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镇
阜新市细河区辖镇。1960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位于区境西北部,距阜新市中心3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3.1万。有阜锦公路、四合路、阜九公路过境。辖拉拉屯、新地、下洼子、巩家洼子、碱巴拉荒、河西、河东、东洼子、黄家沟、太平沟、六家子、九营子12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农业主产高粱、玉米。
中文名:四合镇
行政代码:210911102
身份证前6位:210911
长途区号:0418
邮政编码:123000
隶属政区:细河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辽J
辖区面积:82km2
人口数量:约3.1万人
人口密度:378人/km2
1、地方简介
四合镇
位于区境西北部,距阜新市中心3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3.1万。有阜锦公路、四合路、阜九公路过境。辖拉拉屯、新地、下洼子、巩家洼子、碱巴拉荒、河西、河东、东洼子、黄家沟、太平沟、六家子、九营子12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农业主产高粱、玉米。
2、历史沿革
阜新市细河区辖镇。1960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
3、地方人口
四合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5967
男:8800
女:17167
家庭户户数:10422
家庭户总人口(总):34679
家庭户男:17623
家庭户女:17056
0-14岁(总):6553
0-14岁男:3393
0-14岁女:3160
15-64岁(总):27367
15-64岁男:14378
15-64岁女:12989
65岁及以上(总):2047
65岁及以上男:1029
65岁及以上女:101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4176
4、行政区划
四合镇
210911102001121巩家洼子社区
210911102200122巩家洼子村
210911102201122拉拉屯村
210911102202122新地村
210911102205121河西村
210911102206122河东村
210911102207122东洼子村
210911102208122黄家沟村
210911102209122太平沟村
210911102210122六家子村
210911102211122九营子村
5、经济发展
2014年,细河区认真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抓机遇、促增长、强基础、兴产业”为总基调,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49.73亿元,增长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193亿元,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57.39亿元,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8元,分别增长9.1%和10.4%。
2014年,细河区认真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抓机遇、促增长、强基础、兴产业”为总基调,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49.73亿元,增长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193亿元,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57.39亿元,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8元,分别增长9.1%和10.4%。
6、气候水文
细河区属于北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全地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凉早霜,冬季严寒少雪,属温和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细河是大凌河下游左侧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本扎兰乡东北东骆驼山(清初名摩该波罗山)北坡牌楼营子村附近。经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东梁乡、伊吗图乡、卧凤沟乡以及清河门区的蔡家屯入义县,在复兴堡进入大凌河,全长113公里,总流域面积2932平方公里,比降0.002一0.001。上游他本扎兰乡杨家荒村以上超过0.0059,河宽160—300米。
7、工业发展
2008年,细河区工业总产值实现2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3.3%,同比2007年增长8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5.5%,同比2007年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市两县七区中由第6位攀升到第3位,提前两年完成市下达的翻番目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80%,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000万元,同比2007年增长150%;实现税金4400万元,同比2007年增长37.9%。工业对财税贡献率达到18%,同比2007年提高1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总户数达到22户。太克集团实现产值10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515%;广厦集团实现产值3.5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5%。
2012年细河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户,辽宁北茅、四川仙潭酒业联合集团成立,铸造机加产业基地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成功入驻项目13个。2012年基地实现产值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比2007年提高40个百分点。
