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知识

“探索”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开展首次试验性应用

科普小知识2023-03-12 13:25:17
...

新华社科学7月24日电(记者张旭东)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发现号”24日在中国南海北部首次进行实验,预计将在水下运行20小时。

24日上午8点,在“科学”号远洋综合研究船的后甲板上,研究小组为“探索”号的下潜做好了一切准备。“发现”就像一条大黄鱼静静地躺在甲板上。它长约3.5米,宽1.5米,高1.5米。四个红色鳍状螺旋桨装置分别位于它的“鳃”和尾部附近。

船到达指定位置后,科学研究小组拉紧绳子停止摆动。框架A用于提升甲板上的大型设备,慢慢提升了“发现号”。框架A从船舷上甩了出去,慢慢地把“发现号”放入水中。科学研究小组取下绳子,停止摆动,机器人开始自主潜水。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红宇表示,发现号进入水面后,没有与母船的电缆连接,而是按照预设程序在水下自主工作。在第一次实验应用中,“发现号”将在水下工作20小时。在最初的10个小时内,将对地形进行声学扫描,范围约为4000米乘2000米。在接下来的10小时内,将进行光学摄影。航行速度会稍微慢一点,范围是600米乘300米。

据了解,“发现”号对南海冷泉区进行大规模调查后,科研团队将确定具有良好研究价值的点,然后使用“发现”号水下机器人进行良好的调查和作业。水下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区别在于,水下机器人没有缆绳,调查范围大。水下机器人通过电缆与母船相连,可以携带更多的操作设备,擅长进行精细的调查和操作。

“科学”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的一个战略试点项目,即2017年在中国南海开展的“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现”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最大作业深度为4500米。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