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蒙古族养驼习俗

科普小知识2021-09-09 05:03:22
...

蒙古族养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夥伴(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头,是阿拉善盟建设文化大盟的重要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蒙古族养驼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民俗活动

赛驼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


赛驼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驯养骆驼了。《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其兽多橐驼,有肉鞍,知水泉所在,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力负千斤。”《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时期,居住在今*、蒙古(包括内、外蒙古)和中亚细亚一带的“山戎、猃狁、荤粥”等戎族(秦汉时称匈奴),就将野生“橐驼”作为“奇畜”驯养起来,和马、牛、羊一道“随畜牧而转移”。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抗击匈奴、唐三彩陶俑、丝绸之路、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成吉思汗越大漠征西夏、明清开通的归化城(呼和浩特)驼运“茶叶之路”,都有骆驼被驯化而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的身影,中华民族骆驼文化真可谓历史悠久。

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

驼球

驼球简介

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项目,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国参加比赛,由于受国际动物检疫条例的约束,参赛队只能派队员,而赛驼则由邀请国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正常发挥。

驼球运动

2005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竞技项目,并从蒙古国邀请了教练员,通过严格挑选和训练,这个旗组建起前达门、西尼乌素两支骁勇善战牧民驼球队,已有40多名驼球队员。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组建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在内蒙古参加了40多场赛事,并两次代表中国应邀出席蒙古国举办的国际驼球比赛。驼球竞技已成为这里广大*群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乌拉特后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驼球之乡”。

蒙古族牧民进行雪地驼球比赛,一场别开生面的蒙古族骆驼文化迎新年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尔罕乌拉苏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举行。来自周边临近旗(县)、苏木(乡)的千余名蒙古族牧民携带500多峰骆驼欢聚一堂,参加极具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赛驼、搏克(蒙古式摔跤)、驼球、骆驼良种选拔等系列活动。

驼球发展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还应邀参加了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的第五届驼球冠军联赛。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与蒙古国实力最强的12支参赛队展开角逐,并夺得第6名。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乌兰巴托体育场上空升起时,代表我国出征的这些蒙古族牧民队员们激动地流下热泪。

2、驼具制作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阿拉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阿拉善独特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整性,至关重要。驼具是人类驯化、役使骆驼的产物,来源于驼产地居民驯驼、牧驼、控驼、乘驼、育驼、护驼、祭驼等朴实的生产、生活需要,简洁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驼具的制作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手法简易,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凭经验传承,质朴的形式中积淀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包含着牧驼人朴素辩证的生活哲理和敦厚务实的生活态度。

驼具制作在阿拉善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普及性很高的传统技能,每个牧驼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但近年来,由于受养驼业萎缩、现代文明冲击等多方面影响,驼具制作技艺只有一少部分主要牧驼区的老牧民掌握,从分布上看,衰势明显。此外,驼具制作技能在我盟以外的其它一些产驼区,如区内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区外的*等地也有传承。

驼具制作技能传承久远,从唐三彩载乐驼俑、清明上河图等古代遗物上,以及一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驼具已较为成熟。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对历史的有效继承和发展,与之一脉相承。

使役骆驼,需具备相应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它畜用器具,是别具一格的。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绳类包括笼头、缰绳、驼绊,其中笼头又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母驼系绳;缰绳又包括驯驼绳、套驼绳、骑驼绳、大绳、蹄绳、拴绳。鞍类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驼具内还包括鼻棍、驼铃、驼印用具、阉驼用具、驼搭裢等。相关器具主要有:蒙古刀(削鼻棍、阉公驼)、萨巴(掸毛用具)、额尔古勒格(合绳用具)、特奔(缝制驼用笼头、肚带、毛毡、毛口袋等制品的针)、额如勒(打驼毛线用具)、海如勒(烫阉骆驼的工具)。驼具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干。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红柳、手工毛毡、牛羊角等原料制成。

