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许德珩

科普小知识2021-08-02 05:31:05
...

许德珩(1890~1990),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成立后,曾任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人物简介


许德珩

许德珩(1890—1990),字楚生,又作楚僧。江西九江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及讨袁运动。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著名青年学生领袖之一,受北京学生联合会委托起草了《五四宣言》。五四运动之后,任《全国学联*》总编辑。曾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初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底归国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秘书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后任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教授,并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被*当局逮捕入狱。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营救出狱后,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北平分会执行委员。

1935年参与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期间,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4年在重庆与梁希、潘菽等发起组织*科学座谈会。

1945年9月3日,主持将*科学座谈会改为九三座谈会。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被选为理事,主持社务活动,成为该社最主要的创始人。解放战争时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8年许德珩与*总理在十三陵水库劳动

1949年1月,代表九三学社响应中国*的“五一”号召,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立后,任*人民*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部长。

1964年12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主席,第八届*名誉主席。

1979年加入中国*。著译有《社会学讲座》、《哲学的贫困》等。

2、生平经历

幼年时期

许德珩幼年聪颖,6岁随长兄德琛在家馆启蒙。后入私塾,深得塾师刘畅春赞许。第一年读完《三字经》《幼学琼林》。第二年老师给他开讲《诗经》《左传》《四书》。以后又自学了《纲鉴易知录》等。几年私塾,给他打下了深厚的典经研读基础。父亲从绍兴回来,指导他读《新民丛刊》,邹容的《革命军》,严复译的《天演论》和梁启超的文章,这些新书给他灌输了*革命思想,对他启发很大。许德珩于光绪三十二年向在九江小学读书的同学学会了英文字母。从十六岁起,到九江县城向一位同文书院的毕业生学英文和数学。因无力在城里食宿,只好每天徒步往返四十里,进城求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苦学两年,奠定了后来进入中学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体质和意志。

宣统年间

宣统元年(1909年),德珩考入九江中学堂(前身为濂溪书院)。这期间,颇受杨秉笙(地理教师)、王恒(图画教师)两位曾留学日本的老师器重。经他们介绍,德珩参加了同盟会,剪去了长辫子,立志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


许德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九江光复。许德珩以许础的名字,投笔从戎,参加宪兵队。李烈钧任九江都督其间,他由当时宪兵司令、革命党人廖伯琅推荐,在秘书处当秘书。次年,九江中学开学,他又到学校读书。1913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人发动了“二次革命”,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任讨袁总司令,并发布讨袁檄文。德珩再次投笔从戎,第二次到李烈钧部,参加湖口讨袁之役。

1915年初,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后,结识了李大钊、*等人,以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并和邓中夏等人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以扩大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影响。他是当时全国学生统一组织“学生救国会”创办的《国民杂志》负责人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许德珩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他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委托,起草了《北京学生界宣言》。

赴法勤工俭学

1920年,许德珩为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赴法勤工俭学。德珩自1915年丧偶,便立志求学与学生运动,改字“楚僧”,以示无意续婚。一次,在与君展通信中,她把德珩署名“楚僧”的“僧”字圈掉,写上“生”。改为“楚生”。表露了姑娘的爱慕之情,从此,他们友情进入爱情,在感情上深入一步。1924年夏,君展在法国里昂大学毕业,得到了硕士学位,入巴黎大学理科,并从居里夫人学习镭学,他们才经常会面经过五年多时间的互相了解,在蔡元培的极力撮合之下,于1925年在巴黎中国饭店举行婚礼。蔡元培赠十六字红缎题词:”爱结同心,互助互励。学术事业,勤奋无已。

1927年春,许德珩夫妇受国内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的鼓舞,酝酿回国,后因劳君展正从居里夫人研究镭学,于是决定德珩一人先行回国。回国后,他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教官,讲授唯物史观和*史。继而应恽代英之邀到武汉,担任武汉*政治学校政治教官,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又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大革命失败后

大革命失败后,许德珩于1927年9月初偕夫人君展离开武汉,到达上海,从事*理论的翻译工作。1931年,许德珩应北京大学之聘,赴北平任教,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许德珩积极投入了中国*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的建议,许德珩回原籍江西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动员抗战,保卫家乡。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举行成立大会,许德珩被选为九三学社理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


1981年2月*同志与许德珩亲切交谈。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德珩满怀豪情地参加*人民*工作。他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许德珩同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宋庆龄等,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79年,许德珩在89岁时加入了中国*。

1990年2月8日,许德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100岁。

爱好诗词

许德珩喜爱诗词,精于书法,眷恋故土,热爱家乡,有求墨者,欣然允诺。

在各个*党派的*中,许德珩先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从在北京大学读书一直到1979年,他虽然身为无党派人士或*党派*,都始终是一个新*主义者。在各种形式的斗争中,许德珩先生都坚定地站在了中国*的一边,而并非像其他*人士一样,希望在国共两党之间不偏不倚,走出一条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路线。

3、人物关系

女儿许鹿希


1963年10月20日,许德珩与婿邓稼先及孙辈在香山公园

许鹿希,女,中*员,1928年8月生于上海,1953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留校在解剖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且是北京医科大学较早确认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之一,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已有四十六个春秋。现为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女婿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个人成就

许德珩一生中与中国*有着许多默契的合作。在九三学社成立之前,他以个人的名义积极和*保持接触:

1920年,许德珩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旅欧支部的*、徐特立等建立了联系;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后,许德珩亲自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秋,许德珩和夫人得知延安物资供应困难,即在北平买了布鞋、怀表和火腿等,托*地下党员徐冰、张晓梅设法转送给*;

1936年西安事变后,许德珩拥护**的正确决策,进一步团结在*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围。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1945年重庆谈判前*请许德珩及其夫人劳君展赴宴之事了。在许德珩的回忆录中,他这样记述到*曾经鼓励他们成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并说:“在*的关怀鼓励下,我们决心把*科学座谈会改组成一个永久性的组织。”与*的这次谈话可以说是九三学社得以成立的最直接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九三学社成立以后,许德珩等学社*仍然坚持同中国*保持一致,并逐渐开始以政治组织的名义公开支持中国*的主张:在其成立大会上,九三学社提出了自己的基本主张,基本精神与*在战后提出的“和平、*、团结、建国”的精神是一致的;解放战争期间,九三学社对*片面召开“国大”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抵制。


许德珩和邓颖超

1947年2月21日,蒋介石强迫*驻北平军调部人员撤回延安时,刑西萍到许德珩寓介绍了九三学社今后的工作要如何开展等;5月20日,国民*召开国民参政会,许德珩依照事先与*地下党员协商的结果,利用合法形式,和20名参政员联名提出《停止内战恢复和平案》,在参政会上造成强大的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声势。

1948年4月30日*提出“五一”口号,在北平的九三学社总社闻讯后秘密举行会议,响应“五一”口号;北平临近和平解放的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北平同人公开发表《拥护*“五一”号召暨*八项主张的宣言》。

1949年1月12日,九三学社的许德珩等,联合城内各大学教员,奉劝傅作义将军顺从民意,谋取和平解放之法,将军队撤出城外。

一生追求*与科学,一生拥护中国*,这种执着的信念终于在1979年达到了顶峰——89岁高龄的许德珩先生加入了中国*。

他在自己回忆录的最后写到:我能在垂暮之年,由一个爱国的*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我感到无限光荣。我要永远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上一篇:章伯钧

下一篇:程思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