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1、名词解释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2、原因分析
首先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某些老师不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要求太过武断,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是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造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花钱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等,这让心智还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了模仿的欲望。
当然家庭因素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父母和子女间有隔阂,家长们只是一味的要求自己的子女按照自己定下规矩做事情,虽然这样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但往往这样的行为很难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接受,所以导致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
3、主要表现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4、不良影响
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5、应对方法
首先可以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应该向学生们讲清道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要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而不应该只做感情的奴隶。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和早恋现象也非常正常,为什么要加以限制而不能让其发展呢?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同时更是理智的动物,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时期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事业成功毕竟是人生最大的目标,现代中学生要成为一个理智和成熟的人。
青春期孩子早恋的现象非常有可能是由于叛逆心理产生的,父母和不让做什么事情偏要做,因此便会出现早恋的现象,在教育时可以告诉已经恋爱的中学生,为前途和事业着想,可暂时将这段感情“封存”“冻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双方保持友谊的温度,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如有可能,留待以后发展。当然,这样的方法您也可以借鉴。
要学会理解孩子,经常给予孩子适当的赏与鼓励。对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要尝试着学会理解孩子、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只有教育才能充满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才能更加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