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前赵

科普小知识2022-06-08 06:06:27
...

中文名称:前赵(汉赵)

首都:左国城、平阳、长安

英文名称:FormerZhao

主要城市:鹅城、大于城、八门城、长安、平阳

简称:前赵

开国时间:304

所属洲:亚洲

灭亡时间:329

主要民族:匈奴

国家领袖: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刘熙

国君姓氏:刘

开国君主:刘渊

末代君主:刘熙

治下民族:汉、六夷

1、简述

前赵(304~329)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国家之一。匈奴族政权。一种说法是前赵为汉的继立政权,刘曜立国开始;另一种说法前赵亦称为汉赵。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即汉王位,改年号为元熙,定国号为汉。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309年迁都平阳。318年七月,汉主刘聪死,子粲继立,为匈奴贵族靳准所杀。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闻变,发兵攻靳准。十月,曜自立为皇帝。与此同时,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攻破汉都平阳,于是自平阳、洛阳以东之地尽入勒手。319年,曜徙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328年,两军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消灭。石勒军乘胜西进,曜太子刘熙弃长安,逃奔上口(今甘肃天水)。329年九月,勒军攻占上口,杀刘熙,前赵亡。前赵共4主,约25年。

2、历代君王


刘渊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刘熙

3、朝代名人

刘渊、刘曜、刘曜皇后羊献容、刘氏、刘芳、和苞、石勒、朱纪、卢志、崔玮等。

奇女羊献容离奇的一生

据《晋书·帝纪第四》记载,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意思是说,连他老爷子司马炎在位时,都感觉自己的二公子可能是一个“脑白痴”,但就是被皇后杨艳给蒙混过关了。司马衷当了皇帝,有关这呆子的笑话就成篇地出笼了。

《晋书》说:“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日:‘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日:‘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听到蛤蟆的叫声,便问左右侍从:“这蛤蟆是叫给官家听的,还是叫给私家听的呢?”侍从眨眨眼,硬着头皮回答:“在官家地里,就是叫给官家听的;在私家地里,就是叫给私家听的。”惠帝茅塞顿开。忽有人报说全国都在闹灾荒,老百姓被饿死不少。

一个大*当国君,这样的国家岂能不乱?以致朝廷乱,民间乱,整个天下被其擅政十年之久的皇后贾南风折腾得乌烟瘴气。乱世不但会出枭雄,也会出奇女。比如大傻晋惠帝的羊皇后——就是众奇女中之一。


羊献容

这个被废立过多次、又做过两个帝王的皇后的女人,其闺名叫羊献容,出身于泰山南的名门贵族,模样极其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被嫁入豪门也是天经地义。

事出于贾南风被废死后,孙秀当权,当时恰好羊献容的外祖父孙旗与孙秀同族,几个儿子很是巴结孙秀,于是就立即将进宫的羊献容一步登天,立为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

据史书记载,羊献容正准备入宫时,衣服上着了火。古人传出两大迷信说法:一说皇后带来火,*即能“旺火”起来;另一说此为大不祥之兆。结果*没“旺火”起来,晋皇宫却被前任皇后贾南风点燃的“八王之乱”野火烧得面目全非。这个尊贵的羊献容,还没将皇后的位子敷热,就被乱世所拖累,在不足两年时间里先后被一群疯狗似的武夫像搓面似的五废五立,还差一点被河间王司马颐矫诏“赐死”。

先是成都王司马颖起兵推翻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废羊皇后为庶人,关进金墉城。司马颖没干多久,又被朝廷击败,羊皇后理所当然地复位。后河问王司马颐的都督张方兵进洛阳,羊皇后又遭废。紧接着张方将惠帝逼迁至长安,羊皇后复位后留守留台;羊皇后又被废。河问王司马颐矫诏,以羊后屡为奸人所立,遣尚书田淑敕留台赐羊后死,诏书来了几次催促,可值守留台的司隶校尉刘暾与尚书仆射荀藩、河南尹周馥不同意,司马颞大怒,遣人去杀刘暾,刘暾逃往青州,羊后也侥幸活了下来。惠帝从长安返回洛阳,迎羊后复位。后洛阳令何乔又废羊后。又后来张方死,当日羊后复位。惠帝被司马越鸩死,怀帝继立,还算宽厚,尊羊后为惠皇后,居弘训宫。再后来匈奴人刘渊的铁骑挥戈南下,洛阳陷落,西晋灭亡,羊皇后又成了匈奴蛮子的阶下囚。

