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芨芨草
秆丛生,高50-80厘米,无毛,3节。叶鞘微粗糙,基生叶舌平截,长约0.5毫米,秆生叶舌长圆形,先端微2裂,长约2毫米;叶片纵折,长10-30厘米,宽1-1.5毫米,无毛。圆锥花序长20-25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孪生,长3-10厘米,贴主轴,无毛。小穗淡黄色,基部带紫褐色,长0.9-1.4厘米;颖窄长披针形,近等长,3-5脉,上部微粗糙。外稃长8-9毫米,背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上部疏生柔毛,先端及边缘被纤毛,5脉,脉于先端汇合,基盘尖,长约1毫米,具柔毛,芒较粗硬,长1.4-1.8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转被细毛,芒针粗糙;内稃长6-7毫米;鳞被长约2毫米;花药长3-3.5毫米,顶端具毫毛。花果期7-9月。
中文学名:藏芨芨草
拉丁学名:Achnatherumduthiei(Hook.f.)P.C.Kuo
拼音:zangjiji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芨芨草属
1、形态特征
株:秆丛生,高50-80厘米,无毛,3节。
叶:叶鞘微粗糙,基生叶舌平截,长约0.5毫米,秆生叶舌长圆形,先端微2裂,长约2毫米;叶片纵折,长10-30厘米,宽1-1.5毫米,无毛。
花:圆锥花序长20-25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孪生,长3-10厘米,贴主轴,无毛。小穗淡黄色,基部带紫褐色,长0.9-1.4厘米;颖窄长披针形,近等长,3-5脉,上部微粗糙。外稃长8-9毫米,背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上部疏生柔毛,先端及边缘被纤毛,5脉,脉于先端汇合,基盘尖,长约1毫米,具柔毛,芒较粗硬,长1.4-1.8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转被细毛,芒针粗糙;内稃长6-7毫米;鳞被长约2毫米;花药长3-3.5毫米,顶端具毫毛。
秆丛生,高50-80厘米,无毛,3节。叶鞘微粗糙,基生叶舌平截,长约0.5毫米,秆生叶舌长圆形,先端微2裂,长约2毫米;叶片纵折,长10-30厘米,宽1-1.5毫米,无毛。圆锥花序长20-25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孪生,长3-10厘米,贴主轴,无毛。小穗淡黄色,基部带紫褐色,长0.9-1.4厘米;颖窄长披针形,近等长,3-5脉,上部微粗糙。外稃长8-9毫米,背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上部疏生柔毛,先端及边缘被纤毛,5脉,脉于先端汇合,基盘尖,长约1毫米,具柔毛,芒较粗硬,长1.4-1.8厘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转被细毛,芒针粗糙;内稃长6-7毫米;鳞被长约2毫米;花药长3-3.5毫米,顶端具毫毛。花果期7-9月。
2、产地分布
分布:尼泊尔、不丹及印度
产地:四川、云南西北部及*
生境:山坡草甸或针叶林下
海拔:4000-4300米
3、分类文献
Achnatherumduthiei(Hook.f.)P.C.KuoetS.L.Lu,comb.nov.——StipaduthieiHook.f.Fl.Brit.Ind.7:232.189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