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
*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部,隶属荆州市,位处长江中游南岸,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有“七省孔道”之称,与洞庭湖平原一衣带水,与荆州古城一桥相连。
中文名称:*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湖北省荆州市
下辖地区:斗湖堤镇、埠河镇、斑竹垱镇等
*驻地:斗湖堤镇
地理位置: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
面积:2258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南平文庙、卷桥风景区、忠济寺等
车牌代码:鄂D
行政代码:421022
1、县情简介
*县
*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上荆江南岸。南北最长为75公里,东西最宽51公里。*北与市府荆州市地区隔江相望,2002年10月1日,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荆州连为一体,*南临湘省安乡,安乡河大桥兴建,*与安乡澧县足趾并立。*东挽石首,西挽松滋,称荆州江南之明珠。国土面积2257.9平方公里,辖14镇,2乡,431个村委会,4137个村民小组。
*的土地适宜性广,种植条件好,生物生长量大,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西南红土丘岗和南部的黄土平岗地带、沿河的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上。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共有4个土类,7个亚类,12个土属,99个土种。从河床到岗地,土壤质地从砂质逐渐向粘质过渡,土壤种类也相应具有飞砂土、灰砂土、灰油砂土、灰正土、黄土。*县集水面积199.391平方公里,过境长422.84公里,其中现有外江河流14条。长江全长6380公里,由太平口入境至藕池口出境入石首市,过境长85.62公里,水域面积87.69公里。
2、行政区划
截止2011年10月,*县全县辖14镇2乡,328个村委会,3247个村民小组。14镇2乡分别是埠河镇、斗湖堤镇、杨家厂镇、麻豪口镇、夹竹园镇、闸口镇、藕池镇、黄山头镇、孟家溪镇、南平镇、章庄铺镇、狮子口镇、斑竹垱镇、毛家港镇、甘家厂乡、章田寺乡。
3、气候地理
地理
*县地处东经111°48′~111°25′,北纬29°37′~30°19′,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上荆江南岸。南北最长为75公里,东西最宽51公里。*北与市府荆州市城区隔江相望,2002年10月1日,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荆州连为一体,*南临湘省安乡,安乡河大桥兴建,*与安乡澧县足趾并立。*东挽石首,西挽松滋,称荆州江南之明珠。
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纵横,属平原湖滨地区。地面高度一般为海拔36米左右,境内主要为平原湖区,西南部分地方为平岗和丘岗地。虎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把*县全县分为虎东、虎西两片。境内山丘分布在县境南部,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位于县境南与湖南省安乡县交界处的黄山,顶峰海拔高263.6米。[
气候
*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特点。春季冷暖多变,温度上升快,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凉,雨量锐减;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热量丰富,无霜期长,低温冻害频次较少,适宜粮、棉、油、林、特等多种作物生长,有发展亚热带果木、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水资源。通常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春季的开始日,大于22℃为夏季的开始日,小于10℃为冬季的开始日,在10-22℃间为春、秋季节。
4、自然资源
*县
土地资源
*的土地适宜性广,种植条件好,生物生长量大,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西南红土丘岗和南部的黄土平岗地带、沿河的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上。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县全县共有4个土类,7个亚类,12个土属,99个土种。从河床到岗地,土壤质地从砂质逐渐向粘质过渡,土壤种类也相应具有飞砂土、灰砂土、灰油砂土、灰正土、黄土。
水资源
*县集水面积199.391平方公里,过境长422.84公里,其中现有外江河流14条。长江全长6380公里,由太平口入境至藕池口出境入石首市,过境长85.62公里,水域面积87.69公里。
物产资源
*县境内地势平坦,江河密布,是*主席亲手制定的第一个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区工程所在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菜已纳入全国和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林业、水产、畜禽养殖进入全省前列。*县全县常年产粮55万吨、棉花4万吨、油料10万吨。*县是全国有名的棉产区之一,居全国产棉县第7位,素有“银*”之称。*县全县森林资源总面积56万亩,森林覆盖率17%,林木蓄积量145万平方米,是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县”。大小湖泊102个,水域面积63.4万亩,其中养殖水面25万亩,名优水产品占60%以上,盛产的团头鲂、银鱼、河蟹及中华鳖等特种水产品饮誉全国。
5、交通环境
公路
*县公路网由1条高速公路、1条国道、4条省道和纵横交错的县乡村道组成。*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6.748公里(含匝道4公里),国道81.703公里,省道103.64公里,县道13条264.829公里,乡道87条723.43公里,村道1463.65公里,另有非在册村级公路1997公里(进入本次规划的村道里程)。公路密度为1.2公里/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桥梁230座,8141.3延米。在册通车里程中等级公路里程为1738.92公里,等级公路比重为64%。