羊献容毕竟出身高贵,养尊处优,即使她当时已经三十开外,蓬头垢面、惊惶失措,也掩饰不住丽质天姿。很快,刘渊的族子刘曜在俘虏群中发现并钟情于她,随即正儿八经娶了回家。刘曜称帝后,也不嫌弃羊献容是人家的“剩食”,将其二度加冕,被正式册立为前赵皇后。

据《晋书》记载,有一次,志得意满的刘曜问羊献容:“我和司马衷相比,怎么样?”羊献容很能卖乖地回答说:“这怎么可以相提并论?您是开国之圣君,他是亡国之君;他贵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还让我百般受辱,我都不想活了。我以为天下男人都是一样的,但自从跟了陛下,才知道世间还有男子汉大丈夫。”

此番话虽然有些肉麻,但足以晕倒刘曜。说来也是,羊献容身为名门贵妇,司马衷虽给了她皇后的名分,但带给她不尽的烦恼。刘曜却让美丽与哀愁融于一身的她享尽了富贵,名至实归。这二者反差就不用比较了。羊献容二次登皇后位后,真乃风光无限。三十余岁的她不但风韵犹存,而且还展示出了她的政治悟性和军事机谋,参与赵汉王国的军政。所以,刘曜对她宠爱有加,接连跟她生了三个儿子,刘熙、刘袭、刘阐。其中,长子刘熙被册立为太子。

公元322年,陪伴刘曜11年的羊献容含笑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羊献容死时,刘曜非常悲痛,谥她为“献文皇后”,并亲选墓地,举全国之力为她打造阴宅显平陵。史书记载,显平陵“下锢三泉,上崇百尺,积石为山,增土为阜”。显平陵工程之大定然让人叹为观上七,遗憾的是,因有世代盗墓者的破坏,显平陵之迹现在无从可考了。

4、历史

匈奴族的起源


匈奴

匈奴,“夏日薰鬻,殷日鬼方,周日猃狁,汉日匈奴",“前汉末,匈奴大乱,五单于争立,而呼韩邪单于失其国,携率部落入臣于汉。汉嘉其意,割并州北界以安之。于是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南)诸郡,与汉人杂处。

呼韩邪感汉恩来朝,汉因留之,赐其邸舍;犹因本号,听称单于,岁给帛绢钱谷,有如列侯。子孙传袭,历代不绝。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多历年所,户口渐滋,弥漫北朔,转难禁制”,“建安(196—220年)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晋书》卷97,《四夷·匈奴》)。

魏晋时迁入平阳(郡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新兴(郡治所在今山西忻县)、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潞县)、乐平(郡洽所在今山西阳泉南)诸郡,约有三、四十万人。匈奴人口虽不及氐、羌,“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晋书》卷56,《江统传》)。

刘渊建国

刘渊,系内迁南匈奴单于后裔,其父豹原为内迁五部匈奴的左部帅,五部中其*最强。据《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太平御览》卷一一九引)、《晋书·刘元海载记》等记载:刘渊生于魏嘉平中(249~253年),其母呼延氏,曾到龙门祈子,有一大白鱼,顶有二角,跃至祭所,神巫说此为吉兆。是夜呼延氏梦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云食之必生贵子。至是生渊,因其左手有其名,遂以为名。

