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红额鹦鹉

科普小知识2022-12-31 10:13:08
...

红额鹦鹉(学名:Cyanoramphusnovaezelandiae)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前额、头顶、眼睛后方延伸的条状羽毛均为红色。羽毛艳丽,具粉绒羽。晚成雏。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新西兰及周边的数个小岛。

1、外形特征

红额鹦鹉依照不同亚种,体长26到32厘米、体重50-113克不等。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前额、头顶、眼睛后方延伸的条状羽毛均为红色;背部下方两侧也带有红色羽毛;外侧飞行羽蓝紫色;鸟喙浅蓝灰色,尖端黑色;虹膜红色。雌鸟头部的红羽较少;虹膜为红棕色,尾巴较短。

2、分布与习性

红额鹦鹉体长依亚种不同约26~32厘米,分布于新西兰的南岛与北岛及周围的一些小岛,在周围海岛的数量比新西兰本岛多。

主要栖息在本岛的森林及周围小岛内的开阔灌木丛与草地上,偏好在森林边缘地带与开阔的地区活动,繁殖期外的时间常常成对或一小群在树上或灌木丛中活动,经常在地上或靠近地上的地方觅食,有时群集在有泉水或水塘旁饮水洗浴。

繁殖季节主要在10至12月,但全年均可繁殖,。

筑巢于树洞中,在树木较稀少的新西兰邻近岛屿的族群,在树洞不足的情况下会筑巢在岩石裂缝与地洞内。

一窝约产5颗卵。

3、保育信息

在欧洲移民还未到达新西兰时,它的数量很多,现在有些亚种的数量只剩数千只甚至数百只,而如今世界上的数量可能超过一万五千只,但常与黄额鹦鹉混种,所以有部分不是纯种的红额鹦鹉,并不确定是否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中的一级保育种类,有些资料是有注明为一级保育,有些没有。

4、人工饲养与繁殖

红额鹦鹉饲养难度不高,有着安静稳定的性格,是不错的宠物鸟选择,也是成对饲养繁殖的不错鸟种。


红额鹦鹉

建议非繁殖期可提供较宽敞的笼舍来供其活动。

喂食上与一般澳洲长尾鹦鹉相去不远,日常的混合种子喂食与定期蔬果提供。

繁殖成功率很高,约5个月即有生殖能力,但建议在完全成熟时(约1岁大时)再让它们繁殖。

一对成熟的成鸟通常全年都可繁殖,一年可生好几窝,一窝可产4~9颗蛋,通常为5颗。

孵化期19~20天,羽毛长成约35天,在幼鸟尚未离巢时,母鸟可能继续生第2窝甚至第3窝。

不建议连续不停的繁殖,如果发生最好将幼鸟抓出巢手养,以减轻亲鸟的负担。

5、饲养观赏鸟类的注意事项

1.观赏鸟可能携带鹦鹉热、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在购买时请谨慎选择健康的个体,并在饲养时留意其健康状况,避免发生传染。

2.不要弃养。有时弃养后被“放生”的物种会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很快死亡。可考虑转赠或尝试送回宠物店。

3.请了解当地法规,不要购买饲养保育类动物或禁养、限养物种,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家养观赏鸟的鸣叫声有可能会打扰到别人,请在饲养前考虑清楚,并在饲养时加以注意。

6、保护级别

列入为《华盛顿公约》附录Ⅰ一级保育种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上一篇:踏板车战争

下一篇:漂浮核电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