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原文和翻译、《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赏析与评价 宋代陈师道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原文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翻译及赏析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拼音对照参考
wén míng xīn shí miàn, yì hǎo yǒu tóng gōng.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wǒ yì cán wú zi, rén shuí shù cǐ gōng.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bǎi nián shuāng bái bìn, wàn lǐ yī qiū fēng.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wèi shuō rèn ān zài, yī rán yī tū wēng.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赏析
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由苏轼推荐为徐州教授。两年后,苏轼因党祸被贬杭州;陈师道不避流俗横议,不顾上官阻拦,托病请假,送苏轼直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五年之后,苏轼再贬为宁海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栖身岭南;陈师道也被定为苏门余党,撤销了颍州教职。就在他们一人身处海疆,世人皆欲杀之,一人被撤职,潦倒穷愁之际,有一位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
诗是送吴远游的,话却是说给苏轼听的。首句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句意,说吴远游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远游原本是方外之士,与陈师道坚守儒术异趣;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故说“异好有同功”。这两句关合吴、苏和诗人自己,写“送”、“谒”正面。颔联上承“同功”,转写苏轼。吴远游能不辞万里之行,前往拜谒苏轼,他却不能同往,一酬感恩知己之谊,因此深觉愧对吴生。一个“惭”字,写出了心驰神往而不果断行事的心情,很有份量。对句“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人谁恕”三字,既愤慨于时议偏向朋党,又暗将苏轼比为李白,在愤慨、沉痛中露出骨力。正因为世人多趋炎附势,落井下石,不知羞惭,越发显得上句“渐”字的份量。颈联承此义,继写诗人与苏轼的遭际心情,是全诗警策。“百年”巧用杜甫《戏题上汉中王》“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句。当时苏轼五十八岁,陈师道四十二岁,合为“百年”,概指双方。“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以“百年”之悠悠衬托“双白鬓”的傲然特立,在茫茫人海中陡然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对句“万里一秋风”,写人去万里,心神则一脉相通,如秋风之远而无间。这句暗用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之意而丝毫不露痕迹。“百年”句绘出两个心魂相许的形象,“万里”句写出彼此死生契阔的情怀,显出交谊之深厚,不可动摇。结联进一步补足“万里秋风”之意,诗人说:请替我寄言苏公,他虽万死投荒,如卫青之君恩日衰;我始终不负公门,自罢教职后不求再做官,如同任安终不肯离卫青之门而改事他人。至此,诗情振起。接上“依然一秃翁”,刻画出一个刚毅、固执的老人,昂然挺立于两间,虽削职为布衣,风骨依然不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该诗原本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客观艺术效果却显示出作者那种值得骄傲的孤独感,朴挚中带有慷慨,深沉而又不粘滞,处逆境而无悲凉,四次化用杜甫诗却不损骨力,凝重沉着,是《后山集》中的力作。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翻译、赏析和诗意
闻名欣相识,不喜欢有相同的结果。我也感到我的儿子,人谁宽恕这公。
百年双白头发,一个秋天的风里。
是说任安在,按照这样一个秃老头。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网友对《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的评价
暂无评论
上一篇:郎中在古代一般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推荐阅读
《三部乐(黄钟商,俗名大石调赋姜石帚渔隐)》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吴文英
《罗浮山》原文和翻译、《罗浮山》赏析与评价 唐代张又新
《春草池》原文和翻译、《春草池》赏析与评价 唐代张又新
《水龙吟(无射商惠山酌泉)》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吴文英
《罢钟陵幕吏十三年,来泊湓浦,感旧为诗》原文和翻译、《罢钟陵幕吏十三年,来泊湓浦,感旧为诗》赏析与评价 唐代杜牧
《青岙山》原文和翻译、《青岙山》赏析与评价 唐代张又新
《和三乡诗》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唐代刘谷
《寄富洋院禅者》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唐代郑良士
《题兴化高田院桥亭》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唐代郑良士
《赋百舌鸟》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唐代严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