汉的创建人是刘渊,其祖父於扶罗为匈奴南单于羌渠的儿子。中平年间(184—189),羌渠派于扶罗将兵助汉朝统治者镇压黄巾起义。羌渠被国人所杀,於扶罗便留在内地,自立为单于。刘渊之父名豹,为匈奴的左贤王。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也都用刘氏。刘氏是匈奴的部落贵族。这些刘氏贵族,虽然分领五部,却都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在生活上和文化上,他们已经汉化。刘豹死,刘渊代为左部帅;太康末,改为北部都尉。


左国城遗址

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想拉刘渊率领匈奴五部帮他打内战,因以刘渊为北单于。刘渊到了左国城,受匈奴贵族们的拥戴,称大单于,都于离石。公元304年,称汉王,都左国城。公元308年又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国号汉。汉廷设置的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还有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农等,这些都是汉朝官职;仅于临终前以子刘聪为大单于,置单于台于平阳以西,此是匈奴称号。

刘聪夺权称帝

刘渊死,子和立。刘和少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汉化也是比较深的。刘渊死时,受顾命之托的刘聪等都手握强兵。特别是刘聪,“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和与刘聪所处的对立形势是很难相安无事的。刘和发兵要消灭刘聪,反为刘聪所杀,刘聪即帝位。

刘聪也是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傅祇的子孙傅畅、傅纯、傅粹,大司徒朱纪、太师卢志、太傅崔玮、太保许志遐等,都是以儒士而仕于刘聪朝廷。刘聪大臣陈元达,是匈奴后部人,也是汉化很深的,他处处以汉族传统的治国道理要求刘聪。刘聪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陈元达就上疏诤谏:“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陛下龙兴以来,兵疲于外,人怨于内,为之父母,固若是乎?”(《晋书·刘聪载记》)

刘渊、刘聪父子,依靠起家的是匈奴族五部之众。刘渊以刘聪为大于,大单于所领就是匈奴人,刘聪所“握十万劲卒”也是匈奴人。据《晋书·刘聪载记》记载:刘聪时,“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在刘氏朝廷,大单于手握匈奴族强兵,地位仅次于皇帝,实际上又是皇帝储贰的地位。

匈奴刘氏政权,特别在早期,应看作是胡汉的联合政权。但其士卒主要是匈奴人。匈奴人因受汉族统治者欺辱,心怀怨恨。起事之后,对汉人进行报复。这就加剧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刘聪攻下洛阳,长安,俘虏了怀帝、愍帝后,大体上统一了中原。但与此同时地方割据*也在发展。石勒据有赵、魏;曹嶷占有东齐(今山东),刘曜坐镇关中(今陕西),鲜卑之众星布燕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刘琨为晋保有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

刘聪获得政权后,很快生活腐化,荒淫奢侈。其子弟争权,各拥强兵。宦官弄权,调拨是非。加之连年战争,社会不安定,人民无法正常生产,饥荒频仍。在这种情况下,前赵的人民不断逃亡。如“平阳大饥,流叛死亡,十有五、六”,“司隶部人奔于冀州二十万户”。晋将赵固,郭默攻河东,至绛邑,“右司隶部人盗牧马负责妻子奔之者三万余骑”(《晋书·刘聪载记》)。到刘聪晚年,刘氏汉朝已陷入上下不宁,分崩离析的局势。

刘粲即位

大兴元年(318年),刘聪终于荒淫而死,子刘粲继立。刘粲,字士光,刘聪时任宰相,疏远忠贤,昵近奸佞,任性严刻,拒谏饰非;好兴造宫室,相国之府,仿象紫宫。即位后,尊刘聪后靳氏为皇太后,樊氏号弘道皇后、宣氏号弘德皇后,一王氏号弘孝皇后。靳等年皆未满二十,并国色,粲晨夜燕淫于内,志不在哀。外戚勒准诬造其他大臣谋反,刘粲便诛太宰上洛王刘景、大司马济南王刘骥,大司徒齐王刘劢等。太傅朱纪、太尉范隆出奔长安。刘粲又杀车骑大将军吴王刘逞。任命靳准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刘粲荒耽酒色,游宴后庭,军国之事,一决于准。靳准欲夺皇位,便与其从弟靳明、靳康合谋,杀刘粲,且将刘氏男女,不分少长,皆斩于东市。准自号大将军、汉天王,置百官,遣使称藩于晋。

