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这是因为在夏季酷热邪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引起厌食,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随着立秋的到来,气温渐渐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于是人们就用吃肉的方法把夏天损耗的能量重新补回来。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1、“贴秋膘”由来
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立秋
从唐宋时起,我国人民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2、各地习俗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
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秋桃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鲁东地区就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莱西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同样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3、如何正确“贴秋膘”
“贴秋膘”是传统说法,过去是为长点脂肪,以备冬天御寒用,所以以吃肉为主。而现在食物丰盛,真正要补的其实是“菜、酵、薯、拌”。
绿菜为主,补维生素。
健康饮食
夏季饮食,人们大多以瓜果类为主,其中类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不高。所以立秋后可选择应季绿叶菜,如菠菜、芥蓝、莴笋等,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族及叶酸的缺乏,以防止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皮肤粗糙、呼吸道易感染等。
发酵食物,帮助消化。
夏天人们食欲不振,又多吃寒凉,胃肠消化功能较弱。秋天不妨多吃些发酵食物,如馒头、醪糟、酸奶、豆豉等。食物在发酵过程中,既消除了食物本身的抗营养物质,又利于消化吸收,还会产生维生素B12,这种物质在体内以辅酶的形式存在,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防止毒素产生。
薯类为先,预防肥胖。
薯类食物属于粗粮,富含B族维生素,钾、镁等矿物质含量也丰富,另外它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及由此引发的多种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秋季是薯类出产旺季,有事没事吃些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很有益处。
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热量。
秋天人们胃口大开,一不留神容易吃多。可以试试把菜蒸熟了以后热拌,像茄子、西兰花、蘑菇、柿子椒等放在一起去蒸,好看好吃,热量不高,营养还不流失。胡陵提醒,蒸拌菜不能蒸老了,三分钟立即停火,放凉后就可以拌了。拌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芝麻酱和蒜、亚麻籽油和香油、番茄酱等等都可以。
4、注意事项
七大“不要”
不要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要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不要过度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要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进轻出:养生专家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不要以贵贱分高低: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注意因人而异
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秋季进补要因人而异。对于一般身体状况的人,建议有选择地进补。
有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体状况的人,建议常吃银耳。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补品。
有肺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者,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者,建议多吃芝麻。
虚劳、消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颧赤、咳嗽不止以及妇科诸症者,可多食乌鸡进补。
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者,应多食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