄豆、芒果、姬松茸等;植物品种丰富,木本植物有96科608种,常用的用材树有思茅松、云南松、华山松、桦木、椿木、楠木、楸木等,以及各种丰富的野生药材。
4、经济发展
2007年末遮岛镇实有耕地面积9026亩,其中:水田3917亩、旱地5109亩,粮食生产总量1835吨,粮食分配总量1835吨,人均口粮233公斤;社会总产值8490.4万元;工业总产值4914.0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1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21万元,人均3030元,农民所得收入1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7元。
遮岛镇2007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202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7万元,占总收入的35%;畜牧业收入559万元,占总收入的2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914头,肉牛368头,肉羊230头;家畜44253只);渔业收入171万元,占总收入的8%;林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2%;第二、三产业收入397万元,占总收入的20%。其它收入152万元,占总收入的7%。农民人均纯收入169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第二、三产业等为主。全镇外出务工人员315人,收入7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76人(其中占劳动力的4%),在省内务工228人,到省外务工48人。
针对新型农业科技,遮岛镇2006年共召开培训会15次,受训农民1892人次,其中:现场会9次。在拉线和谢家坡田举办冬包谷样板100亩,通过测产平均单产540.2公斤,比普通种植增产248.2公斤,在冬包谷、甘蔗、草莓、茶叶上进行亚联微生物肥料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通过示范种植德优16号1.5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2007年从州农科所引进德优16号种植420亩,亩产518公斤,德优8号种植300亩,亩产459公斤。
5、城镇建设
遮岛镇
截止2006年底,遮岛镇已实现水、电、路、电话、电视等五通,县城主干道有路灯;全镇6个村(社区)通自来水,但有部分村(社区)的村民小组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6个村(社区)通电;有两个村委会未通有线电视,靠地面卫星电视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全镇拥有电视机户数3922户,占全镇总户数的8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户数2751户。
城区主道路为柏油路;进社区道路为水泥路面,但未完全实现路面硬化;到水箐村委会的镇村道路为泥泞路面,晴通雨阻。镇*驻地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5公里。全镇共拥有拖拉机21辆。全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47亩,有效灌溉率为7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4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4亩。
到2006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11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0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53户。
全镇有小沙河7条,但都未能得到彻底治理。大盈江流经遮岛镇全长5.6公里,直接威胁着遮岛镇的基本农田2300亩,流经县城段3公里,目前该堤段已进行了改造,但还需要进行完善。
全镇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主要集中在梁河礼堂广场及龙潭公园,设施主要由中国福利彩票基金捐赠。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村卫生室,全镇共有卫生室26个,病床160个,医务人员268人。建有镇级文化站1个、公厕9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9处。
6、行政区划
遮岛镇区划
533122101001121振兴社区
533122101002122南甸社区
533122101003122团结社区区
533122101004122勐底社区
533122101201122弄么村
533122101202220水箐村
7、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4009
男7073
女6936
家庭户户数4081
家庭户总人口(总)13684
家庭户男6819
家庭户女6865
0-14岁(总)3380
0-14岁男1699
0-14岁女1681
15-64岁(总)9911
15-64岁男5026
15-64岁女4885
65岁及以上(总)718
65岁及以上男348
65岁及以上女37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1452
8、附近景点
李根源故居
南甸宣抚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设南甸军民总管府,南甸这个地名从此叫起。为什么要叫南甸呢?因元、明、清时代我县隶属腾越州(今腾冲县)节制。“南”是指位于腾冲南部而言,“甸”是指郊外坝子,所以叫“南甸”。宣抚使是封使时代*政权在边疆设置的统治政权机构,分宣慰司、宣抚使、安抚司三等。宣抚司是武职,他具有生杀大权,相当于地方的土皇帝。南甸宣抚司平时级高七品,即县官之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随官而升,如接待上司或邻邦交住,可随对方官衔而提高,最高可达四品官,也就是当地老百姓说的“见官大一级”。一进公堂后有麒麟屏风,就是四品官之象征。所谓司署,就是衙门,署内除了办公处外,兼有住宿及所需要的附属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也叫南甸土司司署。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原籍南经应天府上元县。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后升官定居于此,逐渐被当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为汉傣文化融合的典范。原南甸宣抚司辖地广阔,实力雄厚,世袭为官二十八代,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边地土司中影响很大。