刘曜称帝,改汉为赵

刘渊的族子刘曜,字永明,时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镇守长安,听到平阳事变后,便带兵自长安赶来,行至赤壁(今山西皮氏县西北赤石川),太保呼延晏等自平阳奔迎,与朱纪、范隆等向刘曜上尊号。大兴元年(318年),刘曜即帝位,派征北将军刘雅、镇北将军刘策进驻汾阴,准备讨伐靳准。又封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赵公,共攻靳准。石勒出兵攻准,平阳诸羌、羯降者十余万落,石勒皆徙于自己管的州县境内。时靳准部下杀靳准,推靳明为主,向刘曜投降,并送传国六玺。曜拿到六玺后,尽杀靳氏男女。石勒则攻占平阳。大兴二年(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定都长安,史称前赵。石勒也称赵王,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史称后赵。

刘曜开疆拓土

刘曜长驻关中。大兴三年(320年)),曜部下长水校尉尹车、连结巴酋徐库彭谋反。曜杀尹、徐等五十余人,“于是巴氐尽叛,推巴归善王句渠知为主,四山羌氐巴羯应之者三十余万,关中大乱,城门昼闭”(《晋书》卷102,《刘曜载记》),前赵统治区内矛盾之尖锐。其后,刘曜遣大军征服,降者十余万,迁氐羌等族二十余万口以充实长安。刘曜又攻巴氏杨难敌,杨败;退保仇池,杨韬投降,刘曜迁陇右万余家到长安。太守元年(323年),刘曜攻灭盘踞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的陈安后,进军凉州,前凉张茂称藩,曜班师关中。

前赵后赵对抗

太宁三年(325年),石勒部将石他,自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出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南),袭击前赵安国将军北羌王盆句除,俘三千余落,获马牛羊百余万头。刘曜遣大将刘岳追击,自为后继。刘岳追上石他,斩之,尽数夺回所虏。刘曜派刘岳攻石生于洛阳。岳为石勒将石虎所败,被围于石梁(今洛阳市东,洛河之北)。刘曜率军来援,驻于洛阳近郊的金谷。夜无故大惊,军队溃散。刘曜见状,乃退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夜中又惊,士卒奔溃。曜见军无斗志,乃归长安。石虎俘刘岳等将领八十余人,坑前赵军一万六千人。

石勒灭前赵

咸和三年(328年),石勒再派石虎率兵四万,从轵关(今河南济源县境)西攻刘曜。刘曜倾国之兵,水陆并进,石虎惧而退兵。刘曜迫之,大战于高侯(今山西闻喜县境),斩石瞻,“枕尸二百余里,收其资仗亿计"(《晋书》卷102,《刘曜载记》)。石虎奔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刘曜乘胜围石生于金墉城,决千金堨以灌之,但无奈金塘城固,灌水无效。刘曜向来不抚士众,专与嬖臣饮博。左右或谏,曜怒,以为妖言,斩之。刘曜不能乘胜攻石勒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却攻金墉,这已经是很失策了。久攻金墉不下,更是师老兵疲。这时石勒亲率大军直趋洛阳。刘曜闻石勒来,“色变。使摄金墉之围,陈于洛西南北十余里(《晋书》卷102,《刘曜载记》)。石勒则精密部署,以石虎引步卒三万自洛阳城北而西击曜中军,石堪、石聪等各以精骑八干击曜前锋,勒自率主力击曜军。在这关键时刻,“少而嗜酒,末年尤甚"的刘曜,“将战,饮酒数斗。常乘赤马,无故而跼顿,乃乘小马。比出,复饮酒斗余"。“至西阳门,挥阵就平,石堪因而乘之,赵兵大溃。曜昏醉退走,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被疮十余,通中者三,为堪所执。勒遂大破赵兵,斩首五万余级”。

