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2014年10月,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中文名称:依法治国
提出时间:1997年9月*十五大
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
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
关键环节:依法行政(执法必严)
执行部门:司法机关
注音:yīfǎzhìguó
前提:有法可依
核心:依宪治国
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必要保证:违法必究
法治主体:国家机关,广大人民群众
1、背景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的历史性悲剧。“*”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的*和*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的*和*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依法治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健全*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化与法治化。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依法治国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个尺子。以法治国,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2、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正式入宪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也是中国1982年宪法的第三个修正案。在这个修正案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就是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了宪法。
4、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条件;
5、政策特点
走依法治国之路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全局性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法法律调整的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那种认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法治有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时的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
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宪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设定和约束国家的权力,使其不被滥用。同时,那种认为法治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而不是一项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方针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针和政策,其中有四项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战略意义,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从实行闭关锁国转变为实行对外开放;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整体性
依法治国是一项从*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那种认为依法治国只是*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学、措施无意义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实行依法治国,首先是*的事情,首先要从*机关及其领导成员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一级的层次上实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实行这一治国方略成败的关键也在*一级。不强调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不应低估从1985年开始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开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法治理包括区域治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内容涉及立法(还有行业与基层的建章立制)、执法、司法、护法(法律监督)、普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已经超越“学法必须用法”的视角和把依法治理仅仅当做普法的一个环节的眼界,发展成为一个把依法治国方针和措施从*推向各级地方、各行各业和所有基层单位的宏伟局面。
目的性
战略目标是相对于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国家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标志和要求是丰富的、具体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它不应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国*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法治国家”概念,在以往党和*的文件和*的讲话中从未出现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然,学者早已提出过)。我们强调狭义上“依法治国”是方针,“法治国家”是目标,主要意义是说明“法治国家”有其具体的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类型与模式,它应具有一系列现代法治原则,不应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应有中国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备现代法治国家的各种共同特征;它应有自身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可循,又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创新。研究、发展、设计和明确其基本标志及具体内容,以作为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向导,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长期性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6、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
中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
1989年9月,*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就郑重宣布:“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这也是新闻界讲的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针。”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
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的党*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的改变而改变,不因*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同志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批判了把一个党派、一个*和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威望上”的人治思想,不断强调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高度重视*法治,坚决反对人治。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将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中国*的十六大合乎逻辑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是*对这一问题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于建设*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政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
2008年5月4日,应中国政法大学学生邀请,*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与中国政法大学生讨论依法治国时,*总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不仅是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成熟的*的标志。发展*、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基本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的根本保障。”
2014年10月28日,《**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在10月23号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10月23号,全会闭幕当天已经发布了一个全会公报,与之相比,公报是关于依法治国的大纲和精神要旨的阐述,《决定》则是一部更全面、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路径图。
7、重要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记录下历史演进的轨迹。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党和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创造了和平发展的中国奇迹,昭示着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这次*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依法治国
古往今来,以怎样的方式治国理政,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废墟上,党*民开始建设*的艰辛探索。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在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开辟的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既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又符合国情实际,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方兴未艾。面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和改革发展稳定繁重任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兴国,推动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依法治国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正由国家基本方略向治理基本方式层层推进、稳步前行,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必将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治理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角逐日趋激烈;当代中国,完备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任务愈发紧迫。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深刻变革。越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力,让深刻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既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使中国特色*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宪法这个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理国家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终要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体现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紧紧围绕这个新目标,建设一个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会进一步夯实党执政兴国的法治基础,巩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也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从战国时代的“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到今天中国*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绵延数千年的法治实践,推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断砥砺前行。我们坚信,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幅绘制中国迈上法治新境界的宏伟蓝图即将展开。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必将在现代化征程上拓展更加广阔的法治天空,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