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拜七娘妈

科普小知识2022-05-26 04:35:16
...

七娘妈,又称七娘娘、七星娘娘,相传是天帝的第七掌珠,是儿童的保护神,特别是女孩子。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娘妈生辰。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1、简介

农历七夕,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习俗是七夕娘娘的诞辰,在*叫“七娘妈”,除了掌管人世间姻缘路外,更会照顾出生小孩平安长大。慈凤宫昨天找人扮演七夕娘娘,在小提琴、萨克斯风幽扬乐声伴奏下,为祈求姻缘的男女信众,戴上五色珠的红丝线,希望求得好姻缘、夫妻幸福、小儿平安。

2、起源

据闽南籍*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农业社会时代因为劳力的需要,一般家庭都养育许多子女,为了让每个子女都平安长大,许多父母将子女送给七娘妈或靖姑娘妈、佛祖等神作契子,祈求神明保佑孩子“好摇饲”。凡给七娘妈作契子的孩童,在七夕黄昏须在门口设供桌准备鸡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刈金、婆姐衣等祭品,并以铜钱系上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志”,此后每年七夕都须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绵以示“换志”,直到十六岁“脱志”、“出花园”为止。

民间俗信,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七娘妈的护佑,所以婴儿出生满周岁前,即由母亲或祖母抱到寺庙去祈愿,并用古币、锁牌、银牌,串上红绒线为絭,系在颈上,直到满十六岁时才在那年的七月初七拿下。

3、风俗做法

民间信仰七娘妈者,皆于七夕此日黄昏供祭。供品有软粿、圆仔花、鸡冠花、茉莉花、树兰、胭脂、白粉、鸡酒油饭、牲礼、圆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座纸扎的七娘妈亭,家有刚满十六岁者,特供粽类、面线。祭后,烧金纸、经衣、并将七娘妈亭焚烧,无法焚尽的竹骨架丢至屋顶,表示该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丢至屋顶,一半留下自用,据称可使容貌与织女一样美丽。

祈愿时一般都会宣誓:“子女如果能顺利长大,等到子女年满十六岁成年时,我一定以猪、羊等为供品祭拜,或演戏娱神,或捐款给慈善事业。”等到子女十六岁成年时,就要在七月初七这天还愿,从此才算脱离七娘妈的保护,称为“脱絭”。

家中有十六岁的子女则要做“十六岁”的仪式,由双亲捧著七娘妈亭,立于神案前,年满十六岁的子女由亭下葡卜穿过,男孩起身后须往左绕三圈,称“出鸟母宫”,女孩则往右绕三圈,表示“出婆妈”,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妈的佑护下,已经长大成人。然后再将七娘妈亭投入火中,奉献给七娘妈。

有些人的外婆家在做十六岁的仪式时还准备衣服、手表、项鍊、脚踏车等物品,为其男女外孙做十六岁。过去的中上人家在祭拜完七娘妈后,还要设席宴请亲友,大事庆祝一番。

此外,七娘妈还能授予子女给无子女的家庭,有子女的则能治子女的病。有许多母亲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乾妈,以保右孩子平安长大。

七娘妈亭是以竹片、和纸糊成,有一层、二层、也有三层,通常与金纸、经衣一并焚烧供献,此称“出婆姐间”,表示子女成年。

上一篇:观莲节

下一篇:观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