刘曜被俘后不久被杀。咸和四年(329年),刘曜子刘熙,刘胤率百官奔于上邽(今甘肃天水)。石勒遣石虎率骑二万,杀刘胤兵五千余人。石虎又乘胜追击,前赵“枕尸十里,上邽溃”。石虎俘刘熙。刘胤并将相诸王及卿校公侯以下三千余人,皆杀之,徙其台省文武、关东流人、秦雍大族九千余人于襄国,又坑其王公等及五郡屠各(刘渊这一支匈奴人属各部)五千余人于洛阳,前赵灭亡。

5、疆域

行政区划

西晋武帝永安元年(304)十月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建都左国城(故址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永嘉二年(308)改称皇帝,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国号汉。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杀兄自立,刘聪死后帝位被刘曜所得。大兴元年(318)十月,刘曜移都长安(今西安市),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包括“刘汉”在内共26年。

刘渊时占有西晋的雍、幽、冀、青4州,刘聪时是刘汉的极盛时期,在控制的区域设有司隶校尉部及雍、豫、荆、殷、卫、梁、并、幽、冀、西阳、北兖11州。刘曜时,前赵疆域约有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东南部及河南省西部,设有雍、秦、凉、朔、幽、并6州,17郡。其中雍州及弘农、上洛2郡(不知所属)在今陕西省境内。

雍州西晋故州,汉嘉平元年(311)八月归汉(前赵),二年放弃,建元二年(316)十一月收复,治所设在长安城,领9郡。

京兆郡西晋故郡,嘉平元年(311)八月归汉(前赵),二年放弃,建元二年(316)收复,治所设在长安城,领9县。

长安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未央、莲湖、碑林、新城4区,雁塔区北部,长安县西北部,咸阳市渭城区及秦都区南部。

杜城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雁塔区南部,长安县地(不含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柞水县西部。

霸城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灞桥区及临潼县西部(骊山镇以西地区)。

蓝田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蓝田县地。

新丰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的西北部和南部(不含骊山镇以西地区)以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区。

阴槃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的东北部(零口、纸李、何寨等)。

万年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阎良区及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

高陆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高陵县地。

郑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华县地。

冯翊郡西晋故郡,建兴三年即刘汉建元元年(315)归汉(前赵),治所设在大荔,领8县。

大荔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大荔县地。

郃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合阳、澄城2县地。

夏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韩城市地及黄龙县东南部。

重泉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蒲城县地(不含西南部)。

下邽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的南部。

莲勺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的北部及蒲城县西南部。

粟邑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地。

频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平县东北部及铜川市郊区东部。

扶风郡西晋扶风国,建兴四年即刘汉建元二年(316)十一月归汉(前赵),改设扶风郡,治所由郿县迁到池阳,领6县1护军。

池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泾阳、三原2县地。

好畤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乾县地及永寿、礼泉2县南部。

美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扶风、岐山2县北部及麟游县东南部。

郿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眉县渭河以北地区,岐山县渭河以北地区的南部及扶风县西南部。

雍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凤翔县地及宝鸡县千河以东、渭河以北地区。

陈仓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市金台区全部、渭滨区渭河以北地区,宝鸡县千河以西地区。

抚夷护军曹魏抚夷护军,西晋废,前赵复设。辖区约为今淳化县地及礼泉县北部。

始平郡西晋始平国,建元二年(316)十一月归汉(前赵),改设始平郡,治所设在槐里,领5县。

槐里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兴平县西部。

始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咸阳市秦都区北部及兴平县东部。

鄠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户县地。

武功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杨陵区,武功、周至2县地,扶风县东南部及眉县渭河以南地区。

剻城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市渭滨区,岐山、宝鸡2县渭河以南地区,太白县北部、东部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部。

