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家档案局

科普小知识2021-08-22 06:33:11
...

*国家档案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之一,掌管全国档案事业。国家档案局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中文名称:*国家档案局

成立时间:1954年11月

地址:北京丰盛胡同

1、机构简介

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办事机构。与*档案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

1954年11月成立,局址在北京丰盛胡同。

1959年根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改由**办公厅主任直接领导。

1966年撤销。

1979年2月恢复工作。

1985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全国档案工作领导*的指示,重归国务院领导。历任局长为曾三、张中、韩毓虎、冯子直。

馆藏照片—坚持敌后抗战的白洋淀雁翎队国家档案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档案事业由分散管理发展到集中统一领导的新时期。

2、机构职能

国家档案局研究制定、颁布了机关档案工作、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制定了开放历史档案和利用档案的规章以及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标准等项制度;监督、指导全国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档案室,从*到省、地(市)、县各级以至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各类档案馆,为维护国家历史真实面貌和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还监督、指导各地兴办了档案专业的高等、中等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在职*教育,组织全国档案部门开展了档案理论、技术研究和宣传、出版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档案事业体系。

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宏观管理。依据*的政策、法规,拟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检查、监督、协调*、国家机关、军队、群众团体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业务工作。

集中统一管理**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保守*机密,维护档案的完整,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

负责接收、征集、整理、保管**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推进档案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做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为社会提供利用。收集散失在国外的中国档案材料以及与中国有关的档案文件和史料。

制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档案专业教育和档案专业*培训工作。负责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工作。

统一组织领导全国性档案工作外事活动和国际交流。

完成党*、国务院交办的有关事宜。

3、机构设置

国家档案局内部设立办公室和3个业务司,下属17个处,编制135人。3个业务司分别负责综合性业务、法规、标准化、专业教育、科研和宣传的行政管理工作;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科技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档案馆

*档案馆,是**和国务院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1959年成立于北京,集中保管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成立后**机关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该馆馆藏档案80余万件,资料80余万册,其中珍藏了大量领袖人物的手稿,馆藏档案丰富珍贵,是*档案的精华,是我国新*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该馆是我国规模最大、馆藏丰富、设备先进的著名档案馆之一,它为*各项工作服务,为党史、军史和革命史研究服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的明清历史档案约1000余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3000多件,其余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馆藏档案中,汉文档案约占80%,满文档案约占20%,蒙文档案5万多件(册),还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国文字的档案。

明代档案

由于明朝在灭亡时焚烧宫殿衙署,使大量明朝档案化为灰烬。以后清*多次下令销毁明朝档案,各地架阁库和南明朝廷所存档案,都为之毁灭。清代历次大兴文字狱,也销毁了大量明代书籍和档案。综上原因,使留存在世的明代档案可谓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3000余件(册)明代档案,是清康熙以后修《明史》时为补文献之不足而下诏征集上来的,时间自明洪武四年至崇祯十七年,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11朝档案。现存最早的明代档案是洪武四年的户口单和卖田契。文种主要有:敕谕、诰命、题本、奏本、题行稿、揭帖、呈文、禀文、启本、手本、咨文、札付、舆图、契约、税票、户口单等。

馆藏珍贵明代档案主要有:我馆现存最早的明代档案--《户口单》、《卖田契》(1371年),我馆现存最早的皇帝敕谕--《永乐敕谕》,我国目前保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等。

清代档案

经过清末外国列强入侵劫掠焚毁,以及北洋军阀和*时期的政权更迭、战乱破坏等,清代档案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据不完全统计,保存在国内外公立机构和私人手中的的清代档案,总数不到两千万件(册)。

1、档案内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千余万件清代档案,是清入关前天命前九年(1607)至宣统三年(1911)300多年时间里形成的文书档案。其中最晚的档案是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1年2月12日)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另外,还包括溥仪退位后于1921-1931年间形成的档案,如宣统十三年(1921)宣统小朝廷所修德宗《圣训》等。档案内容涵盖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外交、科技、天文、地理、气象、重大事件、重要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和纂修清代历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2、档案全宗。我馆保存的清代档案按档案形成的机构,划分为73个全宗。其中,内阁、内务府全宗档案数量各在100万件(册)以上,军机处、宫中、宗人府、刑部-法部档案也各在50万件(册)以上。以上六大全宗占全部馆藏清代档案的80%以上。其他全宗从十几万件(册)到几十件(册)不等。最小档案全宗是尚虞备用处档案,只有1件。