8、地方特产
刘佰伦果园苹果梨
刘佰伦果园苹果梨
刘佰伦果园位于大冷乡中窖村,面积100亩,有35年生苹果梨750株,南果梨750株。刘佰伦重视地上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地下管理,8年来,地下投入蓖麻籽油饼1000多吨,加之该园地处沙丘,近临水库,地下水质好,无化肥,无污染,果品口感好,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刘佰伦果园苹果梨个大,平均单果重350克,最大果重750克,果实黄绿色,阳面有红晕,汁多,肉质细脆,石细胞少,味酸甜适口。含可溶性固形物12.8%,可溶性糖7.05%,维生素C4.4毫克/100克,品质上等。果实9月下旬成熟,耐贮藏。在2000年全省第六届优质苹果评选中,被评为特别大奖,这是阜新有史以来,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刘佰伦果园南果梨皮薄,石细胞少,多汁,味甜,易溶于口,香气浓,含可溶性固形物14.4--15.5%,可溶性糖11.01--13.35%,维生素C2.39毫克/100克,果实9月上旬成熟。品质极上。在2000年全省第六届优质果评选中,被评为铜奖。该园苹果梨、南果梨果品远销省内外,苹果梨出口俄罗斯,销售极佳。
阜新蘑菇
蘑菇(学名:Agaricuscampestris)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菌丝为多细胞有横隔,借顶端生长而伸长,白色、细长,绵毛状,逐渐成丝状。菌丝互相缀合形成密集的群体,称为菌丝体。菌丝体腐生后,浓褐色的培养料变成淡褐色。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象一把撑开的小伞。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假菌根等部分组成。蘑菇有药食作用。
拨面
虽与面条大体相同,但做法不同。面条是和面擀薄用刀切,而拨面时用的刀是两端各有一柄,面板一尺多宽、二尺多长。切面时用腹部将面板顺着挤在锅沿处,把面剂子擀薄后,两手握两端刀饼快速挤切,边切边拨入锅内煮熟,由于作法特殊,因此,制作出的食品另有一种风味。
9、附近景点
海棠山
海棠山
海棠山风景区位于阜蒙县大板镇,地处医巫闾山,是*自然保护区、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之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83),道光赐匾额,与瑞应寺并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现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267尊,最高的5米,最小的仅30厘米,姿态殊异,影像传神,鬼斧神工,旷古奇绝,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誉为中国东方“民族文化瑰宝”。由三座山峰形成的999米卧佛形象逼真,其躯干上由裸岩组成的“寿”字线条清晰,遒劲有力,为“东藏”名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海棠山四季分明,风光旖旎,春赏山花,夏观云海,秋看红叶,冬踏琼雪,四时景各异,其乐俱无穷。国家AAA-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优秀景区之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西北2公里处。距阜新市区22公里,距省会沈阳160公里。海棠山海拔高度715.5米,山高谷深,怪石嶙峋,植被丰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早在1683年,海棠山就建起了普安寺。据《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一曰大-洞,在县城南四十五里海棠山左麓,章嘉-前身,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率其徒张、刘、丁、杨、郭等姓创建之。”历经六世-200多年的扩建,鼎盛时建成的以措钦大殿为中心,包括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密乘僧院、白泉寺等寺庙建筑群占地4万多平方米,楼台殿阁1500多间,僧舍400多户,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被称为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普安寺的主建筑——措钦大殿,毁于1976年。2001年经省0批准复建。2002年10月竣工,2003年春节正式向游人开放。复建后的普安寺措钦大殿,用6公斤黄金、1200块宝石镶嵌而成,是目前东北地区修复重建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庙宇,殿内复塑的大白伞盖佛母像高9.9米,是全国最大的室内雕塑佛之一。如今,风格独特、金碧辉煌的措钦大殿已成为海棠山一个突出的新亮点。摩崖造像是海棠山一大突出景观。“摩崖”就是在山岩上刻字;“造像”就是在岩石上雕像。普安寺摩崖造像始于道光八年(1828),由来自*的普安寺四世-丹毕道尔吉主持开凿,经五世-德祥和六世-乌力吉仑连续雕刻,花费白银一万零八百两,共造像449尊,现保存完好的267尊。这些造像分为安息佛和忿怒佛两类。安息佛分大安息和小安息,佛和菩萨为大安息,如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等;小安息指祖师和名师,如宗咯巴。忿怒佛又分勇猛和凶恶两种,如金刚、0等。最大的造像高5米,最小的仅0.16米。大的魁梧,小的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目前,在我国发现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还尚属首次,堪称中国一绝。在一些佛龛四周还有摩崖50多处,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内容多数是箴言咒语,也有赞美之词和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名。《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认为这些摩崖造像“堪称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