新平郡西晋故郡,建元二年(316)十一月归汉(前赵),治所设在漆,领2县。

漆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彬县地及永寿县北部。

邠邑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地。

北地郡西晋故郡,建元二年(316)十一月归汉(前赵),治所设在泥阳,领3县。

泥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平县西北部、耀县东部、铜川市城区和郊区西部以及宜君县地。

灵州县前赵设立,辖区约为今耀县西部(赵氏河、浊峪河和清峪河流域)。

富平县前赵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平县南部。

安定郡西晋故郡,建元二年(316)十一月归汉(前赵),治所设在安定(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领安定、临泾、鹑觚、阴密4县,均在今甘肃省境内,惟鹑觚县辖地涉及今陕西省。

鹑觚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甘肃省灵台、泾川2县东部及陕西省长武县地、麟游县西北部。

陇东郡光初二年(319)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立,治所设在西川(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境),领西川、朝那、乌氏、都卢、汧5县。汧县在今陕西省,其余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省境内。

汧县西晋故县,属扶风国,前赵改属陇东郡,辖区约为今陇、千阳2县地及甘肃省华亭县地。

上郡永凤元年(308)鲜卑族首领陆逐延及氐族首领单微降汉(前赵),故上郡地归刘汉,嘉平三年(313)复设上郡,并设立杏城镇(故址在今黄陵县西南古城村)。

弘农郡西晋故郡,建元二年(316)归汉(前赵),不知属何州辖领。郡治设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古函谷关城),领弘农、渑池、湖、陕、宜阳、华阴6县,华阴县在今陕西省,其余5县在今河南省境内。

华阴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华阴、潼关2县地。

上洛郡西晋故郡,光初二年(319)归前赵,不知属何州辖领。郡治设在上洛,领4县(其中卢氏县在今河南省境内)。

上洛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商州市和洛南县地。

商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丹凤、商南2县地。

丰阳县西晋故县,辖区约为今山阳县地及柞水县东部。

都城变迁

都城 今天所在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左国城 山西方山县 刘渊 公元304
平阳 山西临汾西北 刘渊 公元308
长安 陕西西安 刘曜 公元318

6、政治

官制

汉赵政权是由内迁的匈奴族南单于后裔刘氏所建,南单于后裔及部众自东汉迁入内地,一直到晋末,大约有二百多年,他们先后在汉、魏、晋历代王朝的统治之下,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已逐渐汉化。因此,当他们在西晋末年于内地建立政权之际,必然采取原来汉族所建立政权的模式,基本承袭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而又杂以旧俗。汉赵国家设立了中枢之官、地方之官和军事之官。

中枢之官

主要是根据汉朝的官制设置,主要分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司徒、大司徒、太傅、特进、尚书、中书侍郎、太史令、太常、宗正等职位。汉赵还承袭魏晋以来的“五等爵制”,封王极滥,诸王只有食邑,没有实权,只有兼职后方有职有权。

军事之官

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卫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安国将军、镇军将军、平羌校尉、长水校尉等。汉赵还设置了“持节都督”的制度。除了上述汉赵军事之官外,《晋书·刘聪载记》云,三一四年聪大定百官,置七公,又“置辅汉、都护、中军、上军、辅军,镇、卫京、前、后、左、右、上、下军,辅国、冠军、龙骧、武牙大将军,营各配兵二千,皆以诸子为之”。

地方之官

汉赵国的地方之官及其疆域,变动较大。大致而言,在汉刘渊嘉平四年(314年)以前和刘曜建前赵之后,汉赵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是同于魏晋以来的州郡制。嘉平四年刘聪对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是同于魏晋以来的州郡制。嘉平四年刘聪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一直到汉政权灭亡、前赵继立为止。嘉平四年前(304-314年)汉政权的地方之官有司隶校尉、雍州牧、幽州牧、并州刺史、冀州刺史、青州牧、徐州牧、荆州刺史、梁州刺史;嘉平四年至麟嘉三年(314-318年)的地方之官有司隶校尉、左右司隶、殷州刺史、卫州刺史、东梁州刺史、西河阳州、北兖州刺史;改汉为赵后的地方官有并州牧、秦州牧、凉州牧、益州刺史、朔州牧、幽州刺史、殷州刺史等职官。以上是汉赵州级别的地方官,州下为郡县