3、档案文种。清代是封建集权专制制度的国家,皇权至上,国家庶政事无巨细,均由皇帝直接处理。所以,围绕皇帝的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就构成了国家档案的核心,文种多达100多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皇帝的命令类文书(下行文):制、诏、诰、敕、谕、旨、朱谕、廷寄、金榜等;二是臣工的奏报(上行文):题、奏、表、笺、呈、启本、手本、册文、塘报、揭帖、黄册、乡会试录、电报、记事等;三是各衙门及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文书(平行文):咨、禀、移会、移付、知照、照会、国书、条约、合同、函、札、片、行、领、结、单等;四是史官记载及官修史籍:起居注、实录、圣训、会典、本纪、方略、纪略、史书等;五是皇室和皇族事务的档案:玉牒、星源集庆、黄册、皇册、清册、档簿等。

馆藏珍贵清代档案主要有:《实录》、《圣训》、《会典》、《上谕档》、《起居注》、道光皇帝秘密立储匣、《金沙江全图》、《宝谱》、《金榜》、《洪秀全诏书》、《满文老档》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濒临消失的文献遗产。我馆馆藏《满文秘本档》、《清代金榜》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并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档案馆,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在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帙浩繁,截止2008年底,共收藏有948余个全宗,计180多万卷,排架长度达50000余米,收藏的民国时期图书资料有5余万册。馆藏档案主要有以下五部分:

南京临时*、广州和武汉国民*档案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在南京建立,史称南京临时*,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存在的时间不长,形成的文书档案数量馆藏仅100多卷,但内容极为珍贵,其中有孙中山亲笔批示和签发的文件。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1923年,在广州成立了大本营。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廖仲恺等于7月在广州成立国民*,随后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广州国民*迁往武汉,史称武汉国民*。从护法军*直至武汉国民*,这一时期的南*权所形成的档案数量颇大,其中有不少孙中山亲笔批示和签发的文件以及书信和手稿,有*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反映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文件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民国北京*档案

1912年3月,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取了政权,在北京建立了民国**。自1912年3月至1928年6月,北洋军阀统治长达16年,史称民国北京*。馆藏其档共有55个全宗,13万卷。这些档案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南京国民*档案

从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至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统治中国长达22年,其间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档案,其**档案,除部分在全国*夕移往*外,大部分留存在大陆,我馆所藏南京国民*档案共有600余个全宗,140万余卷。全面地反映了*统治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诸方面状况,是我馆馆藏档案的主体。

日伪(汪伪)政权档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东北,嗣后其在中国占领区先后扶植与建立了若干伪政权。这些日伪政权在统治期间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档案,我馆所藏日伪政权档案以汪精卫伪*档案为主,共有91个全宗,10余万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这部分档案曾被国民*接收,留存至今,这些档案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日伪在沦陷区残酷统治和对华掠夺的历史面貌。

名人档案

馆藏档案中民国政要的个人档案,如蒋介石、冯玉祥、蔡元培、张静江、丁文江、顾维钧等人档案共47个全宗,6000余卷。

馆藏档案形式主要为公文书,此外还有照片、图片、唱片、勋章、印章、股票、钞票、邮票、任命状、商标、字画、家谱、碑贴等。许多档案藏品鲜为人知,属于旷世珍品,它们不论在史学研究、工作参考还是在文物考证、艺术鉴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98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档案,至今已接待了近35万人次来自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许多国家的中外查阅者。我馆还编辑出版了包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和《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及老城市、老照片等系列丛书在内的共70余种数亿字的档案史料,并创办了《民国档案》杂志定期公布馆藏档案史料,服务于*工作、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编史修志、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民国档案在*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档案报社

中国档案报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档案行业报,是全国档案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档案界联系社会各界的重要纽带之一。报纸本着“立足档案,面向社会,为档案事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办报宗旨,坚持专业性与社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严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宣传、贯彻*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标准,交流各地档案工作的经验与方法,宣传、报道档案界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介绍国内外档案界的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

中国档案报1995年1月9日正式创刊,周一刊,对开四版;1996年至2000年底为周二刊,对开四版;2001年1月改为周三刊,周一、周二为正刊,每期四版,周五为副刊,八版。报纸栏目丰富,图文并茂,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融指导性、服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中国档案报自创刊以来,充分发挥报纸的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抓质量、抓管理、抓广告、抓发行”,从而使中国档案报逐步成为覆盖档案界、打入社会诸多行业的报纸,越来越受到档案界、史学界和文化艺术界的重视。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

