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飞速发展。综合海关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1978年至2008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年均增长18%,累计增长124倍;占世界贸易份额从0.8%增加到8.9%,世界排名从第九位上升至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在三十年间能实现年均9.8%的高增长,*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对外贸易功不可没。
但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困难,并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放大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更好地发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地位持续攀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达38%,创历史最高记录。wWW.11665.COm其中,中国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贸易成为主流
得益于地理和传统上的优势,区域内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位置。根据wto的数据,2008年,区域内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5.8%,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1.2%,在欧洲的贸易总额中更高达73.2%。由于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无法完成,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推动*贸易的努力从多边框架转向双边和区域的*贸易协定。据wto统计,向该组织通报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从1995年的不到100个上升到2009年的超过225个。其结果是,全球超过一半的商品贸易,以及相当比重的服务贸易都是在区域贸易制度下完成的。
(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据wto统计,1980~200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增加至37779亿美元,累计增长9.35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7.26倍的增幅。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从1980年的15.8%上升至2008年的19.0%。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极大发展,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主体,以其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为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全球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分工的更加精细化,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即一个经济体既出口也进口化工和电子产品,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贸易更多地按照产业内部价值链的分工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广义上的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形式。
(五)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贸易保护主义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2009年12月1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未因多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而缓解。自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承诺杜绝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各国*共实施了297项保护主义措施;而过去三个月中已宣布但尚未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达188项,显示2010年国际贸易仍将面对沉重的保护主义压力。
此外,在后危机时代,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不仅在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如碳排放交易、商品的碳标签、拟议中的碳关税等等,都有可能对国际贸易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
我国外贸三十年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看,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增长仍存在不少需要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
(一)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
一是出口市场偏重发达国家(地区)。2001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52.7%。此后,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依赖度逐年下降,2007年对上述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比降至41.2%,但2008年和2009年出现较大反弹,分别回升至46.3%和46.2%。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出口对发达市场的依赖度将更高。
二是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2008年,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合计3310.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的1.12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增加了29.9倍,对美贸易顺差增长了5.08倍。2009年,由于美、欧市场需求骤减,来自两地的贸易顺差合计为2518.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3.9%,是我国当年外贸顺差总额的1.28倍。如果考虑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规模可能还要大得多。
(二)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尤其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外贸出口的一半。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55.4%,而同期一般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为42.1%。2007年以来,我国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2008年首次降至50%以下,为47.5%,但仍高于同期一般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46.4%)。2009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升至48.8%,而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降至44.1%,两者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之一,是符合国情并与国际贸易格局接轨的贸易方式,对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最底端,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缺乏产品话语权。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能源、环境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低水平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所难免。
(三)服务贸易有待更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wto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464亿美元、进口1580亿美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3.45倍和3.05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2%上升至3.9%,排名从第十位上升至第五位。
但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与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差距较大。2008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值分别达到5214亿美元、2830亿美元、2416亿美元、1605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13.8%、7.5%、6.4%和4.2%。二是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3%,不仅远低于同期美、英、德、法四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8.8%、38.2%、14.2%和21.0%),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0%)。
(四)外贸依存度比较高
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该项指标1978年是8.9%,2007年达到66.2%的峰顶,2008年回落至60.2%,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根据wto提供的数据测算,从1980年至2008年,世界贸易平均依存度从35.9%上升至41.0%。二是出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5.9%,2007年升至37.1%,2008年回落至33.1%。其中,工业品出口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0年为32.2%,2007年超过七成,2008年仍高达62.6%,显示我国工业产能的很大部分需要通过产品外销来消化。三是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进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3.7%,2007年已接近三成。目前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资源产品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对进口的需求十分庞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因素很多,与经济面临的风险并无直接联系。但从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由于外部需求剧降,我国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事实上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五)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为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经济体。据wto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19.8%的反倾销立案和21.9%的反倾销措施针对我国产品。仅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就遭受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遭受反倾销调查70起、反补贴调查11起,分别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35%和反补贴立案总数的71%。
另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产品在全球共遭到116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27亿美元,比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23起,337调查8起,涉及中国年出口金额约76亿美元,案件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53%和8倍。美对华轮胎特保案涉案产品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8.5亿美元,是美国总统首次批准对华特保措施;欧盟仅仅以存在损害威胁为由,对我输欧无缝钢管采取反倾销措施,都开了恶劣的先例。2009年,我国出口产品在印度、阿根廷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遭到了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此外,人民币汇率、环保和气候变化、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困扰着我国的对外出口。
