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
太安(455年六月-459年十二月)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第三个年号,共计4年余。
1、君主介绍
北魏孝文帝拓跋濬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六月二十一日,拓跋濬出生于东宫,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
拓跋濬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在位期间,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拓跋濬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2、纪年对照
太安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
公元455年456年457年458年459年
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3、年表
太安元年
出生名人
郑道昭
郑道昭(公元455年—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荥阳人。郑道昭出身名门,年幼聪敏,从小受到高人指点,喜欢作诗。郑道昭所作《中岳赋》,为北魏孝文帝所爱,称为天下第一,自此郑道昭得到了“中岳先生”的称号。郑道昭的书法为时人称道,孝文帝下令全国学者学习他的书法,后人称之为“魏体”。郑道昭崇尚儒学经道,喜欢山水,随处留有他的石刻,如北魏光州云峰诸山摩崖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为后代学习者所重视,云峰诸山也因此成为书法界朝圣之地。郑道昭也是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赋大多留在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的摩崖上,内容多为抒发爱国热情。郑道昭另一突出成就是帮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提倡“礼乐”和“文教”,推行儒学教育。郑道昭于公元516年(熙平元年)暴病卒于洛阳晖文里,葬于先茔(今荥阳广武原)。逝世名人
萧思话
萧思话,出生于公元406年,卒于公元455年,兰陵人。宋文帝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后至散骑常侍、中书令、丹阳伊、郢州刺史。工行、隶、草书、南齐王僧虔《论书》:“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殊当不减,而笔力恨弱。”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诗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宣和书谱》谓萧思活书:“风流媚好,殊不在羊欣下。”太安二年
北魏孝武帝画像
公元456年:阮佃夫等杀前废帝,立彧为帝,是为宋明帝。
公元456年:北魏于杭锦旗东北部置代名郡,领呼遒、渠搜二县。汉广牧县、临戎县故城此时仍存留,被称做甘草城、贺葛真城。
公元456年春季,正月,庚寅(初四),北魏孝武帝立皇弟刘休范为顺阳王,刘休若为巴陵王。戊戌(十二日),孝武帝立皇子刘子尚为西阳王。壬子(二十六日),孝武帝为太子刘子业娶右卫将军何的女儿何令婉为太子妃。何是何澄的曾孙。甲寅(二十八日),实行大赦。乙卯(二十九日),立贵人冯氏为皇后。冯皇后是辽西郡公冯朗的女儿。冯朗做秦州和雍州刺史,因罪被诛,冯皇后于是也被发配到宫中做奴婢。二月,丁巳(初一),北魏国主立皇子拓跋弘
南北朝时期地图
公元456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征讨盖吴之乱时曾发现和尚喝酒并私藏兵器。为了积累功德,大臣崔浩建议皇帝禁止佛教在中国传播。拓拔焘就下达了非常严厉的诏书“有浮图形像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这次灭佛事件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最大一次挫折。
太安四年
公元441年,北魏灭北凉,守将西逃,并且迁走了万余户人家。敦煌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坏。
1、公元458年10月:时年19岁的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浚从凉州调回渔阳王尉眷,征调十万骑兵,十五万战车,亲自率军出击柔然。他们穿过大沙漠,旌旗飘扬,绵延千里。柔然国处罗可汗郁久闾吐贺真远远逃走。其支派乌朱驾颓等人率领几千个帐落向北魏投降。北魏国主文成帝在柔然国刻石记下战功,然后班师回朝。
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
2、公元458年春季,正月,丙午朔(初一):北魏颁布禁酒令,酿酒、卖酒、饮酒的人,一律斩首;遇到喜事、丧事的时候,暂时可以开禁,但一定要有日期限制。北魏国主因为士民、百姓常常由于酗酒而导致相互殴打,或者借着喝酒而在一起议论国家政事,因此,颁布了禁酒令。北魏朝廷又增加了内外候官,监察各曹、州、镇,有时,内外侯官还换上平民百姓穿的家常衣服,混杂在*、寺庙等地,以此来寻找文武百官是否有什么过失,一旦发现,有关部门就会严加追究、盘查,抓起来,严刑拷打,逼招口供。文武百官接受贿赂赃物,布匹达到两丈,即予斩首。又增加七十九章法律条文。
3、公元458年:北魏孝武帝不希望把大权交给自己的臣属。六月,戊寅(初六),吏部尚书分设两名,任命都官尚书谢庄、度支尚书吴郡人顾觊之分别担任,同时,撤销了五兵尚书这一官位。
太安五年
公元459年:北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