一、鼻棍

状如小铁钉,一头粗,从粗头逐渐变细,光滑,一般用红柳、霸王、冬青、野杏树、拐枣等木材制成。鼻棍主要用刀削制而成,直径约1.5厘米、长20厘米左右。鼻棍上有两个附件,即鼻板和鼻钥。鼻板呈三种形状:元宝形、椭圆形、长方形,材料多用牛羊角、红柳、霸王、冬青等制作。制作牛羊角鼻板,首先将牛羊角用清水煮软或用热盐水泡软,再根据形状定形、凿眼。鼻板中部的凿眼,约小于鼻棍粗头直径,将鼻板穿置于鼻棍钉头处。木制鼻板主要用刀削制而成,挡靠在驼鼻之右侧,可防鼻棍抽脱。鼻钥一般用羊蹄或皮子制作,鼻钥中有凿眼,将鼻钥套放于鼻棍尖端凹处,可挡缰绳滑脱。

鼻棍辅助工具:穿鼻眼棍,分木制、金属制两种。

(一)木制:材料用霸王、冬青、红柳、野杏村、拐枣等细纹木材削制而成,形状如针,直径约1.5厘米、长20厘米左右,主要用于穿鼻棍时扎鼻棍眼。选用细纹木材以避免长期使用后尖头开叉,不光滑。

(二)金属制:主要材料用铁、铜、银等。这种穿鼻棍呈筒状,一头尖滑,直径比鼻棍稍粗。穿鼻眼时将鼻棍装入筒中,穿出后将筒状穿眼棍抽出,留下鼻棍。铁制棍穿刺力强、光滑,骆驼受苦受伤少。

骆驼是力大身高的动物,人对它的控制与指挥全靠系于鼻棍上的缰绳进行。鼻棍一般在其二至三岁时穿戳,当于冬春天凉时进行。

穿鼻方法:先将穿鼻眼棍或鼻棍(为方便牧驼人有时直接将鼻棍削尖,一次穿过固定)的尖端,由右侧鼻扎后下方约一厘米处,用力向对侧穿过去,然后在鼻棍刻痕处拴上缰绳。穿鼻棍必须注意放置,不能过前或过后,过前易将鼻孔拉破,过后则牵动骆驼神经较少,不便控制。青年驼在穿鼻棍后即可调驯。

二、笼头

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

(一)公驼笼头:先将驼毛搓捻成细毛绳,直径约0.5-0.6厘米,再将左右手搓捻成的4-6根细毛绳相对拼缝成扁状。主要是在冬季公驼发情时使用,以防其咬驼、咬人或打呵,会把自己的嘴角和下巴崩裂,所以必须给公驼戴上笼头,把嘴控制在只能吃食物的范围内。公驼笼头的鼻梁绳长约1.1尺;下颌绳分左右两段,左段长约0.5尺,右段长约0.7尺,在公驼发情时,把左右这两段下颌绳扣紧,公驼口则不能张开;公驼笼头后脑绳长约3尺;笼头左侧扣绳长约0.6尺,鼻梁绳、下颌绳左段、右段的连接主要用套搓或缝结而成。公驼笼头除防止自伤和它伤之外,还有配合缰绳控制公驼的作用。

驼羔笼头

用两条细毛绳缝制,成扁状。一般还用红、绿色布条夹在其中以作装饰。笼头由鼻梁绳、下颌绳、后脑绳、扣绳、系绳交叉系结而成。笼头套在骆驼头上,以控制其上下前后。鼻梁绳长约1尺,缝制时在上方重折一些,以便驼羔长大后,予以放大;笼头下颌绳长约0.6尺,中有系拴绳的绳扣;笼头左侧有扣绳,扣绳端头有扣眼,扣绳起“咬”笼头的作用,其长约0.5尺;后脑绳从驼头右侧绕过后脑,系吊于扣绳之扣眼上,其长约2.5尺;笼头系绳长约1尺,系于下颌绳更里处,是防止笼头脱抹用的。

骑驼笼头

用四至六根细毛绳拼缝而成,主要当作装饰品,非常漂亮,还可防止骆驼鼻棍脱落后无法控制。分为缰绳和大绳两类,主要原材料以驼毛为主。将驼毛絮成条状,为了便于搓捻一头成圆状(毛团),另一头从毛团中抽出,搓绳者用双手掌把絮好的驼毛分2股和3股,用正反两种搓捻法,将毛絮条搓捻在一起。牧驼人丈量绳类长度一般以手臂、大膀(1膀子指两手臂加肩宽)为标准,一般绳子有单股和双股,大绳、粗绳先搓捻成单股再合捻成双股,单股搓捻成双股的比例为3:1。