司署驻地曾几易其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定居现址,历经三代土司的不断扩建,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善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区按汉式衙门布局,由4个主院落,10个旁院落,47幢、149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可谓“层层院进八方通,幢幢殿阁殿中殿”。房屋规划整齐,主次分明,木制结构,粗梁大柱,青龙屋顶、雕梁画栋,尤以第四殿用料考究,正堂栗木,左厢椿木,右厢楸木,取“正立春秋”之意。
如此宏大的建筑在全国土司府中也不多见,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土司府内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半副銮驾仪仗,清王朝赐给的官服、大印,以及贝叶经,历史照片,日常生活用具等。
李根源故居
1901年,李根源22岁,回到九保,在萧公祠教私塾。他边教边学,读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词音集》、《山海经》、《尔雅》以及《说文解字》等书,以提高教学质量。
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关张发祥家的北厢楼上教私塾。学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亲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赵会楼先生的要求,综合为《约法八则》:尚书、习苦、广量、气节、虚受、博学、致用、有恒十六个字,写于墙上。还在教室及宿舍门上,写了两幅对联。教室门上的对联是:伏片(案)参鱼鲁,临轩听鹿鸣。
横披是:开门见山。
教师宿舍门口的对联是:
胸罗千古史,花放一楼春。
横披是:炊经酌史。
1939年,李根源携子李希泌回九保,路过曩宋关时,特到张发祥家的北楼恋旧。见墙上《约法八则》及对联均保存完好,遂吟诗曰:曩宋河边曩宋关,先生此日故乡还。呼儿细检书楼迹,古墨犹存四壁间。
9、地方特产
德宏小粒咖啡
有一种美妙的乐声响遍彩云之南。在傣寨水边的丛丛竹林,在形态逼真的石林石海,在马帮铃响的茶马古道,在玉龙雪山下的古街古巷……《月光下的凤尾竹》、《蝴蝶泉边》、《美丽的地方》等云南风情乐曲,借它圆润朴素,婉转流畅的天籁之音,与旖旎明媚的自然风光,纯朴多样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它就是民族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的故乡在滇西梁河县,这里的坝子上盛产绿油油的苦葫芦,晃悠悠地吊,煞是好看。葫芦长成了,傣族同胞把它们采摘下来,却不食用,过去这里的葫芦有两个用途:一作酒器,就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样,枪挑酒葫芦,现已少见。二作乐器,葫芦丝便是,一直延续至今。在梁河南甸宣抚司署原址门外,一阵吁吁呜呜的葫芦丝乐声吸引了我,觅声而入,见几位傣族青年在一间房门口,手工制作葫芦丝,其中一位微胖的男子正在校音,他叫杜德光,当地年轻一代葫芦丝制作师傅和演奏家。谈起葫芦丝,他滔滔不绝,兴致蛮高,葫芦丝的历史上溯久远,少说也有近千年,在民间代代相传,小的时候,受民风熏染,也和长辈们一样爱吹葫芦丝,把生活的喜悦化作欢快的旋律,歌罢舞罢,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后来拜师学做葫芦丝,经过二十余载的刻苦钻研,特别是经名师哏德全的悉心指点,技艺突飞猛进。梁河制作葫芦丝的高手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优秀的演奏家,他做的葫芦丝,已销往国内多个大中城市。
德宏小粒咖啡
德宏小粒咖啡原产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主要栽种品种。1951年德宏州潞西棉作试验站首次引进咖啡种作生产性栽培,育苗定植6亩,生长良好。1956年德宏州委决定在全州大力发展咖啡,并在全州开办咖啡种植技术培训班,使小粒咖啡在全州普遍得到了发展。1958年德宏州在芒市建立了州咖啡生产基地,开展咖啡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并攻克了咖啡选种、丰产栽培、防治病虫等课题,使科学种植咖啡技术在各族群众中得了普及。1960年,全州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40多吨。德宏小粒咖啡到上海加工成咖啡粉,用铁皮罐头包装,出口伦敦。1963年在国际博览会上,德宏小粒咖啡被博览会评为“香气浓郁、微酸可口”的优质产品,获得可与兰山咖啡相媲美的声誉。1966年,全州咖啡豆产量已达100多吨,因受国际市场价格下滑影响,销路不畅,加之“*”的原因,科研和生产都受到严重挫折,德宏小粒咖啡生产走入低谷,原种植咖啡的土地绝大多数都已荒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咖啡市场需求增加,盈江潞西等农场和群众又开始大力发展德宏小粒咖啡的种植,共产干咖啡豆邱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德宏州委、州*制定了发挥热区优势,走发展特色经济道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德宏州各族群众把发展德宏小粒咖啡作为绿色产业开发的重要项目,目前已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种植基地。
傣族酸菜
傣族人认为,食酸心爽眼亮、助消化,有消暑解热之功效,故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每餐无酸不食。酸扒菜、酸笋鱼、酸木瓜煮牛肉、酸菜煮豆腐等等,没有“酸”味,傣家人是吃不香也睡不好的。因此,到德宏,找一处幽静的傣家竹楼餐厅,好好品一次“酸”味,到也别具风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