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知识

专访万钢: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加强诚信建设

科普小知识2023-09-22 23:56:51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它不仅再次强调了创新和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而且突出了科技创新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还做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系统安排。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综合创新?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记者采访了科技部部长万钢。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百年”目标的内在要求

记者: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您如何理解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性?

万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百年”目标的内在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是必然选择。这也是解决新时期重大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它将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与科技强国“三步走”的目标高度一致。面向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围绕主要矛盾,从融入经济主战场走向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领域。

记者:科技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万钢: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系统规划,提出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今后,科技部将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是着力打造国家先发优势,强化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以新五类科技计划为载体,全面部署和实施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破坏性技术创新;完善支持改善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建立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海、深空、深蓝等战略高技术。

二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的战略创新力量。加强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提出和领导国际重大科学项目和重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扩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第三,着力推进公共创新和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四是着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协调国内国际形势。

五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围绕突破制约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改革。

六是围绕巩固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记者: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国家如何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万钢:近年来,随着“双创新”的蓬勃发展,一大批充满活力、高成长性的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涌现出来,成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前沿的生力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精确的政策支持;缺乏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进入特定市场仍面临市场准入、行业审批、预审和备案审查等“壁垒”。

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管理服务”改革,强化精准政策和示范带动,优化支持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执行和完善政策,加强准确的支持。例如,我们应该实施相关政策,将中小科技企业的研发支出比例提高到175%。其次,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创造畅通的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记者: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部在这方面有哪些措施?

万钢:近年来,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了配套政策,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超过1万亿元大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增长了22%。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完善制度、提升能力、优化服务、促进协调。

放开科研人员,成为更多领域的全球创新领导者。

记者: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近年来,中国加快了科技*改革,放松了对科研人员的限制。有什么困难?如何让科技人才安心做好创新工作?

万钢:*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是人力资源的优势。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进一步放开科研人员的联系。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解决政策实施中的瓶颈和难点,落实现有政策;深化项目评估、人员评估和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制定完善科技人员评估的意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另一个重点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将科研人员的“自律”与制度建设的“他律”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

记者: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战略科技人才、领军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可以知道如何达到“国际标准”吗?

万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创新“三次运行”中领先和运行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将在更多前沿领域进入科技创新的“无人区”。中国要更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更多领域的全球创新领导者,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实施路径,加强重大科技研究实践中战略科学家、科技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养;牵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计划和项目,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我们将提升中创空间等创新孵化器的专业性和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外国青年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使中国成为国际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