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是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传统民间小调著称。2008年6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申报的“湖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63Ⅴ-70。
1、历史渊源
湖北小曲是湖北曲种,俗称汉滩丝弦、外江小曲。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约光绪年间,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为一体。并逐渐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汉口、武昌、黄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湖北小曲。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小曲艺人纷纷逃难,遂将湖北小曲传到了外域远乡,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有影响的主要曲种。流传于武汉、沙市、宜昌等城市码头。
中国湖北曲种。约在清末由流传湖北中部的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唱腔曲牌丰富,由南曲、文词、西腔、滩簧4个腔系100余支民歌小曲组成,婉转动听。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以双人坐唱为主,男女合档;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持云板击节。传统曲目有南曲的《抢伞》、《秋江》、《跳粉墙》等;西腔的《拷红》、《想情郎》等;文词的《宋江杀惜》、《安安送米》等。1949年后又编演了《雷锋参军》、《江姐进山》等,使湖北小曲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2、演唱特点
湖北小曲是传统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在丰富多彩的说唱音乐曲种如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时调小曲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地方特色浓郁、说唱音乐特点鲜明的时调小曲类说唱音乐。
一个唱段由若干不同宫(G宫、C宫、F宫、D宫)的曲牌联缀而成。曲牌连接*灵活,并可通过伴奏乐器四胡定弦法的转换(sol、re,re、la,la、mi,do、sol)来变换调门,以增强音乐的变化,加强表现力。为了突出曲种风格和保持音乐结构的统一,常以“南曲头”开始,以“南曲尾”结束,中间依次连接”南曲”、“七句半”、“平板”、¨南曲数板”等曲牌可以与4个腔系联缀,也可单独*结合。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又叫“打围鼓”)3种形式,以双人坐唱为主,演唱时多为男女合档,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执云板击节。唱词都用代言体,没有表唱成分。伴奏乐器以四胡、云板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扬琴、二胡等。
3、曲牌方式
俗称汉滩小曲,汉滩丝弦,外江小曲。由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光绪年间已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汉口、武昌、黄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汉滩小曲又叫“外江小曲”,与明、清俗曲有一定渊源关系。清末民国年间在荆沙十分流行。汉滩小曲以坐唱为主,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有时也加三弦或琵琶。演唱者以女声为主,边击檀板或敲碟子边演唱,操琴者也兼唱。以坐唱折子戏为主,也唱民间小调。小曲曲牌十分丰富,还存一百个左右。
一是板腔性曲牌,如“南曲正板”、“南曲三句半和七句半”等。
二是一曲多用的曲牌,可单独演唱完一个完整的曲目,又可套用其他唱词;可以独立出现,又可几个曲牌相连;还可以与板腔性曲牌套用,如“慢四平”、“凤阳调”、“银纽丝”等。
三是单曲独词,如“调兵调”、“孟姜女调”等。汉滩小曲在荆沙已流传了100多年,曾盛极一时。沙市仅存数名老艺人。
4、艺术特色
特征: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纪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
