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划旱船

科普小知识2021-12-17 20:01:16
...

划旱船又称划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或庆祝等,陕西、山西、河北境内各地都广为流行,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1、简介

划旱船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划旱船

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

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视节庆的人们。

划“旱船”时,一股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2、起源

旱船历史悠久,在唐代已经流行(见《太平广记》)。不仅在民间表演,还经过改造成为宫廷舞蹈。据宋朝田况《儒林公议》上说,五代时前蜀皇帝王衍曾做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铺在地上,上置莲花,让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绿罗上转动。宋朝时仿效这种方式,宫廷舞队中有采莲队,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名称叫做“采莲队舞“。与此同时,民间划旱船也很盛行,不少记叙宋代风俗的著作,都写到节日街头民间舞队中有划旱船演出。

3、发展

近几年来,划旱船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发展。一些农村里,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装饰成“旱船”,也有的将自行车装饰成“旱船”,由人驾车,结队前进,在前进中跑出、表演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图案,形成各种各样的套路,也十分吸引观众。

4、代表地区

清徐旱船

旱船是山西清徐地面活动较为普遍的汉族民间文艺形式。因为它的表演技艺简单,道具制作经济,是一项群体表演形式的节目。据传说旱船是根据水乡渔民在水上用船打鱼的生活情节,构思创意出来的。它的表演和道具人物都简洁、明快、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是群众特别喜欢的一种民间文艺。


划旱船

旱船是由若干个旱船组织成一支表演队伍,前面有一个老翁拿桨(划船的工具)划行领航,前行后退地表演。旱船队的表演者是碎步随领航人前进。领航人拿着浆,亮着划船姿态,弓步前行,他在左行右行和转弯时还要作些亮相动作表演。船队的表演路线全靠他指挥来行进。

制作旱船是用细竹竿绑成船型的架子,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舱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顺着船舱的四角竖4根竹竿,为船舱的4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较复杂的歇山顶式的瓦棱4出水的古建筑造型。船的骨架绑好后,用彩绸布围好各个部位。船顶用红和黄的彩绸布裹好,船板用土黄色布绷面,船帮周围用绿色彩绸布围起,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船仓的两边,表演时摆动旱船行进。

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饰是古典的汉族服饰,头部将发盘起大抢头插花即可,划船老翁是头戴毡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装,脸部淡彩挂白色长髯口(戏剧里用的胡子)。

旱船的表演步伐简单,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用:“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它的音乐伴奏,随大队的表演队伍,一般是锣鼓乐队伴奏。

虹星桥旱


划旱船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西南村旱船一般在喜庆节日中演出。当地农村有一个关于旱船形成的传说: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正值王母娘娘生日,众神仙扎了一条花旱船为她祝寿,之后,八大神仙之一张果老将此船借下凡间,由此形成了调旱船闹新春、庆丰收的习俗。最早的调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之后在徐文帝百岁诞辰时也曾表演过。到了唐朝,经济文化一度繁荣,唐太宗曾邀本地旱船上京城调演,后来将军程咬金百岁生日,也请旱船前去助兴,之后代代流传。1949年解放初期,当地旱船曾到安吉、安徽广德等省内外多个地区表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一度被禁演,20世纪80年代后始又恢复,在2001年长兴县乡镇文艺调演上,本地旱船表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旱船多在喜庆节日中演出,表演人数有6-7人。演出时,一人立于旱船中,另一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掌舵人员,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板儿、锣、鼓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一定时间后(大概几分钟)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一定的时刻加入伴唱,但锣鼓声不停止。演员所唱曲调为花鼓调,其唱词在早些年代都有传统的唱本参考,内容多为古代传说、神话等,近几年来,唱词内容多是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好生活,歌唱语言都是河南方言。旱船下半部分是船形,上半部分有四根棍子,支撑起一个顶,形状犹如轿顶,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旱船的表演者为女性,演员腰上系有一根绸带,用于吊住旱船两边的船舷,以便使旱船跟随身体的摆动而舞动。女演员两手握住前面两根棍子,用于控制船动的幅度。整个旱船的调演跟着掌舵人,主要有驾船、圆场步、碎步、横步、自转、正反葫芦、晃船步、平碾步(转船)等动作。整个表演围绕“快、稳、漂、转”的风格,极具特地域色。

延庆旱船

延庆旱船是北京市的汉族民俗舞蹈。延庆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上民间舞蹈很引人注目,而旱船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根据地方史志记述,延庆旱船产生于400年前的明代。因明代有大量的江淮贬谪官员定居延庆,所以对延庆文化影响很大。延庆旱船除了在“*”期间停止演出之外,曾十分广泛地活动于延庆城乡。尤其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三天聚众表演,其场面十分壮观、热闹非凡。


划旱船

延庆旱船表演的道具有一只船(双人驾,俗称大船)、三只船、九只船、多只船的划分,这是延庆旱船在历史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在表演套路上,主要以不断出现的“圆”为基础的套路,以各种“葫芦”命名的套路很多。

延庆旱船伴奏的音乐曲牌喜庆热烈,以唢呐、笙、大鼓、大镲、小镲、大铙、小铙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对于烘托浓郁的节日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主要演奏的曲牌有:《刹鼓》、《八板》、《小钉缸》、《小番召》、《将军令》十余套。

延庆旱船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道具造型独特,作为道具的延庆旱船,在清代就已经很精致了,不仅用料考究,而且做工十分精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船顶、船柱、船座。延庆旱船的表演风格欢快热烈,延庆旱船表演套路多,据老艺人们说,他们的表演有四个特点:一快、二稳、三漂、四转。其中,以稳最为重要,即稳中求快求漂,在稳中旋转,在旋转中较量稳的功夫。音乐伴奏是旱船表演的半台戏,旱船的吹打乐伴奏非常热烈。延庆旱船的吹奏乐器有唢呐、笙两种;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大钹、大镲、小铙等,演奏时以唢呐和大鼓为主。大鼓作为乐队的指挥;唢呐作为乐曲的领奏。

上一篇:舞狮

下一篇:高密三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