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家命运

科普小知识2023-01-01 11:18:39
...

《国家命运》是由延艺执导,韩中、刘劲、王乐君等主演的纪实性主旋律革命史诗大片,讲述中国研发“两弹一星”的心酸历程。记录了贫困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60年代的科学家们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该剧于2012年10月7日在*一套黄金档开播。

中文名称:国家命运

国家/地区:中国内地

语言:普通话

类型:历史、剧情、情感、战争

集数:29集

每集长度:45分钟

出品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出品时间:2011年10月

首播时间:2012年10月7日

首播平台:*一套

拍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核试验基地

制片人:李功达、刘翔

导演:延艺

编剧:陈怀国、陶纯

主演:韩中,刘劲,谢钢,史鑫,胡亚捷,王超

1、剧情简介

朝鲜战争结束后,有感于美国先进武器在战场上对我志愿军造成的巨大伤害,为彻底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对中国的核威慑,以钱学森、钱三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贫困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在党*的坚定支持下,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先后完成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试爆原子弹、氢弹等一系列伟大壮举,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

2、本具特色

本剧是一部以“两弹一星”为题材的大型纪实性电视连续剧。“两弹一星”既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对国家未来的国际地位乃至对新中国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项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伟大事业。它体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凝聚着“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无比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展示着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3、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 韩中
* 刘劲
聂荣臻 谢钢
* 史鑫
钱学森 胡亚捷
* 宗利群
* 杨步亭
刘杰 霍青
张志善 刘兴盛
苏贵山 王超
钱三强 王同辉
邓稼先 刘冠翔
点点 张籽沐
张树瀛 屠夏岩
王淦昌 李虎城
蒋英 何琳
何泽慧 于咏琳
许鹿希 陈佳佳
张洁 王乐君
秦小阳 周显欣
程开甲 张彤
小黄 彭鸿禹
孙家栋 苏茂洋
刘承熙 贾梓
职员表

出品人:丁兴农赵依芳

制作人:李功达刘翔

监制:强勇刘程吴卫林侯力军

导演:延艺刘海涛(分组)

副导演(助理):任可

编剧:陈怀国陶纯

摄影:白林

配乐:许舒亚

剪辑:陈忆红

选角导演:方程

美术设计:孙吉明任浩林

造型设计:王希钟崔洁陈兰兰(助理)

服装设计:任四伟尚利亚

录音:苗青

布景师:方韶峰黎文艺

发行:阿宗

角色介绍

角色 简介


钱学森

钱学森是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在贫困的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一心扑在国防事业上,工作态度认真谨慎。


*

*总理忠诚于*,关怀专家和对知识分子,对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坚决领导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完成两弹一星的壮举。


邓稼先

“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是一个核物理学家。他对物理具有敏锐的直觉,对数学有独到的见地,他有实力让世界瞩目聚焦,但为了新中国的核事业,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多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


任新明

任新民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火箭设计的总设计师,他对航天科研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航天事业精益求精、鞠躬尽瘁的他,力排众议的反对在“东方红”卫星上安装自毁系统,他直爽的性格、果断的抉择不仅得到了*和*的支持,最终更让《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遍世界。


张洁

张洁跟随科研团队一起在偏远的沙漠山地这种恶劣环境中不分昼夜地奋战,善良有爱心的她主动帮男同事洗衣服,分担日常事务,当他们测量数据遭到暴风雨侵袭时,她将宝贵的数据资料仅仅的护在怀里,可谓是在用生命保护着他们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

4、分集剧情

第1集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公开对中国进行核威胁。新中国的最高层清醒地意识到:要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为此,*与苏联*赫鲁晓夫举行会谈,希望得到苏联的帮助。赫鲁晓夫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不久,我国广西发现了铀矿石,钱学森等一批身在海外的科学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1955年,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两弹”工程正式启动,挂帅的正是虽然国家正处于创业的艰苦时期,但对于“两弹”工程来说,最大的难题还不是钱,而是缺乏科技人才。原子弹方面,宋任穷和钱三强一起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导弹方面,钱学森却苦于无人可调。聂荣臻为此专门召集会议,向各大学要人。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将一批技术人才输送到筹备中的导弹研究院,有些大学却不肯放人。陈赓为此发了火,还是无济于事。