*县全县辖有14个镇、2个乡,其中乡镇在国道上5个,省道上5个,县道上6个,已实现乡乡通油路。*县全县共有行政村326个,已全部通达公路,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
道路运输
*县全县客运有省际班线32条,市际班线12条,县内班线38条(其中通村班线11条)。已初步形成大中型专业运输企业经营跨省、市、县客运为主,小型企业经营农村客运为有效补充有市场格局;*县全县拥有道路营运车辆2816辆,其中客运车辆514辆、11358座;公汽56辆,1064座;出租客运小汽车200辆、1000座;客运能力每年在80000万人公里左右;货运车辆2046辆(其中:营运汽车1674辆,含危货运输车辆62辆,营运农用车372辆),货运能力在85000万吨公里左右。县内共有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4家,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2座,一、二、三类汽车及摩托车维修厂家38家。道路运输从业人员6901人,其中道路货运从业人员4354人,道路客运从业人员1569人,汽车维修从业人员468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从业人员80人,站(场)经营从业人员430人。
港航
*县全县境内河流交错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素有“百湖之县”美称,常年或季节性通航河流14条、湖泊2个,通航里程498.2公里(湖泊、河流)。*县全县共有港区14个,码头25座,年货物吞吐量120万吨,进口物质以矿建材料、化肥、煤炭为主,出口物质以粮食、矿建等材料为主。*县全县拥有各类乡镇船舶223艘,其中营运货船93艘,载重量64000吨。乡镇渡口130道(其中长江渡口7道),渡船144艘,客位1750个,车位35个,年渡运量在1500万人次以上。
6、经济发展
*县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8%。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10亿元,同比增长2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84亿元,同比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为32.2:41.9:25.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有所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6(以上年为100),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6.6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下降1.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4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2.9,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3.1,同比下降8.7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发展良好。2012年,全县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5677户;其中,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3377户、外资企业17户、个体工商户2195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9户。本年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7251户;其中,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388户、个体工商户68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1户。
人口规模趋于稳定。全县年末户籍总户数34.52万户,户籍人口105.9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县户籍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19.41万人。常住人口89.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374人,出生率8.77‰,出生政策符合率为97.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1。
农业
农业生产实现丰收。201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0.15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5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同比增长7.0%、5.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0.03万亩,同比增长7.7%;棉花播种面积42.41万亩,同比降低1.8%;油菜籽播种面积57.22万亩,同比降低1.7%。全年粮食产量60.89万吨,同比增长2.2%;棉花产量4.44万吨,同比增长17.5%;油菜籽产量10.01万吨,同比降低2.3%。
全年造林面积1.75万亩,同比增长15.1%。园林水果面积8.13万亩,同比增长46.9%;其中葡萄种植面积4.51万亩,同比增长118.1%。园林水果产量18.87万吨,同比增长42.6%;其中葡萄产量10.83万吨,年产值6.50亿元。
全年生猪出栏83.30万头,同比增长2.8%;生猪存栏68.12万头,同比增长6.8%;家禽出笼604.73万只,同比增长6.9%;家禽存笼961.79万只,同比增长12.0%。
全年水面养殖面积29.60万亩,同比增长3.5%;水产品产量13.31万吨,同比增长6.3%,
全年农业耕地流转面积16.26万亩,占年末耕总资源的10.4%;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96.44亿元,同比增长29.1%,占农业总产值比例1.1%。