单于台

汉赵还设置了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机构:单于台。

据《晋书·刘元海载记》的记载,刘渊称帝后六年,即河瑞二年(310年),曾以子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此为汉赵国设置单于台之始。单于台一般设置在国都附近,最高长官为“大单于”,此名系沿袭匈奴旧制而来,一般由继承王位的储主担任。单于台统治的人民,是“六夷”,即除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而且主要是以游牧或畜牧业为生的、以部落为组织形式等少数民族或统称为“胡”。

此外,汉赵也对归附的“六夷”部落首领,也赠以官爵。这些官爵名称主要是原部落首领的称号或原匈奴官号,或杂以汉魏以来的官号。如亲汉王、都督部大、率义侯、平西将军、平襄公、散骑常侍、忠义大将军、左贤王等。

官制特点:胡汉分治

汉赵国因统治地区既有人数众多以农业为主的汉族,也有从汉代以来陆续内迁、仍以游牧或畜牧为生的六夷部落;加之汉赵的统治者是内迁汉化的匈奴,他们既有维持匈奴旧习俗及制度的一面,又接受先进的汉文化。所以他们采用两个系统的官制来分别统治胡汉人民。刘曜继承刘汉政权胡、汉分治的政策。一方面以子刘胤为大司马、大单于,置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自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族豪酋充当。另方面又大体沿用魏晋九品官人法(见九品中正制),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相勾结,以维护其统治。此外,还仿效刘渊、刘聪徙民都城地区的办法,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长安一带,以便直接控制。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余人,据地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前凉张茂,亦遣使贡献。

选官制度

汉赵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考试和辟除四种方式。《资治通鉴》卷八九载:315年,刘聪遣人“策命(石)勒为陕东伯,得专征伐,拜刺史、将军、守宰、封列侯,岁尽集上”。刘聪授予石勒拜封爵之权,实际无异于允许石勒自选属官。

7、经济

汉赵国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及本省也承袭了汉魏以来内地的封建制度;其国内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其次是畜牧业;其社会生产方式,也沿袭了内地的生产方式。

自东汉末年以来,随着封建割据的形成和发展、世家大族的兴起,出现了许多以族为组织的坞堡,由此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成为所谓的佃客、部曲。到晋末,坞堡的组织已不限于同族,坞堡的生产方式也大致采取了屯垦的形式,成为军事、经济相结合的政治实体。(万绳楠:《南北朝史论稿》)汉赵政权不断征战,打败了很多坞堡,对攻陷的坞堡夺其粮食,仍在原处进行农业生产,或屯垦,或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小块土地,定期向国家缴纳租赋。

将无主荒地分配给从事农业的流民,定期收赋役。特别是刘曜即位以后,还采用了一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如上述减免百姓租税之半,以及“禁无官者不听乘马,禄八百石已上妇女乃得衣锦绣,自季秋农毕,乃听饮酒,非宗庙*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等。汉赵国还设置了“大司农”、“都水使者”等农官;前者主要“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后汉书·百官志》),后者“主陂池溉,保守河渠”(《晋书·职官志》)。三五年离石大饥,刘渊徙至黎亭就谷,使大司农卜豫运粮接济。

8、文化

汉赵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匈奴统治阶级以汉族传统的文化作为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学习不遗余力,以致渗透到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文学、史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