第2集

奈之下,陈赓去找*,竟把*堵在厕所门口。*笑道:“陈赓,也就你,找人办事敢跑到厕所里来。”在*的亲自过问下,终于解决了问题。某军政委苏贵山听说自己要被调到导弹研究院当副政委,称自己是大老粗,没跟科学家打过交道,要打退堂鼓。聂荣臻告诉他,选中你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中了他的为人真诚,而真诚恰恰是跟知识分子打交道的诀窍苏贵山回家后马上召开家庭会议,连夜辞退了自己身边的服务人员,带着妻子孩子到导弹研究院为研制导弹的科学家服务。他特地为钱学森搞到一辆崭新的高级轿车,没想到却挨了一顿批。1956年底,两枚苏制P-1型导弹秘密运抵中国。苏贵山以前的首长和战友想看看导弹到底什么模样,可就连苏贵山本人都没见过导弹一眼。他只好编了一通瞎话,然后又向人家伸出了手:“有回民炊事员支援我一个!”

第3集

首长、战友刚一走,苏贵山忍不住给了自己一巴掌:“这叫什么事?我苏贵山什么时候骗过人哪!”任新民、梁守槃等科学家请苏联专家施尼亚金讲解导弹,却被随同的苏联军官制止了。任新民用自制仪器对导弹进行通电测试,施尼亚金见状大怒,摔坏仪器。事后,施尼亚金心中不忍,让苏贵山带着自己前去看望中国科学家王介福带着一干人在兰州进行浓缩铀厂选场勘察时,被正为飞机制造厂选址的王中蕃误认为敌特而抓了起来。误会澄清后,王中蕃好吃好喝招待对方,可他万万没想到,不但自己选中的地方没能保住,连自己都成了王介福的部下。气得王中蕃大骂:“白眼狼!一群白眼狼!”炮兵司令员陈士榘和孙继先陪苏联专家前往内蒙为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说起高炮够不着敌人的飞机,陈士榘一肚子窝囊。孙继先发誓:“事要是误在我孙继先的身上,脖子以上的部分你拿走!”

第4集

苏联专家认为需要15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只给了基地司令员孙继先3年时间。战士刘春光不理解为什么。孙继先告诉他:这是一件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张蕴钰进行核试验基地选址时,发现苏联专家在地图上圈出的地方距离敦煌只有60公里,立刻否定,建议*重新选址。邓稼先和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投入到原子弹库房的建设和原子弹的理论学习与研究之中。为加快两弹工程,宋任穷、钱三强等请苏联专家讲解原子弹原理,对方却不准做笔记。苏方的态度和做法,既让人难以理解,也难以让人接受。中苏关系出现裂痕,这将影响到两弹工程的未来。*告诉聂荣臻:“要做好两手准备。”1957年,艾森豪威尔连任美国总统后,再次策划两个中国阴谋。1958年,在美国的积极鼓动下。蒋介石加紧反攻大陆的行动,美国再次讨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第5集

1958年卫星开始上马。科学家赵九章因为对一些科技人员的盲目冒进提出不同意见,受了一肚子委屈。聂荣臻十分策略地解决了大家的认识问题。赵九章一行前往苏联考察后,写出一份报告。*做了批示:卫星暂时不放,与国力不相称。于是轰轰烈烈的卫星计划回到起点上,开始重打基础。张蕴钰将核试验基地选在*罗布泊,就是后来马兰基地。导弹基地的建设异常艰难,战士刘春光直到牺牲在建设工地上,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孙继先面对刘春光遗体含泪相告:“导弹知道吗?我告诉你,咱们是搞导弹的……”核武器研究院的原子弹库房早已完成,但苏联的原子弹模型和相关资料却始终没有运来。究竟是苏方有什么困难,还在履行协议上出了什么问题?兰州铀浓缩厂厂房建成后,苏联专家、原乌拉尔铀浓缩厂的总工程师哈里东诺夫对厂房提出了一尘不染的要求。

