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罗源县

科普小知识 2024-04-20 11:46:59
...

罗源县,简称罗,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部,福州市东北部,介于北纬26°23′-26°39′,东经119°07′-119°54′之间,东濒东海,西与闽侯县交界,南与连江县相邻,北与宁德市接壤。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平均降水量1645毫米。是福建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罗源县东部罗源湾港区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为福州口岸台轮停泊点、对台贸易点和国家临时开放一类口岸。

中文名称:罗源

外文名称:LuoyuanCounty

别名:凤川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福建省福州市

下辖地区:凤山镇等6镇、4乡、1民族乡

*驻地:凤山镇

电话区号:0591

邮政区码:350600

地理位置:福州市东北部

面积:1081.2平方千米

人口:2012年常驻20.65万;户籍25.8万

方言:闽东方言福州话、畲族语言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圣水寺等

机场: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罗源火车站

车牌代码:闽A

学校:罗源县第一中学等

行政代码:350123

1、基本概况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福州市东北部,东濒东海,西与闽侯县交界,南与连江县相邻,北与宁德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6°23′-26°39′,东经119°07′-119°54′。总面积1081.2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全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凤山镇、松山镇、起步镇、中房镇、飞竹镇、鉴江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霍口畲族乡、碧里乡。县*驻凤山镇,距福州市78千米。

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西高东低,东北的鉴江半岛和连江县黄岐半岛相环抱,构成口小腹大的罗源湾。罗源湾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之一,其出海处的将军帽港点退潮后水深达60余米;顶部有松山围垦工程,垦区内建有罗源湾开发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平均降水量1645毫米。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过境,有淡水码头。特产有七境堂绿茶、下廪羊等。名胜古迹有:万寿塔和陈太尉宫,莲花山上的圣水寺,栖云洞内辉绿岩石刻的十八罗汉和观音像,西兰的墓葬和白塔,走马岭的才翁题字石,以及长寿桥、南陈桥等。

2、历史沿革

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罗源场,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县,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以境内罗江(今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历属长乐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福安专区,1962年属福州市,1963年复属闽侯专区,1970年又属福安专区(1971年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

宋时分为崇德、常熟、同乐3乡。元代仍沿其旧。明代仍为3乡,但改县郊为4隅,后并为2隅。清沿明制,改称东隅、西隅、西路、北路、东路。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区,民国31年并为飞竹区,民国35年划为凤山、护林、鉴江、洪皇4镇和鳌塔、荻巽、松山、寿竹、凤石、碧廪、中满、丰深、福峰9乡。民国38年划为凤山、鉴碧2镇和洪林、松获、凤寿、河阳、福丰5乡。

新中国成立后,划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关、松山、洋头8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划为6个人民公社,后改为区,区下辖35个人民公社。1965年撤区并社,划为11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2个镇8个乡和1个畲族乡,后又陆续将4个乡改镇。

1997年,罗源县面积为1026.8平方千米,人口24.3万,辖6镇5乡,县*驻凤山镇。

2000年,罗源县辖凤山、中房、鉴江、起步、松山、飞竹6个镇,洪洋、西兰、白塔、碧里4个乡和霍口畲族乡,设27个居委会、165个行政村。面积1187平方千米,人口25.2万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32351人,其中:凤山镇55568人、松山镇33410人、起步镇26771人、中房镇19727人、飞竹镇13585人、鉴江镇12105人、白塔乡13323人、洪洋乡12068人、西兰乡12825人、霍口畲族乡14779人、碧里乡18190人。

2003年,罗源县辖6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凤山镇、鉴江镇、起步镇、松山镇、中房镇、飞竹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碧里乡、霍口畲族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25.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9万人。

2004年,全县辖6镇5乡、193个村(居),总人口25.5万,其中畲族人口占8.1%。

3、行政区划

县人民*驻凤山镇,全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凤山镇、松山镇、起步镇、中房镇、飞竹镇、鉴江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霍口畲族乡、碧里乡。