骑驼绳

缰绳(蒙语布仁特格)是一条直径约2.5厘米的驼毛绳,绳长约2膀子左右,一头拴定于骆驼鼻棍上,一头由牧人掌握。

驯驼绳


驯驼绳

相似于缰绳(蹄绳)。长度单股7膀子,成品3膀子。蹄绳一般只在驯练骆驼跪卧时使用,先把蹄绳拴在骆驼右前蹄的腕上,而后从双峰中间搭到骆驼右侧。训练时,用力把缰绳和蹄绳同时向左侧拉,并牵引骆驼转圈,期间提空骆驼的右前蹄,使其失去重心,就势迫其下卧。这样反复多次,骆驼便学会应人跪卧了。

驼系绳

是一条直径1厘米左右的细驼绳,用于挤奶时牵拉母驼,为防驼羔吃奶。

挤奶绳

主要用于母驼挤奶时,直径约4.5厘米,长度单股3膀子,成品1.5膀子。初产驼羔的母驼,性情暴躁,不让挤奶,牧人就用挤奶绳将母驼后左大腿拴住,并固定在木桩、树木或其他相宜什物上,以防止挤奶时蹄伤人。此绳必须结实。

拴绳

是一条直径约3厘米的驼毛绳,一般系于驼羔颌下或左前膝上方。绳的中部有个转环。转环是用羊角、木头或铁制的,用以调节拴绳的转动,防止拴绳拧绞。拴绳从转环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长约5尺,下部长约4尺。拴绳是用以拴系驼羔的,末端一般固定在拴桩、树木或其他相宜什物上。

縻驼绳

用4股绳搓捻成直径4.5厘米,单股长25膀子、双股成品8膀子,主要用于夜间防骆驼走远或丢失。

套驼绳

主要用于套驼(与套马绳相似),长度单股27-29膀子,双股绳长9-10膀子。套驼绳要求硬、细、平均,绳头上有铁环或皮条扣,在套上骆驼后,拉紧绳以控制骆驼。

驮驼绳

用4-6股绳搓捻成,直径约4.5厘米,单股长25膀子、双股长8膀子,主要用于重载驼的捆驮,有圆、扁两种形状。

压驮绳

用3-4股绳搓捻成,直径4.5厘米,单股长27膀子、双股长9膀子,主要用于驮物最后一道的捆绑。

驼延绊绳

用3-4股绳搓捻成,直径4.5厘米,单股长30膀子,双股长10膀子。此绳主要在无驼圈、游牧、搬迁时使用,将5-6峰骆驼驼蹄连绊在一起,以防止骆驼走远或丢失。

驼鞍

依不同用途可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主要为保护驼背和方便骑驼。

鞍片

是骑鞍的主体部分,一般用三蓝毯子或密纳毡子制成。鞍片全长5尺左右。搭于驼峰间的一部分,宽约1.5尺,下披之两侧部分宽约1.8尺。驼鞍的主要作用是护驼背、当衬垫,亦作装饰。

鞍屉

即鞍片下部垫用的毡子,椭圆型,常用一对。主要用密纳毡子、三蓝毯子制成,上边厚、下边薄,两边用红色布或条绒压边装饰,分厚薄类、大小类,专门订做。鞍屉有保护驼背及鞍片的作用,亦可使骑乘者舒适。

塔塔

是由两条约1.5尺长的皮条连接两只羊角骨而成的一个鞍件。牛、羊角经过盐水泡软、煮软、定型、凿眼后使用。塔塔虽然简单,但作用甚大,它搭于鞍片上,既吊系驼镫,又环连肚带,是将驼鞍各部件连成一个整体的关键所在。

吊带

多用皮子制成,一般宽约0.1尺,长约0.5尺。吊带上有扣眼,是与肚带配合使用的。

肚带

是一条宽约0.2尺,长5尺多的扁型绳带。通过鞍片上特留的两个小方孔,将肚带的一端固定在塔塔右一侧的羊角骨上(角骨上有系环),另一端的叉扣则可活系于塔塔左一侧的吊带上。肚带同吊带上连塔塔紧束驼肚,使驼鞍整体不致滑动。

