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万隆会议

科普小知识2021-07-21 05:16:08
...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英语:Asian-AfricanConference),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义和新殖*义活动。

中文名称:万隆会议

英文名称:Asian-AfricanConference

别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会议时间: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

参会国家: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

中国首席代表:*

会议公报:《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1、会议简介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首届万隆会议,也称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行召开的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会议发表的最后公报提出了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相一致的、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

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会议共同决议的达成并非一帆风顺。*总理在会上异常鲜明地表示了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立场,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几十年来,十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一直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如今,会议精神对指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相关背景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

万隆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执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侵略性军事集团,反对在自己国家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8月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曾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设想。1954年4月,南亚5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会前发表的一项声明中,正式提出“举行一次更广泛的亚非国家会议的可能性”的问题。会议的“最后公报”表示:“支持印尼总理探讨召开这种会议的可能性”。同年9月,印尼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继续讨论召开亚非国家会议问题,3国总理都认为有必要在近期内举行亚非国家代表会议。中国虽然没有参加亚非会议的酝酿和筹备,但中国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会议召开,并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54年6月,*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的公布,受到国际舆论、特别是亚非拉和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这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亚非会议召开的主客观条件成熟了。

1954年,印度尼西亚*首先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在印尼召开一次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来讨论世界局势,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以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这一倡议受到亚非各国的热烈欢迎。*应邀出席这次会议。这一切表明了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会议决定与会5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参加,并定于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

3、参会国

发起国

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

参与国

除了五个发起国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越南国、也门等。*代表团由*总理率领。共有30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观察国代表

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党也派出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会议: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突尼斯新宪政党;摩洛哥独立党;南非联邦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印度人大会。

4、会议进程

议题


万隆会议

会议在求同存异的精神下,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经过各国协商,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争论

会议中的一个主要争论点是会议最后是否应该将苏联在东欧与中欧的政策与美国等国的殖*义政策相提并论,而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谴责“一切形式的殖*义”。《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还提出,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减少在经济上对西方国家和苏联的依赖,应该通过互助方式发展经济。

与会的代表们批评美苏两国在涉及亚非国家的政策时没有听取这些国家本身的意见。与会国家还表达了反对法国在北非和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活动。

中方建议

中国参加了本次会议,代表团由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率领。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又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为了化解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5、会议成果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会议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在万隆隆重召开,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近1/4(3100多万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约2/3(14.4亿人)的29个亚非国家共计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5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会议。亚非会议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正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所指出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历时七天的万隆会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一,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明确宣布殖*义在其一切表现中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指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完全结束殖*义统治仍然是摆在当前亚非人民面前的严重任务。会议坚决谴责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支持各国人民的*和独立的事业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这极大地鼓舞了正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各国人民。

第二,会议关注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能诉诸战争,而应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谴责帝国主义组织军事侵略集团,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行径。在《关于促进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它们的生活方式。

第三,会议制定了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与充分体现。万隆十项原则的提出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建立,这是亚非会议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成就。

第四,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这在亚非国家面前展示了确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前景。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此外,会议还要求联合国的会员应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会支持接纳一些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并要求让更多的亚非国家担任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使它们对维护国际和平作出更有效的贡献。

6、万隆精神


胡*出席亚非国家*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另外,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十项原则的内容:

1、尊重基本*、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5、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6、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7、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8、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9、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总理所倡导的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体现了独立、和平与友好合作的崇高思想,形成了永放光辉的万隆精神。如今,万隆精神对指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历史意义


*彭丽媛重走亚非大道纪念万隆会议60周

万隆会议的成功来之不易。亚非各国,尤其是五个发起国在倡议和筹备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东道国印尼的*和人民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为会议成功所作的多方面的努力和热情好客的精神,是促成会议圆满结束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倡和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精神,对会议的顺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万隆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8、中国贡献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成为万隆会议的积极参与者。*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排除万难

在世界历史上,万隆会议是第一次由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亚洲、非洲国家发起和参加的大型国际性会议。但在当时,与会各国的情况复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而且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作为刚刚成立的*国家,中国在会议前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参会前夕,中国代表团遇到了种种困难。

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飞离香港后爆炸坠毁。机上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及越南**代表、中外记者等11名乘客不幸遇难。事后经调查,这是*特务机关针对万隆会议,以*为目标制造的一起政治谋杀事件。所幸*由于应邀去仰光与缅甸、印度和埃及总理会晤,而未搭乘这一航班。*特务谋害*的阴谋没能得逞。4月13日当晚,代表团成员陈毅副总理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得知*和*领导同志都十分关心*和代表团的安全。然而亚非会议不能延期,促进亚非团结反帝的决心不容动摇,*与陈毅商议再三决定仍按原计划前往。

“求同存异”

在大会上,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诉求,但有的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了对中国的疑虑。会场的气氛越发紧张。*决定放弃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而将原稿油印散发,另做了一个补充发言。4月19日下午,*登台讲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在发言中,*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充满智慧地进行阐释和解惑,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一举扭转外界对新中国的偏见,会议气氛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十项原则”

4月24日,经过与会各方7天的努力,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内容涵盖经济文化合作、*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方面。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十项原则,而这正是以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引申和发展得来的。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亚非国家作为新兴的重要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万隆会议确立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给我们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会后数十年的时间里,亚非国家纷纷取得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都源于对万隆精神的成功实践。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至今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堪称亚非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造,成为当今世界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上一篇: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下一篇: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