(六)*管理和中介服务相对滞后
一方面是*管理和公共服务滞后。由于广义的外贸管理在*层面涉及众多部门,政策的协调和执行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政策多变、透明度差、可预见性不足等“老问题”亟待解决。在公共服务方面,*鼓励和扶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扶持资金的来源仍需进一步保障,各项政策的效果需要定期评估,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信息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是社会中介机构服务滞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商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外贸促进和服务工作较为薄弱。一是定位不清。很多商协会主动或被动地扮演“二*”角色,偏离了为企业服务、充当企业与*沟通桥梁的本业。二是经费拮据。多数商协会的经费需自筹自支,主要精力在于“挣钱养活自己”。三是服务质量满足不了要求。深度市场调研鲜见,贸易促进工作单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商协会的积极活动形成鲜明对照。
三、有关对策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转变*外贸管理方式
一应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外贸涉及全国约1亿人的直接就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发挥好外贸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通过发展外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二应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特别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尤为重要;在政策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防止大起大落,避免“休克疗法”式的短期集中出台,给予企业过渡消化期,对历史遗留问题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对老企业不搞“秋后算账”。
三应使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更多地惠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出口企业。还出口退税政策以其本来的功能,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逐步对出口产品增值税实行不征不退,从根本上解决以调整出口退税税率调节出口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四应进一步加强贸易促进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在外贸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为一体的贸易促进体系,提高现行商协会的服务水平;组织和利用好现有研究力量,做好对涉及我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研究,注意把握国际经济和贸易新动向、新事物,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发挥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二)进一步坚持以质取胜
在出口中坚持以质取胜,归根到底是要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使产品的国家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一步加强对产品生产和出口环节的质量监管,减少直至杜绝劣质低价产品走出国门,避免少数“害群之马”损害“中国制造”的声誉;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应做到公开、透明,不回避、不遮短,树立我国质量监管部门的国际信誉。
其次,应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独创性,包括技术、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内在独创性,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外在独创性。这就需要*一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大的扶持,扶持的对象,不仅是大企业,更应该面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创新的最主要保障手段之一。
再次,应注重品牌的创立和管理。创品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一个品牌的创立,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诚信等多种要素多年积淀的结果,通过大量宣传和推广,可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但要使之为市场所认可,最关键的还是产品的“内功”,即在消费者之间的“口碑”。
第四,应特别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不能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于我国,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不如发达国家,而自降产品质量标准。应逐步扩大援外规模,在强调援外政治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贸易功能,发挥其在推广中国产品方面的独特作用,把我国最好的产品通过援外介绍到发展中国家,提升我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三)努力促进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问题,是美、欧甚者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实行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借口之一。我们一方面要客观看待顺差问题,这是由我国与美、欧贸易结构及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目前拥有极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并不需要追求贸易顺差。解决贸易顺差问题,压出口不是办法,因为这会冲击国内经济,只有通过扩大进口的方法来解决。具体而言,一是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二是要放宽对国外优质消费品的进口限制,促进国内消费品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国内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自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我逆差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四是鼓励“走出去”,通过在*投资设厂转移过剩产能及对发达市场的顺差;五是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类产品,应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出口管制。六是逐步但坚决淘汰“两高一资”产品的产能。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应更好地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各种贸易救济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遭冲击。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由于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而服务贸易则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好的抓手,将成为我国外贸和经济的新增长点。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管理和支持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服务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研究,鼓励服务贸易创业,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四是加大有关服务贸易的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五)改革现行加工贸易管理方式
近年来,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收紧劳动、环保、社会保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等方面的执法,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造成较大压力。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推动转型升级政策给予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过渡期都值得商榷。首先,加工贸易企业无论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是就地转型升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完全或大部分由企业承担,难度很大。其次,通过创立自有品牌、开展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对于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同样有难度。2008年东莞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合资破产倒闭,并不是本业出了问题,而恰恰是因为不成功的“转型升级”尝试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我国经济和外贸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解决加工贸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改革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取消现行对加工贸易的特殊管理方式,简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透明度。作为替代,可将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或直接在加工贸易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地建立出口加工区,实行保税监管,使企业对自身未来有明确的预期;对于规模大、雇佣工人多、技术含量高的独立加工贸易企业,也可参照韩国的做法,直接指定为出口加工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出口加工区以外的企业一律转型为外资企业,不再从事目前意义上的加工贸易。
(六)更坚决地与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
一是在人民币问题上,应坚持汇率事关主权不容谈判的立场。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逐步解决估值不合理问题,避免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造成冲击。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简化手续,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是加强多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共同构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联盟。尤其要重点加强对欧盟和亚洲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国内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积极与其他贸易伙伴商签*贸易协定,建设自贸区。实践证明,签署*贸易协定,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此项合作也具有较高的*性,需以更高的智慧加以推进。
三是利用多边场合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尤其应积极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dsb)这一迄今最有效的多边场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我国截至目前向dsb主动提起的争端案件仅5起,而被诉的案件已达到16起,这与我国产品在国外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不成比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加强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法律的研究,积极运用dsb,从法律的角度看待和解决其他经济体对我产品有重大影响的贸易保护措施,维护我国产品的合法权力。
上一篇: 财务部门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针对辍学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