4、地理环境

罗源县陆地面积1031.18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地形地貌


罗源县

罗源县位于鹫峰山脉东南麓,县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为东西长条状,地势三高两低,形如“W”。西部与闽侯县、福州市交界处地势最高,多中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12座,峰3座;往东,高度逐渐下降,至霍口盆谷海拔只有100米左右;霍口盆谷往东,地势又渐次回升,至县中、北部挺旗峰、飞仙岩一带,平均海拔达500米以上;飞仙岩往东,高度再逐级下降,到起步、凤山平原地区海拔已低于10米;平原以东的半岛地区地势又抬升为高丘、低山。

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北部和西部,山体多呈北东、北西走向。面积4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42.9%,其中低山351.85平方公里,中山91.70平方公里。

低山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坡度30度左右,沟谷切割强烈,多“V”形谷,为河流上游区。

中山海拔8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坡陡30~40度。山体庞大,山脊线明显,多呈弧状。峰峦林立,峰顶有的浑圆而岩石裸露,有的成尖状而有草坡。沟谷切割幽深,大部呈峡谷或“V”形谷。

丘陵:分布于西部霍口溪、中部起步溪、百丈溪,河谷两侧及东部半岛等地。面积450.64平方公里,占县陆地面积43.7%,其中低丘陵66.07平方公里,高丘陵384.57平方公里。

低丘陵海拔一般小于250米,相对高度100米以下,坡陡10~20度。因组成基岩不同,分火山岩低丘陵和花岗岩低丘陵两类。前者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基岩多裸露,丘陵陡峭;后者主要分布在起步平原两侧,风化层厚,丘坡平缓。

高丘陵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坡陡15~30度。高丘分火山岩和花岗岩两类,分布于西部地区的火山岩高丘山峰体大,峰顶、山脊较圆滑,沿山体走向常有多个圆峰突出,坡度较缓。沿海地区火山岩高丘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丘坡陡顶尖,山脊呈放射状,花岗岩类高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其间水系发育,盘谷众多,山体中部以上基岩多裸露,峰顶多为岩顶或孤石顶。

山间盆谷:全县有107个,散布于山地和高丘陵地区,面积88.31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8.6%。较大的盆谷有中房洋、霍口洋、应德洋、凤坂洋、石盾(叠石—满盾)洋、东西洋(东洋—西洋)等,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形状有纺锤形、梭形、长条形、椭圆形、圆形等。大多沿河流呈串珠状展布,地势起伏不大。

平原:面积48.63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4.8%,其中河成平原18.57平方公里,海积平原24.37平方公里,海—洪积平原5.69平方公里。

河成平原主要分布于起步溪、罗源溪中下游地区,呈东西或北西南东走向的长条状,面积以起步平原为最大,城关平原次之。河成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均在5~20米之间,相对高差不大于10米,坡度1~5度,微向河床、河流下游或海洋倾斜。

海积平原分布在罗源湾沿岸的松山、大获、北山一带,海—洪积平原分布在吕洞、牛坑、鉴江一带。这两种平原多呈现为一级海岸阶地或出露于海滩之上,海拔10米左右,平坦开阔,微向海洋倾斜。

气候

罗源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由于受复杂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灾害天气亦多。

按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季与秋季,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的四季划分法,罗源县大部分地区是冬短夏长。海拔200米以下地区夏季140天左右,冬季不足60天。随着地势抬升,夏季逐渐缩短,冬季逐渐延长,至海拔500~600米地区基本上四季平分。600米以上地区则冬长夏短。海拔较低的地区夏季虽长但没有候平均气温高于30℃的酷暑,海拔较高的地区冬季虽较长却也没有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

水文

罗源县水量来源于境内降水产生的径流及县外过境客水。全县多年平均年来水量22.833亿立方米,其中境内产流11.313亿立方米,外县过境客水11.52亿立方米。1990年按境内产流计,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5、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罗源县

截止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623354亩,其中林业用地1165242亩,占71.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6978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4.6%,疏林地面积23918亩,灌木林地面积21147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8933亩,非林业用地面积458112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1.29万m3,毛竹立竹数1523万根,杂竹489万根,其中林分蓄积87.73万m3,疏林地0.76万m3,散生木和四旁树2.79万m3。

全县林分面积652188亩,其中用材林面积376382亩,薪炭林面积2067亩,防护林267664亩,特用林6075亩,分别占林分面积的57.7%、0.3%、41%、1.0%。林分蓄积量中,用材林53.03万m3,薪炭林0.12万m3,防护林33.22万m3,特用林1.36万m3,分别占林分蓄积量的60.4%、0.1%、37.%、1.6%。

