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棉花
《白棉花》在上世纪90年代伊始的特殊背景下,讲述年仅17岁的农村青年马成功,一直迷恋着大他几岁、年轻貌美、正直勇敢、身手不凡的青年女子方碧玉。
1、内容简介
《白棉花》讲述年仅17岁的农村青年马成功,一直迷恋着大他几岁、年轻貌美、正直勇敢、身手不凡的青年女子方碧玉。他们有幸一起离开棉田,来到向往已久的棉花加工厂,结识了多才多艺、风流多情、自命不凡的青年才俊*高;复员军人孙禾斗;社会垃圾“铁捶子”:*子女孙红花等人,由此开始了一段崭新忙碌的生活和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本书作者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他的小说以其斑斓的色彩,新奇的感觉,丰厚而独特的意象,推出一个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县东北乡的艺术世界,以至有的评论家评论说,莫言就是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是莫言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和背景。
2、文摘节选
白棉花
楔子:围绕着锦花的闲言碎语
人类栽培棉花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上溯一万年。我想可能不止一万年也可能不足一万年,这问题并不要紧。棉花用途广泛,一身都是宝,关系到国计民生,联系着千家万户,是一类物资,由国家控制,严禁黑市交易,这东西很要紧。知道炸药吗?就是董存瑞举着炸碉堡那种东西,那东西里有一种重要的配料,就是从棉花里边提炼出来的。
我们高密县是中国小有名气的产棉县,因为棉花我们县受到过*总理的表扬。说有一年朝鲜*跟中国要棉花,周总理给高密县长打了一个电话,说高密县,你们弄点棉花支援一下朝鲜吧。高密县就把全县的棉花集中起来,往朝鲜运。刚运去一半,那边就说,够了够了,不用运了,再多就没地方放了。周总理很高兴,说高密县真是好样的。全县人民至今还为此事感到骄傲。
关于棉花我自认为是半个专家,从种植到加工,这期间的每一个过程我都清楚。因为我曾亲自干过这些事,而且干了很久,请允许我啰嗦一会儿,关于棉花。
农历三月中旬,由于太阳开始向我们靠拢,地温上升,河水开冻,蜷缩了一冬天的农民们,从窝里钻出来,神抻胳膊舒舒腰,人都仿佛长高了几寸。
那年我17岁,方碧玉22岁。我们怀揣着大队里的证明信,背着铺盖卷儿,走出了从未离开过的村庄,踏上了通往县棉花加工厂的车马大道。支部书记的疤眼儿子国忠良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我们背后。他完全有理由跟在我们背后,因为他和方碧玉订了婚。在我们那儿,定婚契约似乎比盖着大红印章的结婚证书还要重要。我不清楚国忠良的准确年龄,估计将近30岁吧。我恨这个家伙。我几乎把他看做了我的情敌。当然,这字眼既抬举了他也抬举了我自己。我用仇恨的目光斜视着这个身躯高大、俨然一座黑铁塔似的我们村的太子。他马牙、驴嘴、狮鼻,两只呆愣愣的大眼,分得很开,脸上布满了青紫的疙瘩,眼皮上有一堆紫红的疤痕,据说是生眼疖子落下的。
3、作品赏析
与《红高粱》在题目上形成对仗并同时被改编为电影的莫言作品是中篇小说《白棉花》,但是与《红高粱》“红”的轰轰烈烈相比,《白棉花》在莫言众多作品中并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默默无闻,代表着莫言创作的另一个向度:叙事的冷静平实与逻辑严密。莫言在中篇小说《白棉花》的结尾设置了一个迷宫式的结局,本文通过对小说迷宫式的结局进行剖析,探析作者隐含的理性精神追求以及方碧玉作为文化符号的内涵意义。《白棉花》在上世纪90年代伊始的特殊背景下,展示了一种新理性精神的探索。
4、衍生品
电影《白棉花》
电影《白棉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莫言的同名作品改编。由导演李幼乔执导,苏有朋、宁静、庹宗华主演。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现状的影片。
《白棉花》讲述一对加工棉花的青年男女,在棉花工厂里发生的悲欢离合。
《白棉花》是200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观摩影片。
评论:《白棉花》是*拍摄MTV的广告导演李幼乔初次执导的剧情长片,在这部改编自莫言原著小说的影片中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以充满感情的镜头把中国乡下棉花田、棉花工厂等场景拍得凄凉唯美。这部电影走的确是莫言式荒野搜奇式路线,之所以搜奇,便是在制式背景里非制式的行径——荒唐又迷离。故事开头的第一个荒唐便是少年苏有朋暗恋上邻家姐姐宁静,而苏有朋却得奉命监视着她。第二个荒唐是知青庹宗华和宁静两情绻绻,却最后跟了个他不爱的乡长之女。显然故事简单到没有那种《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摇到外婆桥》的张力,这就是莫言。而导演李幼乔却也没有陷入那种龇牙咧嘴的三角恋情。他走出了莫言梦呓式的文学迷离,代之以一派纯粹影像上的明朗说法,说出一段黑色的性启蒙。苏有朋是片中的灵魂人物,戏分最重,衣衫褴褛、深情温文的表现颇为出色。(网易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