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渠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8.10304度,北纬32.97731度,位于四川最西北部。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总面积24944平方公里。草地面积约占90%,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2006年总人口6万人。县*驻尼呷镇。
名称:石渠县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
地理坐标:北纬32°19′-34°20′,东经97°20′-99°16′
总面积:25191平方公里
总人口:63489人(2010年)
*驻地:尼呷镇
下辖地区:2个镇20个乡
气候: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
民族:藏族为主
特产:牦牛肉、雪莲花
区号:0836
邮编:627350
车牌代码:川V
1、简介
石渠县
石渠,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2°19′-34°20′,东经97°20′-99°16′,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
2、历史沿革
石渠县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砻江源头,隋为附国地。
唐属吐蕃。元属朵甘思宣慰司。明属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清初,受辖于蒙葛结长官司,后属德格宣慰司。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石渠县。民国初年属川边特别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州。1978年,邓柯县撤销,将洛须区划入石渠县。1990年全县辖4区22乡1镇。至2012年,石渠县已辖2个镇、20个乡。
3、行政区划
石渠县全县辖2个镇、20个乡:尼呷镇、洛须镇、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德荣马乡、俄多马乡、长沙贡马乡、呷衣乡、格孟乡、蒙宜乡、新荣乡、宜牛乡、虾扎乡、起坞乡、阿日扎乡、长须贡马乡、长沙干马乡、长须干马乡、温波乡、瓦须乡。
4、人口民族
根据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石渠县总人口63489人。
至2011年末,石渠县总人口8.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972人,非农人口3648人,藏族58115人,汉族14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6‰。主要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傣族等。
5、自然地理
石渠县
石渠县阿都措自然环境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东北为巴颜喀拉山脉,西南为沙鲁里山北段,东缘吉根巴俄达者山峰海拔5334米,其北贡嘎拉者山峰海拔5325米,全县平均海拔逾4000米。
石渠县属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主要灾害为暴风雪。
6、民族风情
石渠县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与青海称多、达日、玛多接壤,距离康定696公里,距离成都1054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相当恶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部落中的牧民与外界很少往来,相对封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部落的一些戒规和习俗。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的时候是-45℃。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石渠拥有独特风俗,在这里,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这里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
7、社会经济
石渠县
石渠县是处于风雪高原地带,冬季非常寒冷,冬季不适于旅游。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6月至10月。成都至石渠没有直达的班车,只有先到康定然后从康定转车去石渠,需要三天两夜才能到达。石渠县有农业银行,在县城范围内可以通手机,在街上不太容易找到长途电话,电信局可以打长途电话。可以上网。石渠的宾馆和招待所一般都没有热水洗澡。住宿也可以选择住藏民的帐篷,这里的人都很好客。一天一人的吃住花费为20元。石渠的物价比较高。一碗面5元。石渠县城里可以吃到川菜。但当地人是以藏餐为主。主食为牦牛肉。如果需要打听什么事情,可以问在那里开餐馆的汉族老板,他们一般是当地万事通,有什么问题问他们应该没有错。在石渠住宿饮食都不贵,但水果蔬菜和日用品却相对贵些。石渠有相当多的特色物品可以购买。有各式各样漂亮的藏族服饰与工艺品,野生药材也非常丰富,雪莲花和人参果在这里可用很合理的价格买到。另外,石渠的草原上出产一种个头较小的白色蘑菇,非常美味,7-8月出蘑菇时可以吃到。
8、交通状况
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的马石公路南接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石(石渠)歇(青海歇武)公路,是出川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
9、查加部落
石渠县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迁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在利山的周围,今天仍然有少数原始游牧部落存在,那是一些尚未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角落,那里的人们仍在沿袭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它就像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标本。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由此回归历史,回到人类的"童年"。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过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素以部落相称,如今石渠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的人们仍然喜欢称自己为"扎溪卡瓦",即"雅砻江源头的部落",就像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一样,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可见部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在扎溪卡草原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远以前的年代,一头神牦牛被冰雪禁锢在了格拉丹冬雪山上,有一群勇敢的康巴汉子爬上雪峰,从太阳引来了火种,终于使冰雪融化了,神牦牛苏醒了,一股清亮亮的雪水从它的鼻孔中喷涌而出,从此草原上才有了涓涓溪水和清清的河流,也才有了肥隆的牛羊和悠扬的牧歌……太阳与火因此成为康巴藏族崇拜的图腾,扎溪卡也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太阳部落。
10、旅游景点
石渠
一道石墙在草原上无限延伸仿佛没有尽头,来往的人绕行其间目光虔诚,这样的景象出现在四川省石渠县著名的宗教圣地——巴格玛尼墙。
同当地的松格嘛呢石经城一样,巴格玛尼墙也是由一块块刻有佛经的石板堆砌而成。每一块石板上的内容都代表着当地人民内心最诚挚的祈愿。但较之松格嘛呢石经城不同的是,巴格玛尼墙的外形是一道城墙,高达3米,厚约2—3米,全长16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并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从高处鸟瞰,巴格玛尼墙宛若一座草原上的长城,气势恢宏又庄重古朴。
四川省石渠县著名的宗教圣地——巴格玛尼墙
巴格玛尼墙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僧侣和藏族信众前来朝拜。在巴格玛尼墙面上分布着许多神龛,神龛内供奉着各类佛像,佛像前往往挂满了前来朝拜的人们献上的哈达。有的人围着城墙转动着转经筒,嘴里默念着佛经,有的人匍匐,这里已经成为信徒朝拜的中心之一。
巴格玛尼墙作为朝拜的圣地,也有许多禁忌。在城墙旁边就是当地的一座神山,神山上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经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神山上厕所。如果是朝拜,则必须沿着城墙顺时针朝拜,就连车在城墙边驶过也要顺时针绕行一圈才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