第6集

厂长王介福二话没说,带领全厂职工和家属,一干就是几个通宵,终于达到了要求。北京某军营内,“老兵”李福泽正在接受训练,孙继先前往视察,询问李福泽的训练成绩。苏联教官表示,这个兵的成绩很高,但还没有完成科目。孙继先说,对不起,这个人我得带走了!战友们帮李福泽收拾行李时才发现,他竟然是一名少将。随后,李福泽前往酒泉导弹基地,面对几百座战士的前坟,孙继先对他说:“你我将来都得在这儿呆着,死在外面也得回来陪着这些先走的!”苏联总顾问巴托夫来到酒泉,面对仅用三年时间建成的基地,他惊异之极,同时他也给中方带来了意外的消息:苏联专家要撤离基地。聂荣臻前往庐山汇报情况,并立下军令状:“搞不出两弹,我聂荣臻死不瞑目!”国庆十周年前夕,赫鲁晓夫明确向*表示:在原子弹、导弹上不能再帮助中国。

第7集

苏联专家离开之前,技术员张洁向列捷耶夫询问原子弹的结构,对方告诉她:“原子弹就像一个苹果。”这样的回答让张洁非常意外,然而对方却说:“以后你就会明白我的话。”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可正准备发射一枚从苏联购买的导弹时,苏方却提出不准使用中国生产的燃料,尽管它是完全合格的。孙继先、李福泽气得当着苏联专家拍了桌子。当年7月16日,苏联宣布召回专家,撕毁协定,终止合作项目,同时要求中国归还在朝鲜战争期间购买苏联武器装备所欠下的350亿元债务。中苏关系至此彻底破裂。9月10日,中国人用自己生产的燃料成功发射了一枚苏制导弹。聂荣臻表示:“要不了多久,我聂荣臻要把中国自己造的导弹亲自给基地的同志们送过去,请他们打!”“搞两弹,就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

第8集

1960年10月23日,装载着三枚国产地地导弹的专列从北京出发,200多名科学家和科技人员随同前往,参加导弹发射试验。张爱萍等亲临现场,正在医院打点滴的聂荣臻顾不得病情,也前往酒泉发射基地。在导弹燃料加注现场,张爱萍不顾危险,亲自坐镇,眼看着一车车燃料加注到导弹燃料箱内。1960年11月5日,仿制的导弹终于发射成功。聂荣臻兴奋地宣布:“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了守护导弹基地中200多公里铁路线,一千多名官兵被确定就地转业。看着战士们割舍不下穿了多年的军装,工兵团团长含泪率先摘下自己的领章帽徽。又一批大科学家即将加入核武器研制的行列:程开甲在钱三强推荐和*的批准下,来到核武器研究院;为了严守秘密,王淦昌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加入这个队伍的时候,把自己名字改为王京,直到1978年才恢复原名。

第9集

核武器研究院内,邓稼先、胡思得等人正在分析数据,可窗外的空场上却放上了电影。看着大家对文娱生活的渴望,邓稼先想出了分六拨人轮流看电影的主意,结果一个不长的电影却成了他们的连续剧。北京的长城脚下,王淦昌、陈能宽等在进行爆轰试验。一场大雨淹了帐篷,大家顾不上生活用品被水冲走,急着去抢救试验资料。为了解决爆轰物理试验中遇到的困难,钱学森向钱三强推荐了工程力学专家郭永怀。*特地把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等科学家请到家里吃饭,眼看着一桌饭菜被众人吃得盘干碗净,*的泪水忍不住滚落下来:“这桌上连一盘肉菜都没有,我*对不起他们啊……”苏联专家唯一一次讲课提到的一个数据,成了中国原子弹最初理论攻关中的拦路虎。几十人的队伍,近一年的时间,连续九次计算,总不跟苏联专家的数据对不上。邓稼先见大家饿着肚子计算,连夜跑回家中找食物。

第10集

邓稼先看着几个月没能见面的女儿,心中一股说不出的滋味。为了大家,他不得不拿走了女人的生日礼物一盒饼干。1961年,北京738厂研制出每秒1000次的计算机,这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生产出的第二台给了核武器研究院,而用它计算出的结果证明:苏联专家说的那个数据,竟然是错误的。不久,通过爆轰物理试验,再次证明了邓稼先他们的计算是正确的。至此,原子弹的理论攻关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青海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一些忍受不住饥饿煎熬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李觉失声喊着:“大家走好!情况好一点儿了,大家可要回来啊!”而另一些人却决不肯离开一步。空军司令刘亚楼拿出仅有一点奶粉,让李福泽充饥,李福泽却把它拿给了科学家们。饥饿袭击着全国人民,也袭击着两弹工程的指挥员、科学家和所有工作人员。聂荣臻对此心急如焚。