罗源县地跨南、中亚热带两个植被带,以县城所在地凤山镇为界,凤山镇以东(含凤山镇)属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湿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南亚热带雨林是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坏后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阳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马尾松林所替代。凤山镇以西的罗源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阔叶林植被带,以米槠、栲类、樟树、酸枣、枫香、木荷等组成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农业资源

2012年全年粮播面积调减为195600亩,其中,粮食作物占111300亩,非粮食作物84300亩。粮食总产36262吨,茶叶总产5847吨,油料119吨。园林水果9100吨,肉类10422吨,水产品产量高达125370吨。

渔业资源

罗源海域、滩涂广阔,沿海居民从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以海水捕捞为主。明代前限于滩涂捕捞,明代始有海洋捕捞作业,明末发展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等。民国时期海水养殖年产100吨左右;淡水养殖甚少,年产5吨左右。1949年水产品总量547.6吨。*成立后,扶持渔业,生产逐步得以发展。1979年后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鼓励私营养殖。1984年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1990年后将水产养殖列为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养殖品种和产量逐步增加,海水养殖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蛤仔、贻贝、太平洋牡蛎、海带、紫菜、对虾、青蟹等及鲷类鱼(网箱放养),淡水养殖有青、草、鲢、鲤、尼罗非鱼,革胡子鲶、河蚌、河蟹、鳗鱼等。1994年养殖面积达2.89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36万吨,产值1.5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12年水产品产量高达125370吨。

6、经济发展


罗源县

福建省把罗源湾列为“十一五”重点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全省区域新增长极进行培育。福州市把罗源湾开发建设摆上重要地位,提出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拓展南北“两翼”、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决策部署,这些都为罗源湾开发建设赢得了先机。初步构建起以治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临港工业体系,形成以港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县域经济保持稳健、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安定稳定、人和业兴,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2011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5.1%;工业总产值345.26亿元,比增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4.46亿元,比增24%;农业总产值34.36亿元,比增4%;财政总收入9.43亿元(力争突破10亿元),比增33.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38亿元(力争完成6亿元),比增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比增37.9%;实际利用外资2520万美元,比增5.8%;出口总值6000万美元,比增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比增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比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比增12.3%;人口自然增长率5.76‰。

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6.73亿元,比上年增长8.7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7.23亿元,比增12.5%;农业总产值146.73亿元;财政总收入9.4816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2.1373亿元,比增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5.46亿元,比增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9元,比增12.6%;农民人均纯收入9356元,比增13.5%。

农业

*成立后,经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与发展。1951年开始组织互助组,1953年逐步建立初级社,1955年又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除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管理、集体经营外,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此期间,*罗源县委和县人民*又发动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科学种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57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1414.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29.14%;粮食总产39677吨,比增64.56%。但1958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化后,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也归集体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拉平、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生产上瞎指挥、高指标,耕地、物资、劳力无偿调用,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59年上半年虽一度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但同年8月“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再度出现。1960年强壮劳力多被省、地、县调去搞基本建设,致农田失管,贻误农时,加上自然灾害,使当年农牧业总产值减到957.74万元,比1957年降32.31%,粮食总产量降至23691.2吨,比1957年减少40.3%。是年底开始整社整风,次年3月恢复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整社队规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渐次提高。1965年农牧业产值1379.59万元,粮食总产量39772.55吨,分别比1960年增长44.05%和67.88%。1967年不断削减社员自留地,禁止个人开荒和家庭副业,有些队又改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推行以政治表现为依据的评工记分方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受挫伤,生产又出现滑坡,1969年全县农牧业产值降至1077.11万元,粮食产量降至30225.7吨。1971年10月后,稳定自留地,重申允许社员经营少量家庭副业,陆续恢复以往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并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农业生产逐渐发展。1978年全县农牧业产值1935.98万元,粮食总产52505.1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农牧业产值达3554.1万元,粮食总产69988.55吨。1990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又增到4557.22万元;粮食总产在耕地比1949年减少2.65万亩的情况下仍达80026.12吨,亩产301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85.5公斤。