史学

自魏晋以来中国史学日趋发达,官修、私人撰修的史书,无论质量和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汉赵立国后,统治者匈奴刘氏一族承继了魏晋的传统,设置专门的史官“左国史”,进行官修史书。唐刘知几《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云:“十六国史,前赵刘聪时,领左国史公师或撰《高祖本纪》及《功臣传》二十人,甚得良史之体。凌修谮其讪谤先帝,聪怒而诛之。刘曜时,平舆子和苞撰《汉赵记》十篇(《御览》卷四二一引《前赵录》),事止当年,不终曜灭。”按,《周官·礼记》有左、右史之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三国吴有左、右二国史之职,汉赵史官“左国史”之名即由此而得。同书卷十一“史官建置”云:“伪汉嘉平初,公师或以太中大夫领左国史,撰其国君臣记传。”公师或、和苞所撰汉赵国史书今已佚,仅在现存唐、宋的一些类书,如《太平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

史官被杀的事件。刘聪因信谗言,恨公师或所修国史对其父刘渊不敬,而杀之。

仪礼制度、音乐艺术

汉赵国也承袭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晋书》卷二三《乐志》云:“永嘉之乱,海内分崩,伶官乐器,皆没于刘、石。”“刘”,即指汉赵。故汉赵设“太常”内统太乐、鼓吹等令,又置乐府,行原汉族*的礼乐制度。《晋书·刘曜载记》曾云曜平陈安后,闻陇上人歌陈安的“壮士之歌”而嘉伤,“命乐府歌之”。又赠其大司马刘雅“前后鼓吹各二部”等。

太学

汉赵政权在国内推广汉文化,设置专门机构,教授生徒,并从学生中选拔官吏。晋书·刘曜载记》云:“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筒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以中书监刘均领国子祭酒。置崇文祭酒,秩次国子。散骑侍郎董景道以明经擢为崇文祭酒。”又,汉赵国有“博士张师”、“博士祭酒台产”等。国子祭酒、崇文祭酒、博士、博士祭酒,皆为晋时太常所属国子学官员,专门教授生徒,学习汉文典籍。

婚姻习俗

汉赵政权的婚姻,主要是王族的婚姻主要是实行一夫多妻制,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沿袭妻母报嫂的习俗。《晋书·刘聪载记》记:聪“以其皇后勒氏为上皇后,立贵妃刘氏为左皇后,右贵嫔刘氏为右皇后。”后聪又立上皇后樊氏,使当时“四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七人”。

9、军事

在刘曜全盛时期,有兵力二十八万五千人,在他出兵时,史称“临河列阵,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自古军旅之盛未有斯比”(《晋书》.刘曜载记》)。

10、前赵帝王世系表

任数 庙号 尊号 姓名 亲属 在位起讫 即位去位年龄 在位年 年号 备注

1

高祖 光文

皇帝

刘渊(元海) 祖父栾提于扶罗父刘豹

母呼延氏

304.11

310.7

7 元熙(304)永风(308)

河瑞(309)

2

梁王 刘和

父刘渊

母呼延氏

310.7

310.7

7天 被杀

3

烈宗 昭武皇帝 刘聪 父刘渊

母张氏

310.7

318.7

9 光(310)嘉平(311)建元(315)

麟嘉(316)

4 隐皇帝 刘粲 父刘聪 318.7

318.8

2月 汉昌(318) 被杀
景皇帝 刘亮
献皇帝 刘广 父刘亮
懿皇帝 父刘广
宣成皇帝 父刘防
5 刘曜 族伯刘渊父刘禄

母胡氏

318.10328.12 15

26

11 光初(318)

被杀

329国亡

11、五胡十六国

五胡 匈奴 鲜卑
十六国 前凉(320—376年) 南凉(397-414年) 北凉(401-439年) 西凉(400-421年) 后凉(386—403年)
前燕(337—370年) 南燕(398—410年) 后燕(384—409年) 北燕(409—436年) 前秦(351—394年)
后秦(384—417年) 西秦(385-431年) 前赵(304/318-329年) 前赵(304/318-329年) 后赵(319—351年)
成汉(304-347年) 胡夏(407—431年)

上一篇:高氏高句丽

下一篇:西姆·苏莱曼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