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浅析大平台、聚义厅及其他——四谈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若干问题

科普小知识 2023-11-08 14:08:15
...

论文关键词:管理;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

论文摘要: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现代中国学者研究管理科学所形成的学派。它是现代中国人对管理科学研究成果之总和,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个大平台(大舞台)、聚义厅、大家庭,足以容纳现有各种研究中国管理的力量共同开展研究。中国模式是中国学派的实践形式,中国学派是中国模式的学术形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显著的中国特色。

1、研究背景

对于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笔者已经发表了多篇文章,阐明了我们的基本观点。“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些观点不管是引起共鸣还是争鸣,都是我们所欢迎的友声,唯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工作引向广泛而深人的发展。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提出一些观点、思路、意见和建议。

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我们提出并且初步回答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对“管理”、“科学”和“管理科学”,以及management、administration、science、managementscience等基本概念做一番正本清源的探讨?

(2)什么是管理?包括什么是管理活动?什么是管理工作?什么是管理者?

(3)什么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管理学是什么关系?

(4)“管理”与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的差异是什么?

(5)“管理科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笔者主张广义,而且不加说明的管理科学就是广义的管理科学—广义的管理科学是什么?狭义的管理科学是什么?

(6)“管理科学”与managementscience(ms)的差异是什么?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差异,还是反映了中英文语义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差异吗?

(7)我们是跟着西方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呢,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要走自己的路?我们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wWw.11665.cOM但是,迄今为止,在客观上我们是不是还在跟着西方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呢?

(8)什么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这个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点?

(9)为什么要研究和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

(10)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时机成熟了吗?

(11)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12)中国现在的管理怎么样?很落后吗?或者很先进吗?

(13)管理与经济(或者经济与管理),两者是不相关还是密切相关?是负相关还是正相关?

(14)蓬勃发展的经济伴随着一团糟的管理,可能吗?

(15)为什么要把“管理”的汉语拼音guanli向世界(包括英语世界)推出?

(16)“管理科学”为什么要翻译为guanliscience(gs)?为什么不采用司空见惯的、许多人习以为常的managementscience

(17)“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为什么要翻译为thechineseschoolofmodernguanlisci-ence(csmgs)?为什么不采用thechinesescho-ofofmodernmanagementscience(csmms)?

(18)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作为基本途径之一的“近为今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以它为重点?

(19)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大概要用多长时间?“10~20年奠定基础”,时间是否太长了?是否可以短一些?

以上问题,笔者均已作出了回答,可能不充分,可能有不足之处或者有谬误,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需要哪些人来做?需要多少人来做?

(2)“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与其他提法,例如“和谐管理”、“和合管理”、“中国式管理”、“中国管理学”、“中国管理学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等,是什么关系?

(3)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有代表人物吗?谁是代表人物?

(4)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我们准备做哪些工作?

为了便于开展本.文的讨论,写出前面提出的几个观点是必要的:

——管理活动是人类的第二类活动,它为第一类活动(作业活动)提供服务(定义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规律与做好管理工作的全部知识的总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定义4)。

——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具有如下特点:它是中国的、现代的、先进的、世界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

——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军万马长期作战。

2、定义与建议

已经提出4条定义、3条建议,下面按其顺序提出定义5与建议4。

定义5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现代中国人研究管理科学所形成的学派。

使用这个定义的时候,希望联想到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6个特点。事实上,在本文之前,我们一直是用这些特点来描述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

推论5.1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现代中国人对管理科学研究成果之总和,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这个推论是根据定义4和定义5所做的直接演绎,是对定义5的补充。

推论5.2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核心,是现代中国人研究中国的管理所形成的学问,是现代中国人研究中国的管理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之总和。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事务是世界事务的一部分,中国的管理也是世界管理的一部分。中国人研究的管理科学包括全世界的管理,其中核心部分当然是中国的管理,那么,推论5.2就是很自然的了。

推论5.3 外国人研究中国管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纳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