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丰富,曲腔婉转动听,由“南曲”、“西腔”、“文词”、“滩簧”4个腔系和100余支民歌小调(曲)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了“南曲头”、“南曲数板”、“南曲尾”等与南曲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宫子母曲牌,可叙事,可抒情,风格朴实优美。西腔植根于天沔民间音乐,曲词为上下句的格式,通过不同的行腔及节奏板眼变化,衍变出了“西腔头”、“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宫变体曲牌,唱腔迂回婉转,长于表现思念、悔恨、自叹等情绪。文词由“文词调”、“文词数板”组成。滩簧是单曲体形式。其他民歌小调都采取不同宫的曲牌、小调分节,可以与4个腔系联缀,也可单独*结合。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又叫“打围鼓”)3种形式,以双人坐唱为主,演唱时多为男女合档,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执云板击节。唱词都用代言体,没有表唱成分。伴奏乐器以四胡、云板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扬琴、二胡等。
5、演唱方式
流行于汉口及长江、汉水沿岸,分汉滩、天沔小曲两种。武汉地区流行的汉滩小曲(亦称外江小曲)以坐唱折子戏为主,音乐与本地汉剧相似,多为板腔性曲牌;天沔小曲曲牌与天沔民歌相通,板腔性曲牌西腔与荆州花鼓戏西腔相同。长期在武汉行艺的天沔、汉滩两派小曲互相借鉴,均用汉口方言演唱,逐渐合流。
1985年,小曲作为地方曲种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时,将汉滩、天沔小曲取名为湖北小曲。该曲种曲牌分为两类,一为板腔性曲牌,有南曲头、南曲正板、南曲尾、西腔等;一为小调曲牌,有跌落金钱、四大景、十杯酒、叠断桥、银纽丝、薅黄瓜。其传统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分单人拉唱、双人坐唱和多人坐唱3种,以双人坐唱为常见。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人多时采用“八音”(四胡、二胡、京二胡、琵琶、扬琴、月琴、三弦、檀板)伴奏。
1959年,武汉市曲艺队、湖北省民间歌舞团开始招收并培养小曲学员。60年代,小曲青年演员演出大批新节目,音乐革新变化大,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人演唱、两人对唱、集体合唱、坐唱、站唱、弹唱和表演唱等。
6、润腔技法
技法1
湖北小曲,特别注重在唱腔骨架上加花,运用倚音颤音、滑音等技巧增强小曲细腻委婉的风格特点,刻画不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形象,几乎无音不饰,无腔不润。
1.连音,表示弧线以内不同音高的音要唱奏的连贯。
2.气口断腔,它的感情依据是吃惊、愤怒、仇恨、暗示等而产生的一种唱法。它往往利用气口的停顿并延续时值,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紧张空气来抒发感情,也有连续断腔并结合节奏的变化造成的一种气势表达某种感情。
3.抽气,表现悲哀唱段的一种特殊手段。抽声即倒吸气时声带振动。我们可观察悲痛欲绝的人在哭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抽噎声。
4.哈哈音,是湖北小曲借鉴四川清音哈哈腔的一种弹跳型的唱法,要求气息控制灵活,唱时舌根靠近软腭,阻住从隔膜处弹出的“颗粒”状气息,并与声门恰当的开闭相配合而产生断音。断音中带有“哈”“飘”或“海”等字的尾音,常用来表现清快活泼的唱腔特色。
5.弹跳音,主要是启动横膈膜的弹跳发出的断腔声音。发声时呼气与吸气两大肌肉群产生强烈而短暂的对抗,使气柱对声门冲击,使发出的声音迅速射向上部共鸣位置,产生颗粒效果的音团弹跳出去。
6.顿音,这种唱法是弹跳音唱法在低声区的表现。弹跳音多用上部共鸣,而顿音则多用胸声共鸣或整体共鸣。呼吸的对抗力比弹跳音小,但对抗的时值比较长。顿音稳健有力,从下部共鸣开始向上收缩,给人韧劲。
7.泣音,它是边哭边唱的一种戏剧性很强的特殊技巧,必须善于控制气息,顿胸,造成抽噎之态伴随着歌唱。
8.颤音,多用来修饰风格,加深感情。有长颤音、短颤音、快颤音、慢颤音、先直后颤等多种,是大脑神经有意识地支配一切有关发音的肌肉,在作发声动作的同时,又作有规律的颤动。声音中有波浪式摇动,音高略有改变。
9.顺波音,正音与其上方邻音(包括大小二度及小三度)急速交替。顺波音有短有长,两音交替一次,叫单顺波音,两次以上者叫复顺波音,也有先慢后快等等。
10.逆波音,正音与其下方邻音,包括大、小二度或小三度,急速交替。逆波音亦分单、复逆波音。
11.舌颤音,利用均匀持续的气流冲击舌尖,让它打嘟噜。
技法2
湖北小曲在音色上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灵活的调整声音位置和共鸣腔造型,吐字也有快吐、慢吐、喷口等方法。