第11集

1961年冬,导弹试验基地和核武器试验基地发生了严重的痢疾传染,黄连素等药物供应不上,刚过16岁的蒋全被夺走生命,李福泽含泪把他送进了烈士陵园。张爱萍闻讯,紧急调拨来两车皮大蒜,以蒜代药,及时制止了病情的扩散。为了让科学家们不饿肚子,青海省委搞到四千只羊,送到基地。正在北京住院的聂荣臻,听说有人因为饥饿而*离开了基地,心急如焚。他向*汇报情况后,以个人名义向各部队募捐。导弹研究院,苏贵山正把募来的食物、水果等分发给科研人员。一个战士拿起一个苹果悄悄递给了苏贵山五六岁的儿子,苏贵山去要,儿子不肯给,结果脸上挨了父亲一巴掌。苏贵山顾不得心疼儿子,拿着食物又去慰问科技人员。1961年夏,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专题研究、讨论导弹、原子弹是继续还是下马的问题,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第12集

聂荣臻和刘西尧起草了《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称:只要继续攻关,可以在三五年内研制成功原子弹。之后,刘西尧和张爱萍为此开始下去调研。张爱萍表示:“*正式决策之前,我不能瞎说。但有一句话我要说:中国人就是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美国不仅正加紧对我国的空中侦察、拍照,而且举行了针对我国的代号为高跟行动的核演习。11月14日,张爱萍、刘杰、刘西尧起草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经*批示后,这场关于尖端武器的“上马”“下马”之争才算结束,两弹工程继续进行。不久,聂荣臻主持制定了《科学工作十四条》,科学家们为之心情舒畅、精神振奋。1957年的“反右”运动开始。包括钱三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受到了怀疑。眼看梁守槃、蔡金涛等人要调走,钱学森急切地敲开了聂荣臻办公室的门。

第13集

聂荣臻及时制止了事态的发展,稳定了两弹的科研队伍。点火中子源的理论设计攻关是原子弹研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钱三强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刚刚30出头的王方定,同时还把从法国带回来的一点放射源交给了他。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于1962年3月2日秘密运抵导弹试验基地准备发射,人们殷切期待着它的成功。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在即,人们情绪高涨。张爱萍来到发射现场,身在北京的聂荣臻和躺在病床上的钱学森都在等待着成功的消息。然而,这枚导弹发射后只飞行了69秒,就坠毁在离发射台680米的戈壁滩上。自行设计导弹迈出的第一步,就像小孩子初学走路一样,狠狠跌了一大跤。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导弹事业,无疑是一次重创。作为发射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要主动承担责任,聂荣臻却叮嘱他:“一定不要往下追查责任。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性,不可能都是一次成功。”

第14集

在兰州铀浓缩厂,王承书正在为几千台机器设备的联机安装进行设计计算,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没人懂得制造铀分离膜的技术。钱三强为此成立了攻关任务领导小组,重任交给了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张洁和丁健飞跟随王淦昌、陈能宽进行爆轰试验,张爱萍前往视察慰问。张洁说出了自己的最大心愿:去*见*。她万万没想到,几天后这一梦想居然成了真。有趣的是,当*问张洁做什么工作时,她竟对*保起了密。科学家们突破了原子弹原理之后,又开始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的研究;导弹方面则在钱学森带领下,组织落实几项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全弹振动试验塔、全弹试车台、超声速风洞等。刘杰和钱三强给*正式立下军令状:争取1964年,最迟在1965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聂荣臻表示:“这军令状不仅是你们立的,也是我聂荣臻立的!”