中国人历来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并不排外。事实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事情是很感兴趣的,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他们对中国的事情进行研究,也不乏真知灼见,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建议4 “管理学”的英文名称建议为guan-liology。

建议4中已经提及,这里重提是为了加强论述。有人可能会问:建议4有没有必要?我们认为:有必要,因为有一个合适的名称比没有名称要好,可以避免一些歧义和尴尬。例如,研讨会“管理学在中国”,其英文是manage-mentinchina,似乎不够好。试问:如果有人不了解这个研讨会,尽管他的英文水平很高,他由英文直接回译将会如何?恐怕会译为“管理在中国”—即不一定会在“管理”之后加一个“学”字,或者会译为“管理工作在中国”—那就差得更远了。同理,用chinese management来翻译“中国管理学”和“中国管理学科”,其中的“学”或“学科”都是根据对内容的了解加上去的,不了解情况的人把英文回译成中文,可能是“中国的管理工作”或“中国式管理”、“中国人的管理”等。不是有些不方便,或者有些尴尬吗?笔者查过不少词典,management均没有解释为“管理学”和“管理学科”。把“管理”与“管理学”区别开来,也许是中国特色,这个特色是好的,是应该坚持的。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就是我们造一个单词出来—哪怕是面对英语,我们也是理直气壮的。

如今有了新词guanli和guanliology,则“管理学在中国”可以翻译为guanliologyinchina;“中国管理学”可以翻译为chineseguanliology,“中国管理学科”可以翻译为chinesedisciplinesofguanli,或disciplinesofchineseguanli,或chineseguanli’sdisciplines。如果接受定义4,那么,“管理学在中国”也可以翻译为guanlisci-enceinchina,“中国管理学”也可以翻译为chi-neseguanliscience,等等。在这里,管理科学(gs)相当于广义的管理学,或者说,广义的管理学相当于管理科学(gs)——两者可以视为等同(暂时不谋求谁代替谁)——是否妥当?仅供参考。

本文的议题与我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有关。现行版的《学科目录》是1997年6月颁布实施的,10多年了。它对于我国管理科学发展和管理科学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修订。事实上,《学科目录》目前正在修订之中。

笔者认为,无论在《学科目录》修订之前还是修订之后,我们都不应该墨守成规。学术界应该引导《学科目录》的修订、再修订,使之不断完善,而不是以某一个版本的《学科目录》作为定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约束学术探讨。尤其是现在,《学科目录》第12门类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的矛盾明显存在,更不应该把它奉为圭桌。

3、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大平台、聚义厅、大家庭

研究中国的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建树,建立一个体系或框架,并且为它起一个好的名称——国内许多学者都想到了,而且采取了行动。目前的名称是多种多样的,例如:①中国管理科学;②中国现代管理科学;③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或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④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⑤中国特色*管理科学;⑥中国管理学;⑦东方管理学;⑧中国式管理;⑨中道管理;⑩和谐管理;和合管理;合作管理;秩序管理等。

这些名称都是有道理的。本文笔者之一发表文章,曾经使用的名称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8月,笔者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简称“管理学部”)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用的名称是“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觉得很好,就拿过来用了,同时加上了“现代”二字,即“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笔者认为,按照定义4,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规律与做好管理工作的全部知识的总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先秦诸子及其后继者对于管理的论述、千百年来大量卓越的工程实践(例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皇宫和园林等)中闪耀的管理思想,可以称之为古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而且包含有多种流派或分支;那么,现在所要研究和创建的就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了。几年来,笔者及其团队积极开展中国学派的研究,不但在《中国工程科学》、《管理学报》和《美中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而且积极参与“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中国系统工程学术年会”、“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中国管理学年会”和“管理学在中国”等学术会议,还承担了以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研究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我们是自发研究+响应号召。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我们认为是“到时候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应该挺身而出。

《管理学报》扉页印了“办刊宗旨”4句话,有1句话是“力助中国管理学派成长”。我们觉得“中国管理学派”与“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很相近的。