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5.34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92亿元,同比增长21.7%。实现利税总额12.45亿元,同比下降7.8%。其中:实现利润8.22亿元,同比下降8.0%;实现税金4.23亿元,同比下降2.3%。实现销售产值199.47亿元,同比增长23.0%;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全年用电消耗量67526万kwh,同比增长11.5%。
2012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家,年内净增16家。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2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36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68亿元,同比增长37.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95亿元,同比减少14.3%;工业完成投资96.06亿元,同比增长43.7%;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60.07亿元,同比增长62.1%。
2012年末,全县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6家,年内净增4家。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12年,全县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52个,同比增加30个;计划总投资额126.50亿元,同比增长66.0%;实际到账资金64.43亿元,同比增长120.3%。签约项目中,工业项目41个,同比增加25个;实际到账资金101.60亿元,同比增长51.0%。
7、社会事业
*县第一中学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有剧场(影剧院)5个,公共图书馆17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15.25千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为主题,共举办文艺演出活动32场,参演演员达3000多人,演出节目400多个,观看演出群众20多万人。全县文艺调演活动主要有:*说鼓子大赛、*民歌展演、*民舞展演、广场舞展演、优秀节目汇演。参演参赛节目81个,参加演出的单位和团队40多个,演员2000多人。“书香三袁故里”全民阅读活动共举办演讲比赛32场,参与人数5万余人,征集读书征文3万余篇。各种文化场所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县各类学校96所,专任教师5859人,在校学生8.82万人;幼儿园69所,在园幼儿1.8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8%,初中三年巩固率99.7%,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9.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3%,义务教育普及程度99.5%。全县学生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3个,二等奖48个,三等奖60个。2012年高考再创辉煌,清华、北大上线5人,位居荆州市县市区第一;文理一本上线831人,位居荆州市县市区第一。
科技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2年,全县共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68家,全年集中培训各类科技示范户近500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近3000份,直接和间接培训农民近5000人次。全年共申请专利87项,获专利授权(含上年申请项目)93项。全县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200万元,13家企业上报17件授权专利申请省级补贴5万元。
卫生
截止2013年,全县各类卫生机构总数465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2531张,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46张,同比增加0.29张。卫生技术人员3591人,执业(助理)医师1092人,千人拥有医生数1.06人,同比增加0.0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4.27万人,基本做到了应参尽参。婴儿死亡率3.68‰,同比下降0.8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06‰,同比下降0.69个千分点。
体育
截止2013年,全县共有各类体育场馆333个,各类健身站点127个。全县共有各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849名,其中本年新增431名。全年共申报和建立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2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全县共有县级单项体育协会20个、体育俱乐部5个。利用各种体育场所开设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健身等体育项目培训班12个,培训各类学员3000多人次。
8、旅游景点
牛浪湖
牛浪湖是曾经“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而声名卓著的“*派”三袁的中坚袁宏道,死后就安葬在离牛浪湖不远的法华寺白鹤山一带。袁宏道一生酷爱山水,饱览江南名胜,写下了大量赞美自然的诗文,他死后家人没有将他归葬在故里孟家溪荷叶山,而是选择这里作为一代文豪的最终安歇地。在*县的历史文化遗迹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也是坐落在牛浪湖之滨的邹文盛墓。据《明史》记载:邹文盛,*人,弘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还领兵作战,屡建战功。他死后,嘉靖皇帝赐以御葬,赠太子少保。当时,连权倾朝野的首辅大臣严嵩都对他敬重有加,送他致政归里时赋诗“力倦风尘屡乞身,都门冠盖送归人。”家乡人更是以他为荣,明*籍广东左布政史何珊辞官返乡后,每每以文盛公的品德为楷模,修身养性,“辅国功成便乞身,锡归尤荷圣皇仁。崇阶要秩邻三少,全节完名更无人。”
