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曾繁旭

科普小知识2022-05-31 07:24:43
...

曾繁旭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同时担任环境部“国际合作委员会”核心专家。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10-2011)、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南方人物周刊》资深编辑,以及《南方能源观察》专栏作者。2011年,当时还在中大教书的曾繁旭因为一组课堂上的照片火遍了微博,以“无比硬朗的侧脸”获“赞”无数,甚至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大吴彦祖”。

1、人物简介

曾繁旭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0-2011)、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兼任《南方人物周刊》资深编辑多年。出版个人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


曾繁旭

多篇论文发表于ChineseJournalofCommunication、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放时代》、《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境内外重要学刊。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3年、2014年)与中华传播学会优秀论文奖(学生组,2007年)。

学位/职称:博士/副教授

当前研究兴趣:政治传播、科学传播、风险沟通、社会化媒体与公众舆论

2、男神教授


“中大吴彦祖”

2011年,当时还在中山大学教书的曾繁旭因为一组课堂上的照片火遍了微博。照片中年轻的曾教授“无比硬朗的侧脸”收获了无数个“赞”,他甚至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大吴彦祖”。如今曾教授已经北上成为了“清华吴彦祖”,但如果你透过SNS网络上的各种“花痴”言论(诸如“我舍友都直接把他的海报贴宿舍”以及“曾老师打着打着,走到篮球场边,‘嗖’一下就把上衣脱了……那个动作真是——我怀疑是训练过的——一个字:man!”),稍稍了解他在学术界、传媒界,甚至在个人生活中的状态,就一定会承认,帅教授的魅力远远不止于外表。

小镇青春与新闻理想

在广东揭阳的一个小镇里出生长大,少年曾繁旭与如今低调、严谨、潜心学术的精英青年学者形象大相径庭——是多年成绩差纪律也差的“双差生”,还有一段“短暂又青涩”的早恋。本来他几乎就要沿着叛逆少年的路线走下去了,但在迈入高三前夕,他顿悟到自己并不甘心荒废学业、就此在父亲的小企业里做一个生意人。用一星期啃完一册英语书的进度,一年后居然顺利地考上了汕头大学。至于新闻专业,只是当时“一个偶然的决定”。

在汕大,曾繁旭最喜欢的就是泡图书馆,沉浸在前人相互冲撞的观点中。研究生考上北广(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来到北京后,他“就像把自己扔到一种从小向往的文化生活当中,充分浸泡”,万圣书园、人艺小剧场是他最主要的消费场所,而有个阶段,他甚至成了北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职业旁听生”。

那也曾是新闻理想主义的黄金年代。1999年元旦,在当时他们同窗之间最爱看的报纸上出现了这么一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自此,他决定走上这条道路。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创刊,曾繁旭成为了这本新刊的记者,跟随着这本杂志一起成长,逐渐成为一名元老级的资深编辑。这段多年的人物报道经历——从采访在伊拉克被解救的中国人质到报道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后来成了曾老师在课堂上随时与同学们分享的栩栩如生的案例。


曾繁旭:理想型教授

校园生活与神仙眷侣

尽管在攻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在哈佛燕京学社当访问学者期间,网络舆论一直是曾繁旭的研究方向之一,但他却并不是一个SNS达人,就连微博的更新频率都是按季度来计。而他作为教授的一天听来也不太有亮点:天气好的话,到办公室看书写作、找同事和学生聊天;天气不好,就躲在家里远程工作——但曾教授却表示,“这一点,让我对工作很满意!”

换作别人,这样云淡风轻的日子和网络红人这个标签永远都不会有交集,但自从学生在课堂上偷拍他的照片和“中大吴彦祖”这个称号在网络上被广泛流传开来,曾老师一下子成了全国人民最熟悉的教授之一。当他的课表和教室被po上了微博,想一睹他真容的旁听生一下子就坐满了课堂,更有人无比辛酸地叹息道:“可惜当年没好好努力考上中大!”

或许曾Sir——学生们对他的尊称——确实对自己的魅力浑然不觉,只把这一切当作学生们善意的玩笑,“中大的学生是很放松很可爱的,你上课穿了件新衣服,学生就拿着手机拍照然后传上微博。他们会拿你开玩笑,这其中有很多逗笑和亲密的东西”。

那两年前从南方来到清华园,感觉如何?相比中山大学同学们的活泼,在他眼中清华的学生“尊重老师,比较认真,自我要求特别高,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精英意识”。对于工作狂曾老师来说,这种感觉显然是“对”的:“你知道清华园100年后还在,你知道同事和学生都是极优秀的。这让你感觉到安心,也让你有点自我要求。”

与韩剧不同的是,现实生活里的帅教授选择的人生伴侣并不是花枝招展的女明星,而是与他的目光投向同一个方向的soulmate。当被问起“喜欢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曾教授在回答了“比较饱满、有思考力,最好还能高兴点”之后,又在回答“请问你婚否”时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句“结婚啦,她就属于我上面提到的那种人——趁机讨好她一下”,这其中的自得与甜蜜简直要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3、学术成果

专著

《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唯一作者,上海三联书店,2012)

港台学术期刊论文

曾繁旭、黄广生(2013年).“地方媒介体系:一种都市抗争的政治资源”,《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24期:119-154页.