第15集

总参谋长罗瑞卿起草了一份报告,建议成立“*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亲笔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专委会很快成立起来,*亲自挂帅。两弹攻关进入关键时刻,全国各方面的科技力量被组织起来,贯彻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表示:“你们要大胆地去干,我们书记处会支持你们的。干好了是你们的,干坏了是我们书记处的。”化工专家姜圣阶,爱人偏瘫一直卧病在床。一见*亲自做他的工作,他二话不说,立刻答应担起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总工程师的担子。此时,进行爆轰试验的郭永怀、陈能宽等人的头上已经出现不少白发,而丁健飞则在大把大把地掉着头发,尽管他意识到张洁对自己有了感情,却因为自己的秃顶而不敢接受对方的情感。这时程开甲前来调人了。他带走了丁健飞。这对暗暗相爱的男女,从此天各一方。

第16集

丁健飞离开了爆轰试验试验场,很长一段时间,张洁没了对方的音讯。原来,丁健飞是跟随程开甲前往罗布泊,为原子弹确定试验场。他曾几次给张洁写信,却始终没有发出去。1963年3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终于完成。兰州铀浓缩厂的5000多台扩散机,也在王承书的指导下完成了安装调试。厂长王介福立下军令状:1964年1月底前拿出合格的浓缩铀。在罗布泊,为保证原子弹工程质量,丁健飞要求对已经建起的百米铁塔毁掉重建,甚至要求用战士们舍不得喝的水去洗沙子洗石子。负责施工的王团长忍不住了:“难道这些沙子石头比我们的肚子还金贵?”张蕴钰告诉王团长:“丁健飞怎么要求,你就给我怎么做!”不久,丁健飞发现张洁也来到了罗布泊。张洁责怪他为什么不写信,丁健飞却说自己没资格走进她的生活。核武器研究院将建在条件十分艰苦的青海金银滩,这地方有人愿意来吗?

第17集

张爱萍亲临动员现场,豪情满怀地鼓舞大家:“天苍苍,野茫茫,到处青山埋忠骨。戈壁滩上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李觉终于带领核武器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开进了青海金银滩。在罗布泊,淡水是一种奢侈品。为了把不多的淡水用在工程建设上,丁健飞忍着干渴在工作。张洁不忍,便带着几个女兵去偷水,结果被张蕴钰抓个正着,本以为司令员会严肃处理这事,没想到张蕴钰反倒向她们道起歉,还让全体女兵尽情享受一次水的“盛宴”。任新民负责的导弹发动机试车在北京完成,上海冶金所在吴自良指导下拿出了合格的铀分离膜,王方定小组研制的点火中子源胜利成功,科学家们开始主攻第一次出中子试验这最后一道技术难关。1963年12月24日,1:2爆轰出中子实验成功。一系列试验和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十分关心工作的进展,他把钱三强找来,询问提取高浓度的铀235的情况。

第18集

1964年1月14日,铀—235在兰州铀浓缩厂提取成功。原公浦等五名优秀技术工人被集中在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然而核材料在浇铸时却出现了气泡,谁也没料到,一个小小的气泡竟然会成了拦路虎。核试验基地组建了一支由7名军人组成的小分队,到场区最荒僻的地带搜索巡逻,副连长何仕武代表全体小分队成员交给张志善一份决心书后,7个人便进入了杳无人烟的浩瀚沙漠。原公浦等人一连几个月在进行精细操作训练,与此同时,铀部件上的气泡问题终于在铸造车间得到了解决。在酒泉,重新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即将试射,但燃料贮箱内的燃料却出现了外溢。技术员王永志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终于使这枚导弹于6月29日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是中国火箭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确保核试验成功,经*军委批准成立了以张爱萍为书记、刘西尧为副书记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

第19集

由于水质原因,来基地参加试验的数千人在拉肚子。张爱萍立即下令,紧急从外地调来一车皮大蒜为大家治病。十级大风中,四名同志在爆心铁塔上已经饿着肚子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张蕴钰、张志善派人冒着危险上塔去送馒头。与此同时,那支7人小分队也在同暴风搏斗着,几乎半年的时间,他们徒步巡逻了8000里,每人磨烂了7双鞋,面对着高温、干渴、风沙、蚊虫叮咬、死亡的威胁,经历过说不尽的艰辛。这场大风阻断了邮路。一周后,邮车再次来到罗布泊试验场场区。丁健飞收到了三封电报,电文分别是:“父病危速回”、“父病故速回”、“父已安葬勿回。”拿着电报,他痛哭不已。*同意早试的方案后,张爱萍立即召集会议,规定原子弹起爆的时间,密语为:零时。核基地的工程都已完工,9月25日进入待命状态。10月初,开始进行原子弹的整体装配。核试验的时间一天天临近。