我们认为研究中国的管理,创建一些理论与方法,有益于改进和提高中国的管理工作,并且为世界的管理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所以,大家不必在名称上争来争去,要紧的是把研究工作做起来。*当年在“(经济特区)姓社姓资”等问题上主张“不争论”,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实践证明,这是十分英明的,何况我们现在的问题并没有那样的“大是大非”呢。

我们建议:每个人都可以继续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也可以改用别的名称;谁的工作做得好,卓有成效,说服力强,他就会不断加强话语权,大家就会采纳他的意见—我们相信这是学者的良心和良知。

从2006年以来,我们一直使用“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简称“中国学派”——这一名称。我们认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可以打比喻:中国学派是个大平台(大舞台),是个聚义厅,是个大家庭。

“大平台”是说:任何中国人研究管理的学问,都可以到这个平台上来。中国学派这个平台足够大、充分大,要多大有多大,完全容纳得下前文列出的种种学术团队以及更多的其他学术团队到平台上来做学问;外国友人研究中国管理的学问,也可以到这个平台上来。“大舞台”的意思相类似:这个舞台足够大、充分大,要多大有多大,各种艺术团体和个人演员都可以到这个舞台上来尽情表演。

“聚义厅”—例如,水泊梁山108将的聚义厅—是说:中国学派可以聚集各路英雄好汉,共同做一番“替天行道”的事业,但是要警惕“投降主义”—满脑子想着接受洋大人的“招安”。

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军万马长期作战。以中国之大、学者之多,面对如此丰富的多样性的中国的管理实践,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前赴后继的,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是一定可以成功的,而且时间上也不会太长。

“大家庭”好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这就更好了:有56个兄弟民族,有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字;有多种风格的音乐、歌曲、舞蹈和戏剧等。在大家庭中,大家互相尊重,携手前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明天——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

我们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这个名称的始作俑者、作为“管理学部”的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者,甘当“革命军中马前卒”(我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邹容写《革命军》一书所用的笔名),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这一名称。“管理学部”前副主任陈晓田是“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积极倡导者,2009年4月份在“管理学部”部署“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的会议上,他说:“中国学派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提法。如果以后有更好的提法,可以考虑采用更好的提法,现在还没有,所以,我赞成继续采用中国学派的提法。”

中国学派可以有许多流派或分支,例如南方学派、北方学派,具有特征a.b.c的学派,具有特征d.e.f的学派,等等,如同先秦有诸子百家一样。

有人问:“中国学派有没有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是谁?”我们说:已经有一批代表人物了—前面不完全列举的各种提法,都是有代表作的(有的是发表了文章,有的已经出版了专著),它们的作者都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说,这些学术团队之于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而言相当于多军种、多兵种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

“天下为公”,“振兴中华”。大平台是共用的、公有的,聚义厅也是共用的、公有的,不属于谁家私有私用。大家庭更是和谐的,其乐融融,齐心协力。在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进程中,对于创建工作会有一些不同意见,需要大家求同存异。在学术观点方面必然会有种种不同主张,这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管理科学研究领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管理问题不是只有唯一解,而是具有许多可行解、满意解,但是不见得有最优解;即便是同一个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处理同样一个管理问题,他所选择的解和得到的效果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学术领域,应该百花齐放,和而不同。

有人问:中国学派是不是可以细分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若干学派?例如,西安学派、上海学派、广州学派和某省某市学派等。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各地的情境有所不同。比如歌曲茉莉花、信天游、敖包相会和金珠玛米颂歌等,各具地方特色,都很优美,都是中国的。中国地方特色的总和,就是区别于外国的中国特色。正如出国旅游团到了欧洲,当地人不难辨认:“来了一群中国人!”就是说,这一群人自有他们的共性—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也是这样,可以有差异或大或小的若干支派,但是它们一定具有显著的共性—中国特色—因而它们都是中国学派。