黄煜,曾繁旭(2011年),“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新闻学研究》(*政治大学主办,TSSCI期刊),总第109期:167-200页.

曾繁旭(2009年),“国家控制下的NGO议题建构:以中国议题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8期:19-53页.

曾繁旭(2009年),“形成中的媒体市民社会:民间声音如何影响政策议程”,《新闻学研究》(*政治大学主办,TSSCI期刊),总第100期:187-220页.

钟智锦、李艳红、曾繁旭(2014).媒介对公民参与的作用:比较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28期:95-119页.

国内核心期刊主要论文

戴佳、曾繁旭、黄硕(2015).“核恐慌阴影下的风险传播:基于信任建设视角的分析”,《新闻记者》(CSSCI),第4期:54-61.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2015).“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现代传播》(CSSCI),第3期:40-46.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2015).“风险行业的公众沟通与信任建设:以中广核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第1期:68-77页

曾繁旭、钟智锦、刘黎明(2014).“中国网络事件的行动剧目:基于10年数据的分析”,《新闻记者》(CSSCI),第8期:71-78页.

曾繁旭、戴佳、吴小琪(2014):“逾越界限的行动:社会化媒体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激进化”,《当代传播》(CSSCI),第4期(总第177期):26-29页

钟智锦、曾繁旭(2014).“十年来网络事件的趋势研究:诱因、表现与结局”,《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4期:53-65页.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2014).“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第4期(第14卷):pp116—126.

戴佳、曾繁旭、王宇琦(2014).“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国际新闻界》(CSSCI),第5期(第36卷):p104-119.

戴佳、曾繁旭、黄硕(2014年).“环境阴影下的谣言传播:PX事件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第1期:82—91页.

曾繁旭、林珊珊(2014年).“调查报道的信源突破: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新闻记者》(CSSCI),第2期:p39-43.

曾繁旭(2013年).“传统媒体作为调停人:框架整合与政策回应”,《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1期:37-50页.

曾繁旭、黄广生、刘黎明(2013年).“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开放时代》(CSSCI),第3期:168-187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原文转载.

曾繁旭、戴佳、席悦(2013年).“社交媒体与非盈利组织的危机传播”,《现代传播》(CSSCI),第4期:25-28页.

曾繁旭、戴佳、郑婕(2013年).“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国际新闻界》(CSSCI),第8期:96-108页.《科技传播》杂志转载.

钟智锦、李艳红、曾繁旭(2013年).“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青年研究》(CSSCI),第2期:61-68页.

曾繁旭、黄广生(2012年).“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开放时代》(CSSCI),第4期:115-131页.

曾繁旭,黄广生、李艳红(2012年).“媒体抗争的阶级化:农民与中产的比较”,《东南学术》(CSSCI),第2期:80-85页.

曾繁旭(2009年).“社会的喉舌:中国城市报纸如何再现公共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3期:93-100页.

曾繁旭(2009年).“公民传播研究的理论路径与现实关照”,《现代传播》(CSSCI),第3期:50-52页.

曾繁旭、周俊林、杨艾莉(2009年).“报网互动栏目”的新闻产制与公共议题的生成”,《国际新闻界》(CSSCI),第10期:46-49页.

曾繁旭、李知平(2010年),“公益机构与品牌传播运作”,《现代广告》(学术版)(核心期刊),总第177期.

曾繁旭,陈小瑾(2009),“商业人物报道的方法选择”,《中国记者》(核心期刊),第9期.

曾繁旭(2009年),“公益机构的危机传播与品牌营销”,《新闻界》(CSSCI拓展版),2009年第2期:71-73页.

曾繁旭(2006年),“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开放时代》(CSSCI),第6期:22-42页.

4、学术奖项


曾繁旭

201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颁发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为“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96-108页).

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颁发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为“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发表于《开放时代》2012年第4期:115-131页).

2007年获中华传播学年(CCS)“杰出传播论文奖”(学生组).获奖论文为“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

上一篇:李金铨

下一篇:张国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