第20集

张爱萍等在听取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确定原子弹的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这时,朱光亚提出了铀球装入原子弹后的临界安全问题。刘杰立刻去找周光召,要他计算论证。此时离“零时”仅剩下40多个小时。经周光召等人的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自发裂变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第二天一早,论证报告就送到了*面前。16日凌晨,指挥部下达投篮命令,技术人员把铀球从弹体预留孔装进弹体中心部位。之后,从*、*、聂荣臻到基地的每一位科学家、甚至每一个战士,都在等待那最后的一刻……随着坐镇指挥的张震寰下达了最后一个口令,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颇有戏剧的是,就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赫鲁晓夫*了。

第21集

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感慨地说:“历史将证明,这件事我们做对了!”为加强氢弹理论的攻关力量,二机部决定将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于敏等31人调到核武器研究院,将两支队伍汇聚一起,迅速投入氢弹的研制。但起步十分艰难,他们所掌握的关于氢弹的资料,仅仅是一条与氢弹有关的信息,他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了氢弹的理论攻关。与此同时,赵九章向*提出卫星工程重新上马的建议。钱学森提出:第一颗人造卫星不必搞更多的科学探测,只要放上去,能转起来,听得着,看得见,就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虽然爆炸了,可西方认为我们是有弹没枪。*要求尽早安排两弹结合试验,真正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东风二号甲”导弹即将试射时,弹体突然出了一些问题。见作试部王部长不同意发射,钱学森和李福泽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发射单上签了字。

第22集

在聂荣臻的支持下,东二甲终于发射成功。自从东风二号甲发射成功后,在随后一个月内,又先后发射了7发导弹,为即将到来的两弹结合试验奠定了基础。卫星工程上马之后,1965年10月,中科院召开了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这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概括为: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为了听得到,赵九章把卫星发出什么信号的任务交给了懂音乐的刘承熙。为了尽早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聂荣臻采纳钱学森的意见,让张爱萍抓紧两弹队伍之间的技术协调。然而就在这时,两弹一星的先驱者之一钱三强却下放到河南信阳农村劳动去了。在氢弹原理突破过程中,于敏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他提出的新方案,大大缩短了中国氢弹的炸响时间。1966年3月11日,*在*专委会上提出,两弹结合试验必须做到绝对可靠,绝对安全。  不久,*等人前往兰州铀浓缩厂视察。

第23集

导弹试验基地的方平、秦小阳夫妇,为了两弹结合试验,不得不把几岁的孩子方涛一个人留在家里,用一根绳子把孩子拴在桌子腿上。*到酒泉看望导弹基地指战员。*得知大家为没有看清自己的脸而遗憾时,便风趣地决定:“那就再来一次,满足同志们的愿望。”我国第一颗卫星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有人建议卫星上天后就播放《东方红》乐曲,副院长张劲夫和赵九章都很赞成。朱光亚、郭永怀、王淦昌和陈能宽等人开始百般折腾起原子弹来,他们对核弹头先后进行了振动、抗冲击、碰撞、坠地、燃烧等一系列试验……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技术员丁健飞开始一把一把地脱发,他的身体越来越弱。张洁劝他调回内地去治病,并表示任务一完就和他结婚。丁健飞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从国外访问归来,特地到导弹试验基地看望大家。

第24集

*来到方平家中,让方平和秦小阳十分意外。*叮嘱他们:既要干好工作,也要照顾好孩子。他见方涛喜欢枪,便答应从北京给孩子买一支玩具枪,之后和他们一家合影留念。没能等到两弹结合试验,丁健飞牺牲了。工人师傅连夜赶做一具棺材,张洁含着泪和同志们一起把他埋葬在马兰烈士陵园。为了信守爱的誓言,张洁从此终生未嫁就在中国国防尖端事业突飞猛进之时,*爆发了。科学家和两弹的科研工作遇到了人为的困难。面对异常的变化,聂荣臻设法稳定态势。1966年10月8日,召开*专委会,*听取了两弹结合热试验工作的汇报,指示疏散弹道下面甘肃红柳园的数万居民。10月25日,聂荣臻带病飞往导弹试验基地,视察两弹结合试验前的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聂荣臻却发现大家的情绪过于紧张,于是吩咐李福泽:安排些文化活动,让大家放松放松。