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国家档案局直属的科学技研究机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国档案部门,紧密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开展档案保护技术、修复技术、缩微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及档案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下设办公室、科技处、行政处、技术开发部四个办事机构和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工作标准化、档案科学技术情报四个研究室,并成立了北京兰都技贸公司、北京世纪科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韦驮文物保护技术有限公司、兰翔汽车修理站等4个实体。

截止到2002年底,共有职工36人,其中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馆员7人,助理工程师、助理馆员、助理会计师10人,其他9人。现有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纸张实验室、物理实验室4个专业实验室。

科研成果有1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11项,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著作和论文奖7项,获中国改革成果通报优秀论文奖1项,有一批成果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应用,为档案保护和档案管理现代化发挥了作用。

中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学会会

《文件与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园地》网站是由中国档案学会兴办,用于开展档案在职教育培训、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和推进学术研究的数字化教育基地和知识信息仓库,是联合档案界进行高层次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多功能、开放式、公益性网站。2005年4月建站,当年招生、开课,到2007年发展为8门网络课程,并将继续拓展,建成中国档案界的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和学术信息交汇中心。

网站的主要任务是汇集档案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四通八达的广域互联网数字化通道,为分布在全国各工作单位的文件与档案工作者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网站推行高等教育课程进修教学模式,采取随时报名、网络课堂全天候开放和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等措施,为在职人员提供参加高等专业教育的机会,为开展档案全员培训创造条件。同时,网站设置多种栏目开展信息交流和学术研讨,实施多元化的信息与知识服务。

《文件与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园地》网站以教育培训、学科建设、成果推广、咨询服务“四结合”为办站宗旨。工作原则是务实、创新、合作、公益。在中国档案学会领导下和档案教育界的支持下,档案学会教育网站2007年开始从教学试点实践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扩充了工作队伍,制定了管理制度,档案网络远程教育这一新生事物正如网站标志之竹林,在茁壮成长。

档案*教育中心

国家档案局档案*教育中心于1988年经劳动部和国家档案局批准成立,是国家档案局*档案馆直属的唯一全国性档案专业培训机构。设有办公室、培训一处、培训二处、*处和教研室。现有职工2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3人,另有全国专家教育的档案师资库。

教育中心的宗旨是:根据国家档案局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开展档案教育和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国家档案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主体任务是:开展全国档案局、馆长培训,开展*国家机关档案处长和全国档案师资力量培训以及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培训形式有岗位培训和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在现有的培训基础上,将逐步开展和完善基地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中心成立以来,培训档案*数万人。近几年举办的培训班主要有:全国档案局馆长培训班、*国家机关档案处长培训班、档案师资研修班、岗位培训班、高研示范班、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档案安全防范技术培训班、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培训班、文书档案人员培训班、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培训班、人事档案管理培训班、财会档案管理培训班。除了举办培训班外,还围绕国家档案事业发展重点,开展理论研究,先后主办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研讨会、现代科技与档案管理研讨会等。这些培训班和研讨会,贴近档案工作实际,注重教学质量,既有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操作性。

4、主要领导

杨冬权


杨冬权

职务:国家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

杨冬权,1955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淮安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历任国家档案局机关档案工作指导司地方处副处长、*处处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副司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主任,2000年5月任*档案馆副馆长,2000年6月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2006年7月任*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

许士平


许士平

职务: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副馆长

许士平,1956年4月出生,汉族,山东聊城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学系,1975年4月加入中国*。历任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主任(其间挂职任四川省自贡市副市长);2004年6月,历任中直管理局副局长、巡视员、常务副局长、机关党委专职书记、局长;2014年5月任*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

李明华

职务: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副馆长


李明华

李明华:1959年11月出生,汉族,北京市人。1979年12月在*档案馆参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历任*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资料保管部*部委*局档案保管处处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助理巡视员兼自治区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资料保管部主任,2005年3月任*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

杨继波


杨继波

职务: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副馆长

杨继波:1956年8月出生,汉族,吉林长岭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历任国家档案局科教司综合处处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副司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司长、*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主任,2006年7月任*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

胡旺林


胡旺林

职务: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副馆长

胡旺林,1958年10月出生,汉族,湖北浠水人。大学学历,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历任中办秘书局副处长、中办值班室副主任、《中办通讯》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巡视员、中办秘书局局长助理、副局长;2010年3月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2014年5月任*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

上一篇:听证会

下一篇:两岸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