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1300多年的空白期发生了什么?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了,为什么说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长达1300多年的空白期呢?我们知道,古代的每个朝代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有很多的史书可以供后人们去了解这段历史,那这1300年的空白期又是处于什么时间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长的一段时间的空白期,在这1300年的时间里面究竟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这段时间是因为没有历史记载,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一直不为人所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1.1300年的空白期是怎么回事在近现代考古学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长达1300多年的空白时期。对于这1300年的历史,虽然也有一部分史书有过记录,但遗憾的是,这种记录,多是后世的杜撰,甚至不乏虚构成分,这导致这1300年的神秘感更为严重了。这1300年历史,是从轩辕黄帝时代开始计算的。按照《史记》等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是五帝时代最早的君主。
同时《史记》还提到,轩辕黄帝年轻的时候,天下共主是神农氏,只是神农氏衰落无法让天下服从,于是轩辕氏得以上位。那么,神农氏和轩辕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司马迁没提到神农氏的来历?这些,司马迁可谓语焉不详。而儒家典籍《礼记》则将五帝时代称之为“大同社会”,认为人人平等,百姓无不饱暖,没有欺诈和压迫,百姓幸福指数很高,但是,现代考古学却表明:
那时候的华夏处于石器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饥饿中挣扎,这种情况,又怎么能视为幸福?因此可见《礼记》说的不能相信。五帝时代的夏朝存在了四百年,这四百年的历史,也充满了太多让人无法相信的记载。比如《尚书》记载,启在对外发动战争的时候,使用了战车。而现代考古研究得出结论,战车这种工具,大约是商朝中期甚至更后才出现的。
那么,在商朝立国的前四百年时间里,启从哪里得到的战车?这又让人觉得,《尚书》对于夏朝的记载,实在太不可信。终究,夏朝四百年是空白的。夏朝之后的商朝前后存在了六百年。在儒家典籍记载中,殷商王朝也是一个奉行仁爱的王朝,包括《史记》中,也有对殷商君主贤明的记载,但是,殷墟被发现后,儒家典籍的记载再度遭到推翻。
殷商是一个热衷殉葬的王朝,时常杀戮成百上千的奴隶和俘虏用于祭天,甚至殷商贵族还有食用人肉的习惯。而这些,是儒家典籍从未提到的。从此可见,殷商的太多真相是不为人知的。甚至在明末,明朝人眼里的商朝,已经成为鬼怪遍地,可以上演封神故事的奇异王朝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正因为夏商王朝空白太多,才成为衍生神话的最佳时代。
商朝之后的西周前三百年,也存在了大量的未知和空白。比如周穆王到底在位多久,继位年纪多大,迄今为止依旧迷雾重重。这长达1300年的空白,直到公元前的842年才宣告结束。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的纪年有了可靠性,历史也开始真正连贯起来,之后的每一年、每个月份,发生了什么事件,都有着详细记录。这一年,在史书上,叫做“共和元年”。
2.空白期是如何形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光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就距离如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建立夏朝的人叫做启,他的老爹就是功盖华夏的“大禹治水”的那个“禹”。夏朝的建立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夏以前的事迹充满了神话色彩,夏以后的中国才算步入了半信史时代。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故事似乎流传甚广,但这些毕竟是神话传说。按照《中国人史纲》的定义,有文字或文物能反应当时社会实际生活的时代才算信史时代。据史料分析,信史时代和神话时代之间有1500多年的漫长岁月,然而这段时间似乎有些“真空”的感觉,因为只能依靠传说故事来弥补。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在后来的夏、商、周甚至还出现了比“真空”更“空”的“空白期”。
夏、商、周3代已步入了“半信史时代”,而夏商之间有500多年的空白期,商周间也存在着600多年的空白期。在这几段空白期内,文献并没有记下当时发生了什么,同时也没有出土文物来填补那段时期的空白。因此这段空白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毕竟当时已不再是神话传说时代了,照道理这段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应该属于历史,值得人们去探索。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先来看夏朝。华夏族的大英雄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半信史时代。然而这个时期并不是统一的王朝。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时期的中国其实存在很多小的国家,比如有穷国。其实客观来说,这个时候所谓的国家还不如说是部落更加准确。
夏启名姒启,他爹大禹名姒文命。当时的华夏部落首领舜把位子传给了禹,而禹的儿子则建立了夏。这些就是夏朝的500多年空白期唯一可以确定的史实了。有盛必有衰。夏衰落后,商在首领汤的带领下开始兴起并强大。夏桀残暴不仁,因此汤成功灭夏,商取代了夏。可是文献上仅记载了汤的孙子太甲继承了大统,再后来就没然后了。
在长达6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看不到商朝的动向,直到公元前841年,中国的历史上开始出现了准确的纪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叫共和新政。当然,关于这段历史到底讲的啥,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说,讲的是西周时期的一场政变,周王权力被架空,两个权臣一同执政,所以叫“共和”。但由于缺少其他佐证材料,故而缺乏说服力。
3.共和元年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前841年(一说前842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841~前828)的政权。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一为共伯和执政。周厉王胡暴虐侈傲,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诫执政诸臣,不可“专利作威”,否则国人将“为王之患”,也未得结果。国人对厉王不满,“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仅见于《史记·周本纪》。
一说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此说见于《竹书纪年》与《吕氏春秋·开春》,但与《史记.卫世家》记载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