第25集

罗布泊弹着区突然刮起大风。聂荣臻听取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果断决定:发射程序不变。随后,他又来到离发射台只有100多米的地下控制室,看望那里的高震亚等七位勇士。这七个人都是写好了遗书、主动留下来的。所有人员各就各位后,李福泽却呆在控制室不走,他要陪七勇士一起发射。最后,七勇士硬是推着他离开……1966年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国土上,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马兰烈士陵园内,张洁在丁健飞的墓前摆上了酒,用试验成功的大好消息告安慰丁健飞的在天之灵。就在张洁洒泪相告的时候,聂荣臻已经默默地站在了她的身后。聂荣臻一面部署氢弹的工作,一面到酒泉基地,指示李福泽接管负责卫星工程的科学院701工程处,并深情地嘱托李福泽:在基地的墓地中给我也留一块地方,将来我来这里,来陪这些士兵、科学家、工人……

第26集

1966年12月11日*专委召开会议,原则同意关于氢弹原理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的安排,同意在12月底或1月初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张洁谢绝了聂荣臻将她调回内地的好意,坚持在戈壁滩上陪伴她的爱人丁健飞。为了氢弹试验,她和马国惠等人100多米高的铁塔上、近70度的温差环境中昼夜作业,并得了严重的关节病。到了晚年,她无法站立,终日坐在轮椅上。氢弹试验的“零时”确定了,病中的聂荣臻飞往马兰核试验基地后,第一时间便去看望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1966年12月28日12时,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在恶劣的政治大环境中能取得如此成就,让*百感交集。从1967年3月份起,*、*、叶剑英、聂荣臻等*领导先后向核工业重要生产厂、研究所、工地共签发22份电报。在*的关怀下,氢弹研制工作尽管举步维艰,却从未中断。

第27集

氢弹装配在接近尾声时:安装弹簧垫片时竟然发现少了一个。就在张蕴钰下令拆除弹体寻找垫片时,郭永怀提出了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办法。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徐克江机组在投弹时,试验失败。郭永怀等人找到失败的原因后,1967年6月12日召开*专委会议,决定进行全当量氢弹试验。*尤其关心试验的安全问题,于是委派聂荣臻再次前往罗泊,这是聂荣臻在八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去核试验基地。承担卫星演奏《东方红》乐曲任务的刘承熙,跑遍了北京小乐器店,终于找到了一件理想的乐器:铝板琴;而承担卫星测控系统任务的陈芳允,却因为政审遇到了难题……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历史性跨越。

第28集

受到运动冲击的聂荣臻与钱学森一席倾心长谈,他希望受到特殊保护的钱学森发挥特殊作用,坚持“两弹一星”事业,钱学森慨然允诺。两人百感交集,含泪拥抱。*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推荐年仅38岁的孙家栋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孙家栋果敢地承担起这一使命。为了建立卫星测控系统,陈芳允前往渭南山区。他和他的同事们,着手制定返回式卫星测控和回收方案的前期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绘制中国航天测控网的蓝图。在上海的实验室内,刘承熙终于完成了人造卫星奏响《东方红》乐曲的实验,但曾经推荐过他的赵九章却在北京发生了不幸。钱学森的眼泪还未干,又一个噩耗传到了*耳中:一架从兰州到北京的飞机失事,郭永怀不幸遇难。为此,*特别强调:“以后,我们国家重要的科学家,尽量不安排坐飞机,更不要集中乘坐飞机。”

第29集

由于敌对国进行核威胁,有人建议国家*在国庆时不要在*亮相。*却淡淡一笑:“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10月1日,*登上*城楼检阅游行队伍。远在戈壁滩深处的导弹试验基地也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不久,长征一号火箭进行发射,但发射后却失去了它的踪迹。任新民带着秦小阳等终于寻找到残骸可当秦小阳回家后,儿子方涛发生了意外……1970年1月30日,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1996年7月29日,中国*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但“两弹一星”所开创的伟大事业并未止息,中华民族的脚步开始迈向太空。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第一次入住“天宫”……“两弹一星”不仅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非凡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5、获奖信息

