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帮裁缝
奉帮裁缝又称红帮裁缝,是浙江省宁波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在2010年8月7日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奉帮裁缝(红帮裁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技艺精致的著名人物有:王才运、金德钦、金兴君、金达迎等。
1、概况
红帮裁缝,指既出名又赚钱、专做西装的裁缝,他们是同行业中的一帮红人,故得名“红帮裁缝”。其实,“红帮裁缝”乃由“奉帮裁缝”讹传衍化而来。19世纪末,许多浙江奉化人纷纷外出谋生。由于经济拮据,不少人只得在异乡从事裁缝这种工具简单、成本低廉的手工劳动。站稳脚根及至事业有成后,他们又把亲戚、朋友、同乡带到外地共同从事裁缝行当。久而久之,队伍壮大,形成了“奉帮裁缝”。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境内出现许多“洋行”,于是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尤其是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出现了一股穿西装热。奉帮裁缝及时把握并跟上这股潮流,从做中装转为做西装。他们重质量、讲信誉,生意日益火红。如奉化人最早在上海南京路开设的“荣昌祥呢绒西装号”就颇负盛名,后来,他又带同乡人在南京路上开设了十几家西服店。
现存的奉帮裁缝门店有培罗蒙集团、杭州奉帮服饰有限公司等。
奉帮裁缝在上海的实力和地位可谓火红,上海人就叫“奉帮裁缝”为“红帮裁缝”,加上沪语中“奉”、“红”同音,于是“红帮裁缝”一说便沿用至今。
正宗直系传承谱系:第一代:王才运;第二代:金德钦,余元芳;第三代:金兴君柳志飞;’第四代:金达迎、金辉。
2、文化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技艺
3、申报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
4、裁缝简介
奉帮裁缝(红帮裁缝)的源流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孙张漕村,发祥地在毗邻该村的奉化江两岸-----姜山、云龙、钟公庙、下应和奉化市的大桥、江口、西坞一带。宁波人习惯上把蓝眼睛、高鼻子和棕色头发的洋人称为红毛人,为红毛人做洋服的裁缝则称为奉帮裁缝(红帮裁缝)。奉帮裁缝(红帮裁缝)以上海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及香港、*、日本、新加坡、苏联等地。
奉帮裁缝(红帮裁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服装史上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件西装;中国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家西服店;中国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为我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奉帮(红帮)技艺以父子、师徒和工场作坊为传承方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先后有六七代出类拔萃的传人,涌现了裁缝状元、巧匠、工艺发明师、国服高手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曾为孙中山先生、为*四代*、外国元首制作过精美绝伦的服装。他们创业和创新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当代服装业。
由于种种原因,海内外的奉帮裁缝(红帮裁缝)共计百余人,且都已七八十岁高龄,奉帮(红帮)技艺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危险。
红帮裁缝(奉帮裁缝)正宗直系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才运,浙江奉化人,红帮裁缝(奉帮裁缝)创始人。1910年与同乡合伙开办荣昌祥呢绒西服号。1911年,“荣昌祥”曾经为孙中山缝制第一套中山装。1916年,荣昌祥改由王才运独资。王才运重视技艺的传承。上海一批有影响的西服店从“荣昌祥”分立出去。
第二代:金德钦,红帮裁缝创始人王才运弟子,余元芳同门师兄弟。金德钦老师傅为红帮裁缝培养了大量的传人。1929年金德钦在上海的创立红帮裁缝店,在沪期间,还被蒋介石等奉化老乡亲切的称为:“红帮小人物”。在上海滩期间,为蒋介石、宋子文、蔡元培、冯玉祥、梁启超等制作了大量的服装。真正确立了红帮裁缝在上海的地位和名气。
余元芳,浙江奉化人,王才运弟子,金德钦同门师兄弟。1949年从“荣昌祥”分离出的“王顺泰”西服店辞职创办“波纬”西服店,练就通过目测获得胸围、腰围数据的本领。1956年,“波纬”从上海迁至北京,后来更名为北京红都时装公司,多次为*国家*和外国使节缝制西装
