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源镇
呼源镇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中部,呼玛河上游,1967年建立呼源林场,隶属呼中区(林业局)管辖。1987年4月,设置呼源镇,与林场"政企合一"。全境地跨呼玛河上游两岸,总面积694.6平方公里。以木材生产为主。有耕地1500亩,主要种植蔬菜。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9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95人。镇*驻地呼源村。
中文名称:呼源镇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
地理位置:位于呼中区境中部,呼玛河上游
行政区类别:镇
1、地方简介
呼源镇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中部,呼玛河上游。镇0距区0驻地37公里。“呼源”,以境内呼源河得名。
1967年建立呼源林场,隶属呼中区(林业局)管辖。1987年4月,设置呼源镇,与林场“政企合一”。全境地跨呼玛河上游两岸,总面积694.6平方公里。以木材生产为主。有耕地1500亩,主要种植蔬菜。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9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95人。镇0驻地呼源村。
2、企务公开
这个镇(场)从“企务公开”作为丰富和充实*管理的新形式和途径入手,确定了推行“企务公开”镇(场)-是第一责任人,镇(场)长是第一执行人,纪检书记、工会主席是第一监督人的工作机制。书记、镇(场)长亲自部署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并多次召开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企务公开工作思路和具体运作方案。
组织成立了企务公开协调小组,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负责拟定实施方案。加大企务公开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简报、信息、板报等有效途径,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了企务公开内容的培训,进一步了解企务公开的目的、意义以及内容、程序等操作规程。同时坚持把企务公开工作纳入镇(场)的主要工作,实行与精神文明、木材生产等同步实施、同步奖惩。通过“强化党委的责任意识,行政的主体意识,职工的参与意识”,切实把企务公开纳入镇(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有效开展企务公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经营方针
这个镇(场)从企务公开的每个细小环节入手,力争做到真实全面。坚持以“四个点”带动“十公开”,“四个点”即把公开的重点放在生产经营上,公开的难点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公开的热点放在职工生活福利上,公开的焦点放在*的廉政自律上。
“十公开”即年度工作任务、经营方针、措施,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公开;企业改革(包括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方案公开;职代会*评议、测评领导*结果公开,并且做到了中层*和一般*岗位竞争和聘用公开;违纪*处理公开,奖励企业领导*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并向职工公布;林场劳动用工计划、职工下岗分流方案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按照方案规定,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竞争;财务收支和招待费使用情况公开,将使用情况张榜公布,接受职工群众监督;领导*工资、奖金收入、通讯工具、补贴情况公开;镇(场)天保工程资金的使用和计划公开;医疗、教育系统的经费及各项收费项目公开;有罚没收入及行政收费的实施收支两条线公开;计划生育二胎指标、征兵等公开。
4、管理到位
这个镇(场)不断创建企务公开工作有效机制,坚持从抓好规范化管理入手,在实行企务公开管理的过程中,对凡属于职代会职权范围的,按照职代会*程序进行公开,职代会闭会期间需要公开的有关事项,召开代表团长会议进行公开;不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党政主要领导将近期的工作情况向监督员通报,接受监督员的监督和意见反馈;镇(场)内部和外部设永久性公开栏,公开企业需要张榜公布的事项。
今年,在林下资源承包转让过程中,林场坚持公开、透明,使林下资源转让顺利进行,实现了镇(场)与百姓双赢。坚持工作用餐报告制度,所有接待不准到食堂以外的地点用餐,如因工作需要必须外出用餐时,必须向镇(场)纪委报告,方可到指定地点就餐,坚持了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使企业招待费逐步下降。木材生产、营林生产、能源、物资、财务管理等方面出台了21项管理办法,加大了公开和监督力度,有效地制止了浪费的现象。
5、精神文明创建
在山势巍峨的大白山脚下、景色宜人的呼玛河源头,呼源人同心协力、群策群力,绽放出了一朵朵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
呼源镇是呼中区局的三大镇(场)之一,是林业局的南大门,全镇辖呼源社区和苍山、雄关两个社区工作站,占地面积338.93公顷,全镇户籍人口3535户、9353人。
近年来,该镇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第一项责任,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实际举措,力争把呼源建设成一个“生态式、园林式、花园式林业新城镇”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量力投入”的原则,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有力地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品位。
育人治本,为精神文明奠定基础。几年来,这个镇坚持以提高职工群众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为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充分利用公民文明学校为阵地,以社会公德、文明养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为教育主要内容,积极引导职工群众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逐步养成文明习惯,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员一户闪亮点”、“星级文明社区”、“建设呼源、亮化呼源、富裕呼源”以及“邻居节”等系列活动,提高了精神文明的层次。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和呼中区遭受冰雹灾害中,镇(场)职工群众踊跃捐款,共计捐款达37599.2元,展示了职工群众的应有风采。