时间 奖项 类别
2013年12月26日 飞天奖一等奖 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2014年10月9日 金鹰奖 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2014年10月10日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6、原声音乐

歌名 曲目 演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片尾曲

7、播放信息

首播时间 首播频道 剧场 播放时间
2012年10月6日 CCTV-1 黄金档 20:00——22:00

8、幕后花絮

“全裸”跳湖的惊险

有一场戏想必观众记忆颇深,上百名战士全裸跳入罗布泊湖洗澡,场景颇为欢快和壮观。然而在实际拍摄中,发生了众多危险的场景,由于水温很低,加之在水中时间过久,延翔不慎小腿抽筋,一度呛水,后来被人救起。此外,河里的水草和淤泥也造成了很多麻烦,但是所有演员全部咬牙坚持,完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直升机航拍惊魂

在剧情中,由于风沙太大,救援七勇士的直升飞机没法在沙漠中落地,而在实际拍摄中,发生了同样的一幕。延翔回忆说,“当时摄影师在直升飞机上甩了软梯下来,要拍我够着软梯的画面,而直升机离我目测20米不到,但就是够不到软梯。最后把我本人卷了起来,从沙丘滚了下去,还好没受伤。导演也是留下了遗憾,又一个好的镜头没能实现。”

9、幕后故事

创作期间,该剧编剧、总装备部专业作家陈怀国、陶纯先后赴四川、甘肃、青海、*、湖南、西安等6省市,对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和科技人员等300余人进行深入采访,查阅历史档案2000多份。3年时间里,他们数易其稿,完成了60余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

2011年6月,《国家命运》正式开拍,摄制组先后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中国核试验基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地实景拍摄,还启封使用了大量当年的科研设备,增强了电视剧的写实性。

该剧让中国核试验基地的500多名官兵过足了“演员瘾”,也遭了不少罪。其中,“八千里巡逻”的拍摄场景最艰辛也最感人。几天下来,摄像师累得换了好几拨,可7名扮演巡逻战士的官兵胡须长了、脸晒黑了、鞋子破了,依然坚守岗位。塔架下站岗守护原子弹,是7人小分队最后一个拍摄场景。拍摄完毕,摄制组撤离,可几名战士却自愿留下了。第二天早上,摄制组赶到拍摄现场准备拍另一场戏时,却发现他们还站在塔架下,手上、脸上被蚊虫叮得满是疙瘩。原来,他们为了体验前辈们当年的工作状态,在塔架下整整站了一个通宵。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为了再现当年冬季修筑铁路的真实场景,铁管处官兵身着棉衣棉鞋,抬着沉重的枕木、铁轨,在炎炎烈日下往返奔忙,一拍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名战士说:“我穿上这套戏服,就想起当年的创业者,再热也不觉得热了。”

酒泉基地业余演出队队长邱振山,在《国家命运》中扮演“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拍摄时,他要穿着防化服数次往返于地面和地下控制室之间。当时的地表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而地下控制室内的温度只有10摄氏度左右。邱振山身上只穿了一件由橡胶皮做成的防化服,呆在地面热得浑身冒汗,可一到地下就冻得直打哆嗦,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种感觉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10、剧情评价

经过大半年的辛勤工作,今年3月,电视剧《国家命运》摄制完成。有关领导和专家审看后普遍认为,该剧融思想性、史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又一重大收获,是主旋律电视剧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一些当年亲历“两弹一星”事业的老首长、老专家,尤其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也一致评价该剧是一部弘扬爱国情怀、发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该剧开播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不少观众在网上留言称:应多拍些《国家命运》这样的好电视剧,让人积极向上,滋养心灵。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命运》的观众群体中,有不少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观众表示,通过观看该剧,他们不仅对这一段历史有了准确深刻的了解,对钱学森等科学家也更加钦佩和崇拜。

《国家命运》的主创曾在“创作构思”中写道:“让每个中国人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做出不朽贡献的人们。”随着《国家命运》的热播,这一宏愿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