2012年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10.1亿元,增长1.7%;林业产值0.64亿元,下降15.2%;牧业产值2.93亿元,增长20.9%;渔业产值27.52亿元,增长6.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53万吨,增长6%,其中淡水养殖1.47万吨,海洋捕捞1.39万吨,海水养殖9.66万吨。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9万千瓦;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年未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年产值6.01亿元,其中省级农业标准化1家,市级农业标准化19家。

工业


罗源县

新中国成立后,罗源工业逐步发展。1950年,县*首先扶持恢复和发展传统工业、手工业。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8.41%。1956年私营工业和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建立国营、集体和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全县国营工业4家,公私合营工业7家,合作社营2家,从业294人,手工业合作社(组)29个,从业1012人。工业以粮食加工和生产铁锅、薯切、农家具等产品为主,产值增至6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616元。1958年除创办国营县农具厂外,还把大部分手工业合作社(组)合并转为国营,当年国营工业增至32家,从业人员2444人,产值5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5.2%,全员劳动生产率降至2398元。1961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巩固和发展制盐、建材、农具、民用产品制造业,其余停办或转为社队企业。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420.18万元,职工1631人,其中国营工业职工483人,产值215.77万元。1966年后受“*”影响,工业生产徘徊不前,1970年全县工业产值仍保持1966年水平,国营工业产值比1966年减少39.91万元。1971年后,国营和社队工业逐渐发展,新办塑料、医疗器械、木工机械、造纸、烟草加工、水泥及工艺美术等企业,产品行销省内外。1983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2030.94万元,盈利80.41万元,国营工业从业167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4893元。1984年,开展企业改革,国营工业得到发展,乡镇工业、合作工业和家庭工业崛起,逐步形成以烟草、造船、食品、塑料、电力、机械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先后有血液细胞计数器、竹编工艺品、寿山石雕、凤山牌小包紫菜、双边双草素席、榻榻米席、B字牌瓦楞蕊纸、MR903A木工平面刨床、羽绒衫等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产品,并出口日、英、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地区。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12404.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5.46%。其中乡(镇)办以上企业124家,产值8800.8万元,村办和合作企业1049家,产值3603.5万元。全县工业企业实现税利2992.7万元。国营工业23家,职工3138人,1990年末固定资产净值3974.1万元,实现产值627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851元。

2012年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全县工业经济运行逐月回升,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健增长势头,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70.58亿元,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值344.06亿元,增长12.5%;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5.37亿元,增长11.4%,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85.54亿元,增长12%,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64.7%,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其中产值超过亿元企业达15家,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92家,完成工业产值272.48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家,完成工业产值20.28亿;外商投资企业5家,完成工业产值55.02亿。

罗源湾开发区位于罗源县城东,以罗源湾顶部23平方公里的松山围垦为中心,包括周边山头、土地及旅游水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1993年4月16日完成截流体一次性合龙成功,垦区面积3.46万亩。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04国道城关段32.5米宽水泥路全线贯通,南北堤7.6公里的柏油路路面铺设顺利完成,洋尾水厂扩容改造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泥田3.5万伏变电站竣工,1000对电缆经过南北两岸、通讯用量达400门,千吨淡水码头交付使用,开通直航日本航线,并批准建立迹头台轮停泊点等,为前期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开发区招商引资营建开发小区,狠抓一号工业区、南工业小区和万亩养殖区等八大启动项目建设。至1994年底共填方造地500亩,新建楼房20座,总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累计签订正式投资合同26项(其中“三资”项目20项),合同总投资1.11亿美元;共批准内外资企业20家(其中“三资”企业15家),总投资1270.31万美元,合同履约率76.2%、到资率38.5%、开工率46.6%。1994年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达3.0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产值1.3亿元,出口总值1097.01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428万元。