第三代:金兴君,金德钦之子,手艺一脉相承。技艺高超,擅长西装、中山装的制作,金兴君夫妇同样为红帮裁缝培养了许多传人。特别是为红帮裁缝在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和技艺重新发扬光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志飞:金兴君妻子,在传统手工旗袍的制作高超,并为传统旗袍制作技艺的改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四代:金达迎、金辉,两位均为金兴君和柳志飞之子,红帮裁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达迎师傅是“红帮裁缝”新时代的领航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是年轻一代*认可的非遗传承人,高超的手艺折服了大量中外同行和服装界人士,荣获"光荣浙商"的指定“红帮裁缝”,同时也被意大利、法国等国外*服装设计师聘为御用裁缝,为发扬红帮裁缝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抢救奉帮裁缝(红帮裁缝),宁波早在10余年前,已着手调查辖区内的红帮源流,成立了宁波红帮鄞县服装技术协会;1998年创建以红帮史陈列为支撑点的中国首家服装专题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编写了《宁波服装》、《红帮服装史》等专著;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宁波红帮文化学术研讨会……,当地的奉帮裁缝(红帮裁缝)传承企业杭州奉帮服饰有限公司金辉、郑建炳等热心人士也在积极参与抢救工作,弘扬民族技艺。
细说奉帮裁缝(红帮裁缝):
1、学艺学艺
奉帮(红帮)学徒分“学店堂”和“学工场”两种,“学店堂”的重在门市接客,“学工场’的主要是缝纫、熨烫、整理。红帮学徒从十三四岁开始拜师学艺。拜师要有荐头人,荐头人一般是业主或师傅的亲友、同乡,是徒弟的学徒期担保人。进店之前,要签订拜师协议。进师之日和满师之时,必须宴请送礼。出师后,有的要帮师一年。一年以后由本号引荐,他号方能录用。由于西服制作难度大,学徒必须苦练基本功,如在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以提高速度和力度。三年满师后,逐步掌握量、算、裁、缝技艺。
2、制作技艺
奉帮裁缝(红帮裁缝)在1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西服制作的“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标准”,成为中国缝制西服的经典。1、“四个功”:即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操作达不到高质量要求的部位,运用手上工夫进行针缝,主要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14种工艺手法。“车功”指操作缝纫机水平,要达到直、圆、不裂、不趋、不拱。“烫功”指在服装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烫,使服装更适合体型,整齐、美观。2、“九个势”:是指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势。如袖笼山头必须做到圆顺,袖子要做成有弯势,后背要有戤势使两手伸缩方便,子口要有窝势,不向外翘,前胸要有胖势,肩头要有剩势等。3、十六字标准:即“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平”是指成衣的面、里、衬平坦、不倾斜、门襟、背衩不搅不豁,无起伏。“服”指成衣不但要附合人体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线与人体凹凸线相一致,俗称“服帖”。“顺”指成衣缝子,各部位的线条均与人的体型线条相吻合。“直”指成衣的各种直线应挺直,无弯曲。“圆”指成衣的各部位连接线条都构成为平滑圆弧。“登”指成衣穿在身上后,各部位的横线条(如胸围线,腰围线)均与地面平行。“挺”指成衣的各部位要挺括。“满”是指成衣的前胸部要丰满。“薄”是指成衣的止口、卜头等部位要做得薄,能给人以飘逸、舒适的感觉。“松”是指成衣不拉紧、不呆板、能给人一种活泼感。“匀”是指成衣面、里、衬要统一均匀。“软”是指成衣的衬头挺而不硬,有柔软之感。“活”是指成衣形成的各方面线条和曲线灵活、活络,不给人呆滞的感觉。“轻”指成衣的穿着感到轻松。“窝”是指成衣各部位,如止口、领头、袋盖、背衩,都要有窝势。“戤”是指成衣宽舒度,伸手时不扳紧,手放直时戤龙不绉。以上十六字,都是相互联系,统一在一件服装上,就能显示出红帮特色工艺的特点。在女式服装上还体现镶色、嵌条、滚边、切图、绣花等工艺特点,使女子服饰造型上更优美,有时代特色。
3、工艺流程
度身订制西服,先量体,选择面料,然后划样、裁剪、缝纫、扎壳。先出毛壳,请顾客试穿,成为光壳后,再次试穿。有的需试样3-4次,试一次,修改一次,边试边改,直到满意为止。最后进入整烫、锁眼、钉扣。西服从衣片上打线钉标志算起,到成衣,整个工序多达130余道。这些工序中的缝纫,除直向缝合用缝纫机外,其余都得用手工缝制。红帮裁缝还善于对身体有缺陷的顾客,如斜肩、驼背、将军肚、体瘦等等,采取各种缝纫方法,使之穿上西服后,能掩盖缺陷。红帮裁缝在缝制时善用针箍是技术上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们把针箍套在中指的中间一节,运用时腕指用力,肩膀不动。经过长期锻炼,拉起线来平直、均匀。缝制的服装,尽管一次次洗涤,却不会皱缩。衣服基本做成,俗称“光壳”,还有锁眼、钉扣和拆线、整烫。
现在奉帮裁缝(红帮裁缝)最著名的裁缝师傅为金达迎,金达迎师傅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人,引领奉帮裁缝(红帮裁缝)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