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会议专家呼吁:开发科技评估的“中国模式”
技术创新能被评估吗?如果是,应该如何评估?当推动破坏性技术创新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时,原有的科技评价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突破。在6月22日举行的以“加强科技评估,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第599届象山科学大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从模仿到突破的过渡阶段。原来的科研项目资助、管理和评估机制基本上不能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改变。
科技创新给评价带来挑战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研究员王瑞军在主题审查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加速,破坏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部署,抢占未来科技战略的制高点。人才、知识、技术、资本和其他要素的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科技创新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对科技评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应根据其规律、特点和评价目的,采用相应的评价内容、指标、方法、评价依据和标准,以保证科技评价活动的科学合理性和公平性,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
探索创新科技评价机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郑良教授指出,基于颠覆性创新和革命性研究的特点,很难借鉴以往的经验,因此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郑良介绍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基于任务愿景的项目选择机制。由于革命性研究呈现出鲜明的任务导向特征,这意味着科研范式和动力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准风险投资”的资助模式。这种宽容甚至奖励失败的评估机制构成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对颠覆性创新和革命性研究的独特资助、管理和评估机制。
其他专家也认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风险类投资”模型可以在没有相关参考系统的转型研究中借鉴。只要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没有问题,失败是可以容忍的。同样,建立这样一个评估系统也应该鼓励探索和创新。
科技评估应走向专业化
与会专家认为,要使科技评价科学、公正、规范、权威,必须加强科技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现评价的专业化。
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研究中心的牛教授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评估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评估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大数据具有容量大、变化快、类型多、真实性高的特点。通过对大数据进行高效、高质量的筛选和分析,可以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面的量化和评估。
专家建议,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条件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发展科技评价“中国模式”,制定和推广科技评价标准和规范,加强创新体系评价和影响评价,切实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服务。
(北京,6月22日,《科技日报》)
上一篇:翡翠和和田玉哪个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