7、旅游景点


罗源县

城南莲花山游览区有圣水寺、近日台、笔砚峰、翠屏峰(龙虎岩)、眠鹤石,峰塔诸景和烈士陵园,栖云洞中有全省现存最古的石雕罗汉像(南宋)。南门兜有唐代始建的万寿塔(市心佛塔)。碧里港边双贵山匹岩(狮嘴岩),巨洞含古寺,“卧虎”对“醒狮”,奇妙壮观。白塔寺西走马岭下有北宋福建观察使苏舜元(字才翁)“才翁所赏树石”摩崖石刻。中房陈太尉宫集五代、宋、明、清建筑风格为一体。松山北山、八井有区、乡苏维埃*旧址和宋窑遗址,凤山北门顶有林可彝烈士故居。古迹游览地还有长寿桥、古四明桥、南陈桥,起步紧霄岩、仙茅山、百丈龙潭,以及五里潮平、三川春涨等罗川八景,真武凌云、圆屿秋帆等鉴江八景。

碧岩

碧岩位于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亦称弥陀山)上。沿山而上,山腰迎面挡一巨石,形似青蛙,游人必须侧身而入。再穿过另一洞口,岩巨石突兀而起,高近百米,势欲撑天,其中天然洞室,宏敞幽藏,洞高30米,宽650平方米。与碧岩相峙者为卧虎山,状似卧虎观潮。两山对立,俨如巨兽镇海疆。登卧虎山颠,俯瞰碧岩,酷似巨狮奋鬣张口怒吼;周围岗峦起伏,怪石嶙峋,绿树峥嵘,流水潺潺。洞中有留米石、金鸡笼、“回仙岩”石纹以及倒生的悬藤等“六奇”。清泉从洞顶滴沥而下,昼夜不绝,迎风飘坠,抛洒似珠,如同雪花纷飞,古谓“碧岩飞雪”,列邑内八景之一。洞顶正中石缝一藤倒悬,卷枝垂干,已历500多载四季不凋,生机勃勃,九月间开白花,迄今种属未明,俗称“千叶宝莲花”。

据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开始辟为景点,先后在岩洞中建碧岩庵,铺设上山石级,在青蛙石洞口设置石桌、石凳。明代重修碧岩庵。清道光后仿明式修缮,改称碧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系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积164平方米,风格古朴,造型大方。岩洞壁中嵌佛象,左上方建1座7层佛塔。1979年后陆续修复“*”期间被破坏的佛像,整修登山石径,并在洞顶及周围山体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绿化环境。

紫霄岩

紫霄岩,俗称“娘娘岩”,位于起步镇梅峰岭上。为“罗川八景”之一的“紫霄盖树”。岩体耸立岭顶,方圆200多平方米,高达15米。顶部平坦如香案,前面摩崖“石屏”两字,苍劲有力。岩半早年所植榕树高莫可攀。四面绿荫团盖,奇石峥嵘,石上有宋代题刻。稍下方,众石森列,如龙如虎,似鳖似棋盘,皆取其形似而命名。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在山谷中建云峰庵,后改名梅峰寺。寺之周遍植梅花、绿竹。寺后石洞罗列,曾有蝙蝠栖息其间,故称蝙蝠洞。1979年,山坡辟种茶树、桃树,造林绿化,并整修道路、石阶。

禾山

禾山位于县城西部,处钟下及应德诸村交界。山有玉盘映月、蓝鲸扬波、孤舟引渡、凤岩风畅、老翁窥斗、道人祝凡、渔父待潮、蟠桃庆寿、蛤蟆独处、蝙蝠群栖、片瓦寒宫、银壶仙液、幽径漏光和斜谷追光等奇石怪洞24处。据旧志载,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建隐峰寺,宋代建仙岩寺。“道人祝凡”上有嘉定五年(1212年)石刻。1987年县辟之为旅游区,拨款修建进山公路2公里,群众集资在“片瓦寒宫”等处安装电灯,修建凉亭,植树绿化。该景区已列入省旅游地图。

堤岩头

堤岩头位于霍口畲族乡福湖村,霍口溪依村而过,溪流澄澈,顺流而下,两岸岩壑清秀,竹木苍翠,山花斗艳,山禽啁啾,岚烟熏人。沿溪进入堤岩头,一路可欣赏水光山色,也可在溪中畅游,在沙滩上亭受日光浴。沿溪两岸还有大王潭、仙人脚迹石、仙人棋盘石、灯笼石、龟头山奶娘岩、金线吊葫芦、灶潭坞、猴洞、坑新瀑布和赤马潭诸景点。堤岩头已辟为罗源县民族文化示范区,建有福湖大桥、文化站、畲族文化陈列室等。