有人说:美国的管理很先进,为什么没有美国学派?不,现在风行于全世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实际上就是美国学派(加上一些“日本元素”),这是独霸天下的学派,其他学派都比较弱势,所以美国学派不必冠以“美国”二字。如同美国的互联网的网站地址不必写美国的后缀一样。如果有了强大的中国学派和其他学派,那时候,美国学派大概就不得不要标注“美国”二字了。所谓“美国的管理很先进”也要加以分析,不能一言以蔽之。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殃及了全世界,起码说明这个第一号的资本主义大国没有搞好金融管理吧。美国在其他方面的管理也是问题多多,这里不去细说。

中国人研究与创建中国学派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中国人的优势所在,责任所在。外国人研究中国学问也是可以的,我们非常欢迎。

中国人研究外国学问也是可以的,应该的。研究学问必须放眼世界。中国人研究外国的管理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属于中国学派的一部分。

“中国学派”其实在许多领域都存在。*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学派。又如,中国的运筹学比较严谨,与美国的运筹学有比较大的区别,以至于美国人把中国的运筹学称为“运筹数学”—也可以称为运筹学的中国学派。中医中药,就是医学和药学的中国学派。中国的系统工程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就是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

4、中国学派与中国模式

与中国学派相关的术语较多,例如,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以及中国元素等。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国模式”现在出现频率很高,外国人很喜欢说“中国模式”一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势不可挡,不但使得西方预言家们的“预言”一次又一次失效,而且使得传统的经典的西方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于是称之为“中国模式”。中国社会安定团结令一些西方人诧异,也称之为“中国模式”。

我们认为:“中国模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新的理论,就会成为“中国学派”。换言之,“中国模式”的学术形式是“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实践形式是“中国模式”。实践先行,理论随后。有了实践形式,才能产生学术形式;有了“中国模式”,才能产生“中国学派”。这种产生不是自动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有一大批有心人、有志者执着地开展研究工作,包括调查、归纳、提炼、总结和验证等—这就是管理科学界的责任,尤其是中国管理科学界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等待像李约瑟博士那样的外国友人来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必须自己动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创建工作。

高盛公司提出了区别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我们认为它与中国模式、中国学派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必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否则难以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特色”是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中国特色意味着优势和长处、独到之处。

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必定含有中国元素(不可能没有),但是仅有少量的中国元素还不够。量变引起质变,中国元素多了而且很强势,才能形成中国特色。外国元素放在“中国底色”上,才是中国特色。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证明了“美国模式”并非尽善尽美、并不具有普世价值。我们要向西方、向美国学习一切优秀成果,但是绝不是“全盘西化”、“全盘美国化”。一句话:洋为中用。

笔者认为:现在应该重新审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把它作为一项原则、一种途径)。洋务运动中提出的这8个字,在当时只是反映了一批仁人志士想要进行改革的美好愿望,并未圆满实现。因为当时清王朝这个“体”太腐朽了,当时的主流文化这个“体”太保守了,所以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无法运用,“虚不受补”。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提倡和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为中用”,“洋”的比例是多少?如果比例为0,则为关门主义;比例为10000,则为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者,主也;中学与西学之比例,起码应该是*开或七三开。总之,以中(中学)为主,而不是以洋(西学)为主。在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

笔者在此申明:我们说的“洋为中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与缩写。

5、结语

本文的目的,首先在于和朋友们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把我们的基本观点告诉大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建立共识,继续开展研究;其次,循着我们已有的思路,又向前做了一点探索。

本文在定义4的基础上提出了定义5,把它们合起来就是说: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规律与做好管理工作的全部知识的总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是现代中国人研究管理科学所形成的学派。这样界定的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个大平台(大舞台),是个聚义厅,是个大家庭,可以容纳所有一切研究中国管理的人士开展研究,提出种种关于中国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在建议1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4,把它们合起来是说:把“管理”的汉语拼音guanli作为英译,替代与汉语口径不一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单词,把“管理学”英译为guanliology。这样,可以解决“管理学在中国”、“中国管理学”和“中国管理学科”此前在翻译上遭遇的尴尬。

本文还分析了中国学派与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关系,认为:中国模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新的理论,就会成为中国学派;中国模式的学术形式是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实践形式是中国模式。

本文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系列研究中的文章之一,笔者还将循此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