1.提音,多发生在从低音向高音大跳时的高音上。这个高音突然变暗向脑后方移动。声音似假非假,含蓄集中。
2.沉音,音色低沉、深情。多表现内心独白的爱憎之情,往往由口腔共鸣转到胸腔共鸣,上部加重鼻韵或鼻共鸣。这一刹那的音色变化,如同浮在水面之物沉入水底一般。
3.砸音,从高音到低音自上而下运行。共鸣要求从头声到胸声迅速转换,声音结实有力。它的特点是∶共鸣从窄到宽,音色从淡到浓,音量从弱到强,音高从高到低,声音从行到定,称为砸音。多用来表现刚毅果断或激烈愤慨之情。
4.大嗓,指运用本嗓真声演唱塑造人物。
5.小嗓,指运用假声演唱。
6.喷口,唱曲或话白中,每在字的开头发音较重,使字音有力地喷放,称为喷口。喷口有力是戏曲曲艺演员的基本技巧之一,主要依靠锻炼唇、齿、鄂、舌等器官的劲头,并结合中气的恰当运用,其功效能使字音远播,刚劲有力。
变换技法
1.慢速有慢、稍慢、不太慢、演唱要领是慢而不拖、慢而不散。
2.中速有中速、慢中速、较快中速,演唱要领为不急不缓。
3.快速有快、稍快、中速、更快,演唱要领为快而不赶、急而不乱。
4.速度*或称散板。
5.上板指*板结束后进入正常速度,从无板转为有板,节奏清楚明显。也指说唱段中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由原来一板三眼的慢板成一板一眼的流水板转变为有板无眼的紧板,使在节奏上,情绪上和前面的唱腔形成对比。
6.渐快,表示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又叫催板。
7.渐慢,表示乐曲速度逐渐放慢,又叫撤板。
8.延长音,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或演奏者的意图*增长该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
9.保持音,表示该音要充分保持时值,并从头到尾强奏。
力度变化
1.最弱、很弱、弱、中弱,表示作品演奏力度较弱。
2.中强、强、很强、特强,表示作品演奏(唱)力度较强。
3.强后弱,表示作品演奏(唱)到此处由强突然转弱,达到一种戏剧性效果。
4.强音,表示作品演奏(唱)至此处加重语气和力度。
5.渐强,表示作品演奏(唱)的力度逐渐加强。
6.渐弱,表示作品演奏(唱)的力度逐渐减弱。
地方方言
湖北小曲运用汉口语言与天沔语言行腔报字,具有鲜明的湖北地方特色。以上五大类三十五种润腔技法在湖北小曲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方说唱曲种的表现力,使故事中的人物鲜活生动,情感表现细腻动人。
7、曲牌曲目
湖北小曲唱腔曲牌丰富,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南曲头”、“南曲正板”、“南曲尾“、“滩簧调”、“文词调”、“西腔”“开始,以结束,中间依次连接、、、等曲牌。在传统曲目中,文词、西腔两个腔系单独构成唱段而不与其他曲牌联缀。西腔多为天沔小曲艺人演唱,与天沔花鼓戏中的西腔同宗。汉滩小曲的曲目有《秋江》、《抢伞》、《红娘递柬》等;天沔小曲的曲目有《拷打红娘》、《补背褡》、《麻雀歌》、《铜钱歌》、《照花台》等。新曲目有《看铁牛》、《雷锋参军》、《江姐进山》(以上为汉滩小曲)、《赶秧雀》(天沔小曲)等。唱词除七字句、十字句外,还有长短句、垛句等,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湖北小曲以唱为主。表演形式灵活*,可一人自拉自唱,或拍板站唱,也可一人拍板,一人敲碟坐唱或走唱。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其它乐器有三弦、二胡、琵琶等,可增可减。著名演员有张明亮、喻义和等。
14、传承意义
湖北小曲也和其它的说唱音乐曲种一样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传统民间文化忠实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条主脉。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如何把“根”留住,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抢救音乐遗产,探究传统音乐规律,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湖北说唱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曲种都形成了它自己丰富的润腔技巧、学习和掌握这些润腔技巧,对于说唱音乐的演唱、创作和创编都有重要作用,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演唱、与教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湖北小曲唱腔特色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刚少柔多,细腻委婉,特别注意运用各种润腔技巧,使唱腔更显丰富多彩,人物塑造更为鲜活生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