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卡若文化遗址

科普小知识 2024-04-19 21:46:40
...

卡若文化遗址,距离*昌都镇以西约十二千米处。,被发现有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文物和工具。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计,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测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千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对研究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历史和汉藏关系史有重要意义。

中文名:卡若文化遗址

时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文物:上万件

面积:1800平方米

1、遗址规模

卡若文化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澜沧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8~1979年发掘。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发现房屋基址28座。发现农作物粟和家畜猪的遗存。当时经济生活以粟作农业为主,辅以经常性的狩猎。一般把该遗存命名为卡若文化。这里曾出土有房屋遗迹二十多座,还有许多古人类所使用过的石制生产工具以及谷物、兽骨等,对研究*早期历史有重要价值,值得参观,但交通不便。卡若遗址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文物种类繁多,古文化堆积层丰富,被考古界和古人类学研究者公认为*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共揭露遗左右,发现房屋迹31座,出土文物数万件。卡若遗址已正式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的词语基址,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建筑遗迹有两层叠压关系,为半地穴草拌泥墙建筑。晚期建筑遗址为石壁建筑。

2、地理位置

卡若遗址在*昌都县东南12km澜沧江西岸的卡若村。遗址海拔3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考证,原是较有规模的原始村落。

因为离昌都镇不远,去卡若遗址很方便。可以搭乘往水泥厂去的中巴车。乘中巴在水泥厂终点站下车,环境是两山夹峙,中间形成一条山谷,旁边是从雪山和森林里流出的卡若水,对面就是澜沧江,有水有森林,是一处观景和居住俱佳的地方。

下车以后继续顺着公路往前走,沿着路右边水泥厂的围墙走到头,不远的右边还有一座废弃水泥厂,有一条土路通往卡若文化遗址。顺着那路直接走进废弃水泥厂,可以看到一座由四方形的围墙围起来的建筑物,围墙门口立了一块水泥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卡若遗址”。

3、出土文物

卡若文化遗址,1977年发现,1978年5月试挖,发现房屋遗迹26座,出土文化丰富,主要有铲类、锄类、切割器类、投掷器类、砍砸器类、敲砸器类、刮削器类、碎磨器、斧类、石钻等石制生产用具;还有环、珠镯等装饰品及土陶制品,此外,还有谷物、兽骨等。经国家考古工作者研究,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已有4000——5000年历史。当时人们已定居,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有狩猎和家禽饲养。文化方面已与内地有密切联系。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早期历史和汉藏关系史有重要价值。这一发现,受到全国考古界、地理地质、古人类、动植物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

*自治区文管会会同有关部门于1978年和1979年对卡若遗址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屋遗址28座,道路2条,石墙3段,圆石台2座,石围圈3座,灰坑4处,出土各类石器7968件,骨器366件,陶器2万余片,装饰物50余件,此外还有部分粟米、动物骨殖等。经测定,遗址和出土文物均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物,约有4600年,代表*东部的一种原始文化。据分析,当时人们已经定居,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也有狩猎和家畜饲养。文化方面已与内地有密切联系。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并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筑方面,发现的房屋基址,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建筑遗迹有两层叠压关系,为半地穴式草拌泥墙建筑,其中的圆底房屋,经复原,是一种以室内立柱和周边斜柱搭成的圆锥形窝棚式建筑。另有竖壁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晚期建筑遗址为石壁建筑。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石台、石围圈等。在穴四壁垒砌石墙,有的并在上部续建一层楼居,显示出建筑的地方特色及营造技术的进步。还发现可能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圆石台、石围圈遗迹。工具以大型打制石器为主,兼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也较丰富。陶器以饰几何图案刻划纹的最具特色。

卡若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

4、考古价值

卡若遗址的文化遗存面积大,保存情况好,文物堆积层丰富,文物分类繁多,是藏学界公认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已正式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卡若遗址地方性强,它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的文化类型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为研究中国西北南民族的迁徙和交流及寻古旅游者提供了新的线索。遗址中发现房屋遗迹31座,出土文物数万件。通过从地下发现的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的标本,说明古代卡若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在他们遗留的各种生活用品中,除了实用的需要以外,还看到了审美观念和艺术的萌芽,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说明尽管*和其它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通过发掘,考古学家们初步认为:卡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原始村落,村落布局有一定规模。卡右遗址位于澜沧江畔,为川、滇、藏三地的枢纽,又是古代南北民族的交通要道之一,对于这一地区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考古学家们了解古代西南民族的迁徙、分布的某些环节。卡若遗址的文化北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南与云南境内的龙川江流域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5、文化渊源

*考古的发掘工作为藏民族的起源说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尤其是卡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卡若遗址位于*昌都以南12公里,发现于一九七七年。在澜沧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卡若文化并非*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东面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黄土堆积中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存在着距今四、五千年之间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文化。卡若与这相邻的两地区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若文化的盘状敲砸器见于甘肃四坝滩、永靖大河庄和酒泉下河青马厂类型遗址。切割器见于兰州附近的罗汉堂、齐家坪等马家窑文化遗址。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也同样见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至于卡若文化早期的圆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传统和居住形式。卡若遗址发现的粟米,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耐干旱,南方较少种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马家窑文化传播而来。

卡若文化遗址

6、遗址意义

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的祖源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说明从河湟南下的羌人不仅仅是构成*先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后来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实际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遗址发掘的资料说明,*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

卡若遗址的这些特征表明,卡若文化是*高原上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过去在定日县苏热、申扎县卢令、日土县扎布、普兰县霍尔等地发现的旧石器,在那曲、申扎、双湖、班戈、聂拉木、日土等地发现的细石器,在林芝、墨脱以及在拉萨、札达、乃东、小恩达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都与昌都卡若文化有相似之处,似乎具有某些联系,或者说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响。

卡若遗址的发掘,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曾经以简陋的工具,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开发这片富饶的土地而斗争。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将在中国史册上永放光辉。

上一篇: 罗家角遗址

下一篇: 富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