百丈龙潭

百丈龙潭位于中房乡下大洋。系三潭层叠,中为师公潭,下为横潭,龙潭最高。周围20米,内一石耸峙约百丈,若负屏。水从山巅石峡下注,直悬百丈抵屏石冲为二,如弥勒挂珠。少雨时水则绕屏腰合抱,淙淙入潭;多雨则澎湃喷激,从屏顶飞注师公潭,其溢者入横潭,潭下不知几千百丈。师公潭两旁石壁千寻夹峙,苍然绝无片土,水洁清不产鱼虾、萍藻,翘望龙潭,飞瀑如珠玑万斛错落九天。对山建有龙亭。1970年开发此处水资源,动工建岭(兜)百(丈)公路,长6公里。1976年在龙潭瀑布下游400米处建百丈一级电站,1986年在龙潭南端建下大洋水库,人工建筑使该景点增辉生色。

8、当地特产

鉴江苎布


罗源县

鉴江苎布始产于明代。选料精良,纺织工艺精细,产品有薄、软、松、轻等特点,穿着凉爽。清代及民国时期生产量较大,产品销售省内及邻省,有“贵敌绸缎”美称。1980年后仅零星生产。

飞竹铁锅

飞竹铁锅清代开始生产。铸造工艺严谨,产品有质薄、传热快、经久耐用的特点,以冬至前后生产的产品尤佳。产品销售闽东各县,享誉经久不衰。80年代炊具多行改革,产量减少。

大湖茶筛

大湖茶筛茶叶加工工具。系飞竹乡大湖村叶姓竹匠制作。新中国成立后,由叶枝泉继承技艺,产品销售省内各茶叶精制厂,部分出口印度、印尼等国家。

罗源肉松

罗源肉松系传统食品,用猪瘦肉制作。民国初期开始生产。80年代生产量增加,在福州市场负有盛名。

聚记肉燕

聚记肉燕肉燕又称燕皮,用瘦肉制作。民国初期,福州聚记肉燕制作继承人王大富来县开设聚记肉燕铺,制作并销售肉燕。聚记肉燕在选料、配料及加工上十分讲究,因此质量优良,皮薄如纸,煮时不粘、不糊,食似燕窝,风味独特。产品除县内销售外,还由浙江省温州等地商人定期来县采购运回销售。聚记肉燕制作技术还由王大富师弟传到*省,今台北市亦设聚记肉燕铺。

仙草糕

仙草糕仙草熬汁去渣,加入米浆凝结,切块拌糖或加咸味即成,具有消暑作用。仙草旧时野生,今多人工种植。洪洋乡王认、飞竹乡梧桐等地畲族尤喜制作。

糯米

糯米浸透后置饭甑蒸熟,舂成泥状,再分捏成饼状,用熟糯米粉或苏梅粉(苏梅为野生)粘后即可食。糯米□有细、软、香特点,是畲族人招待客人的佳品。

什锦豆腐

什锦豆腐主料为豆腐(比一般的豆腐结实),配以猪肉、海蛎、虾仁、香菰、红酒等辅料和佐料,用慢火烧煮至豆腐内部产生空隙而止。什锦豆腐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糯米粽

糯米粽畲族群众除包竹叶粽外,还有竹壳粽(用毛竹笋壳包)、竿粽(用茅叶包成三角形或棒状),棕榈粽(用棕榈叶编成袋,再装入糯米煮熟)。

菠菠饼

菠菠饼将菠菠花煮熟,漂去苦汁,加入糯米粉捏成泥状为皮,内以糖、花生仁粉、芝麻为馅。吃时有香、甜、清凉之感。

药饭

药饭畲族群众为消除疲劳,常用青草熬汤,然后加入大米煮药饭。常用青草药有土茯苓、土黄芪、牛旁子等,青草药的用法有单种或数种合用。

竹筒饭

竹筒饭麻竹节钻孔装入米、水放于火堆烧烤,熟后将竹筒劈开,将饭取出,饭香可口。

薯丸

薯丸薯刮皮,捣成泥状,渗入番薯粉,捏成丸,加入佐料煮熟即成,酷似鱼丸,松软味美,老幼皆宜。

上一篇: 安康市第一小学

下一篇: 永泰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