创建和谐镇(场),引导职工群众致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黑木耳、生猪与家禽养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群众发展自营经济的积极性,使自营经济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去年全镇(场)自营经济总产值达3400多万元,全镇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
针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镇里从“治脏、治乱、治差”,打造靓丽新景象入手,坚持从环卫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抓起,先后投入45万多元,新添了垃圾车1台,垃圾铁斗10套,公开聘任45名环卫工作人员,使镇内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全部出城,统一清理。
环境卫生治理关键是要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这一认识出发,镇里制定出台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牲畜管理通知》等一系列办法,实行了书记、镇(场)长包面,班子成员包块,社区委主任包小区,片警包辖区,机关*包巷道的“五包”管理办法,明确了责任,制定了奖罚办法。通过积极探索城镇保洁机制,在卫生承包上实行了全民竞争承包。坚持在净化上严要求、在绿化上求创新、在美化上看效果、在亮化上显特色,掀起了精神文明创建的新高潮,实现了夏有绿树鲜花,冬有冰雪景观的靓丽新景象。
为努力营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氛围,镇里加大投入力度,将突出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落脚点,投资5万元,在镇中心大街修建了百米文化长廊,开辟了职工群众科学文化学习阵地,拓宽了群众视野;投资近10万元对步行街和林场门前进行了硬化,对两个广场上的运动器材全部进行了维修,并新增健身器材8套,在步行街西侧修建彩虹门1处;镇(场)重新对电影院前小广场的演出台进行了维修,为学校铺步道砖路1条;定期开展健康有益、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扭大秧歌、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特别是2008年推出文艺演出周活动;开展了对城镇周边、镇内的板障子集中清理活动,加大对各类违规建筑的拆除力度,共拆除板障子46000延长米、拆除违规的房屋、猪舍、厕所等共计267处;新建小区1个,整修巷道16条,铺垫风化砂609车;在步行街东侧规划建设了集贸大棚1处,中心大街西侧规划新建5个仿古门;镇场北出口东侧挖泄洪沟1000多延长米;在中心大街两侧铺设步道砖1200米;对镇(场)机关办公大楼、社区活动室及原电影院等5600平方米的外墙体进行了全面粉刷;在镇南北出入口、林碧公路主街、步行街等重点区域新增生态、文明标语牌42块,进一步提升了文明城镇的品位。
6、养殖业发展
呼中区呼源镇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大力扶持黑木耳养殖业发展,使一大批职工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开辟了职工群众发展特色经济的主战场。
呼源镇是呼中区的三大镇场之一,有人口近万人。近年来,在木材生产任务逐年递减的情况下,为了引导职工群众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道路,这个镇从实际出发,积极想办法、谋出路,结合实际明确了发展黑木耳养殖业这一职工群众富民强镇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扶持措施,在成立黑木耳养殖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专门在工会设立了办公室,适时利用广播、宣传车、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黑木耳养殖业的可行性和益处,引导职工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黑木耳养殖业中来,使黑木耳养殖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镇从事黑木耳养殖人员有1300多人、473户,黑木耳达800万袋,年创产值1600多万元。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关键是有资金支撑。针对有的职工群众在发展黑木耳养殖业中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镇里积极创造条件,在专门设立发展黑木耳养殖专项扶持资金12.6万元的基础上,有关部门组成小组,经常深入黑木耳养殖户家中,分别对养殖户家庭状况、养殖规模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在逐一掌握情况后,分轻重缓急,及时地为缺少资金的养殖户提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为职工贷款一项资金就达7万元,使300多名职工群众先后受益,还为黑木耳养殖户无偿提供闲置房舍、场地共计2.94万多平方米。
为了推动黑木耳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个镇坚持为广大养殖户全程服务,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在制定帮扶计划、开展“三带三帮”活动的基础上,还成立了黑木耳协会,对全镇黑木耳养殖的菌种、养殖管理、木耳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指导,确保广大黑木耳养殖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多层次地对养殖户进行业务培训,使一大批职工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发展成了典型示范户。黑木耳养殖协会会长宫恩惠有着丰富的黑木耳养殖经验,是当地群众可信赖的黑木耳养殖带头人。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先后有47户居民从事黑木耳养殖,其中脱贫的有39户,极大地激发了周围职工群众从事黑木耳养殖的热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