驼镫

多由铁或铜铸成,状如马镫。驼镫上有皮制镫绳,两镫分别系于塔塔左右的两只羊角骨上。驼镫的作用同于马镫,为骑者蹬脚用,使人稳适。

梢绳

用细皮条、细毛绳均可。梢绳每根长约2尺左右,系于塔塔羊角骨之端眼处。梢绳共8条,驼鞍每侧4条,每角骨端眼2条。梢绳起栓系驼作用。

鞍扇子

是用粗毛线织成的两块长方形袋子,其长约3尺,宽约1.5尺,上边厚约0.4尺,下边厚约0.3尺,内装拧绞着的麦草各5卷,两块鞍扇子约重25斤左右。每块鞍扇上用细毛绳斜纳四行。在两个鞍扇上各有一根用缝绳固定的架杆。

架杆

每根长约6尺,粗约8厘米。架杆靠鞍扇的一侧为平面,前后两头有绳槽。

横挡绳

有两条。前挡绳长约5尺,后挡绳长约4.5尺,均为毛绳。前挡绳拴结两根架杆的前大头,后挡绳栓结两根架杆的后小头。驮鞍总重30多斤。驮鞍的两个鞍扇通过两根架杆和前后挡绳紧夹于驼峰左右两侧,既能保护驼背、驼峰、驼肚,还能取平峰面,减轻货物直触的压力。驮鞍是骆驼长途重载不可缺少的用具。

驼奶罩

为防止驼羔吃奶,母驼还要戴奶罩(蒙语称“德勒布其”)。奶罩多数用三角形的布料缝制,在其三个布角上各带一根细毛绳,以便从母驼尾脊部拴系。

驼绊

有两种,一种用皮条作成,一种用驼毛作成。驼毛驼绊是用4-6条细毛绳组合缝制成扁状,长度4尺左右,两边有扣环,直径大约10厘米左右,以骆驼小腿粗细而定。两种驼绊都是扣环一头还有一扣,另一头有节棍,在使用时将节棍套在扣环内做固定。用驼绊将骆驼的两前腿绊住,可防止骆驼远走或丢失。

驼搭裢

搭裢是驮在搭鞍上的一种类似于行李袋的毛线制品,中间竖开口,其两头可装东西。搭裢分为大、中、小三种,分别能装十多斤至八十多斤的货物。

驼蹬子

用三种材料制成,铁、白铜、景泰蓝。驼蹬子多为圆形,因圆形驼蹬方便快速踏足。驼蹬绳多为皮条或6股扁形驼毛绳,驼蹬上有扣环以便拴接。

驼印工具

多用铁制作,只有贵族用金、银制作。驼印的图案有上百种,其中常见的有:双陵形(此图案主要是贵族家庭使用),夹铙印(以形状如捕猎的夹铙而得名,此图案多是贵族家庭使用),吉祥图案,双鱼形,太阳、月亮形,月亮、太阳形,圈月形,锤形,工字型等。

驼鞭子

材料有皮条或竹制,皮条鞭用4-6股编制而成,鞭子把多为木把,长1.5尺左右。驼鞭既用来催驼,也用来防身。

驼铃

有三种,桶式、圆形小驼铃、方形小驼铃。桶式用在驼扇子上,此驼铃常用于驼队(20-30峰),材料铁制。桶式驼铃声8华里外都能听到。小驼铃挂在驼脖子上,声音小。形状有两种:圆形、方形。驼铃主要用于防止丢驼和给远处牧人以信号。

驼奶工具

挤奶桶:分木制、铁制两种。为防奶食品变质,木制的多用柏木和檀香木。奶桶直径35-60厘米,深40厘米左右。

酸奶桶:材料木制,直径40-60厘米,深度0.8-1米。酸奶桶还需有捣奶棒,棒长1.3米,另一头有圆木板,板上有8个孔,木棒置于圆木板*。

晒奶食品用具:木盘,用于放、晒奶酪。

阉驼用具

材料木制,主要用于阉驼。公驼到3-5岁,牧驼人就要将公驼阉了。阉驼用具有长短两种,将两根木棒的头连在一起。阉驼时,木棒夹住驼睾丸用力挤压,将睾丸挤出。阉驼前,要将骆驼禁食三天,在春秋季节,或狗或蛇天进行,并致祝颂词,祝福骆驼强壮。阉后,要用花椒水、砖茶清洗伤口,以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