荆州*县卷桥风景区
卷桥风景区
卷桥水库水位于*县西南部,北邻长江、南接武陵山脉。北距荆州城90公里,西北距三峡大坝120公里,西南距张家界150公里,地处长江三峡、荆州古城、武陵源三大旅游区的中心部位。地理坐标:东经110°23ˊ00"—100°36ˊ10",北纬29°55ˊ00"—30°06ˊ30"。规划控制面积116平方公里。
卷桥水库风景区区位优势明显,从三峡至张家界湘鄂国省级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穿过景区,交通十分便捷。水库始建于1959年,主要工程有拦洪大坝、小坝、溢洪闸、输水闸、泄洪闸、明槽、滚水坝、进水闸和分水闸等。水库承雨面积16平方公里,总容量1180万立方米。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同时兼有三国、巴楚历史文化遗存。
南平文庙
南平文庙始建于明朝初期,位于*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南平镇(旧县城),坐北朝南,现有范围东西宽80米,南北长120米,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原有黄墙、礼门、义路、半池、大成殿、启圣典等,现存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半池、二通石碑等。据革命史料记载,1930年7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六军,根据*的指示,在*南平会师,两军前委在文庙召开联席会议,合编成立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在文庙空侧地召开群众大会,贺龙总指挥在会议上讲话,因此,南平文庙成了红二军团的诞生地。1982年,湖北省人民*将兼有古代建筑和“革命文物”双重身份的南平文庙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袁墓
袁宗道、袁中道墓园的修缮,遵循明代有关丧葬礼制,明代丧葬礼制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对各级官吏卒后的墓冢大小,墓园进深、面积,坟墙高矮等都有明确而细致的说明。袁宗道、袁中道的墓园就是参照《明史卷六十.丧葬之制》同时考虑到文物保护和旅游观光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
三袁墓是*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好三袁墓,*县人民*决定分两期分别对袁宗道、袁中道墓和袁宏道墓进行恢复性修缮。三袁墓园的修缮是由*县三袁墓修缮工程领导小组主持完成,*县博物馆具体负责,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设计,荆州市古建公司承建。
黄山头风景区
黄山头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南部,为鄂南湘北边界*、石首、安乡三县市结合部。荆(荆州)东(东岳庙)高速公路和207国道从北侧穿过。距荆州100公里。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游览胜地。突兀千里平川之上的黄山,因“土石皆黄色故名”。黄山头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区50平方公里。大小32峰,主峰海拔286米。主峰顶端有建于北宋时的“忠济庙”、“谢公墓”,南麓有建于唐宋时期的“南禅寺”,二顶有建于宋代的“云霄宫”,东麓有奇石“犀牛望月”、“仙人掌”,西麓有掘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白龙井”,北麓有“连理枝”,共誉为黄山八景。黄山多幻神秘,兆晴则光耀紫烟,为“黄山瑞蔼”,兆雨则轻云书轴,若“玉女披衣”,为*八景之一。解放初期修建的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荆江分洪节制闸就横卧在黄山脚下的虎渡河上,山麓建有南闸纪念公园,用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庄严肃穆,上面镌刻着*、*为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题词。
黄山头是荆楚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商、周、战国遗址,晋、唐古墓葬等古迹达19处,遍布四周。东汉名将马援及农民起义军领袖覃儿健,宋代杨幺,明代李自成农民军,清代太平军都曾在此鏖战。新*主义革命时期,*、贺龙亦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唐代柳宗元,宋代范成大,明代“三袁”,清代陶澍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黄山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动物种类有獾、果子狸、松鼠等。各种植物1000多种,其中水松、金钱松、菩提树、红果铁冬表为珍稀树种。黄山盛产蜈蚣、骨风、对月草等名贵中药近百种。
9、历史沿革
*,昔称七省孔道。
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即建孱陵县,(*县的前身)。
县域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当南北皇华驿道(现为207国道)要冲。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改孱陵为*县,图谋霸业。*县名始于这时。
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
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548年,改江安县为*县;589年,将孱陵县和永安县并入*,改名*镇属荆州总管府南郡;742年,*属荆南节度使管辖;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为南平国属县;北宋初年,*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又名为荆南府;1130年,*县升为*军,置镇抚使;1135年,撤销*军,恢复*县建置,属荆南府,1364年,*属湖广行省荆州府;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1912年,*属湖北省荆南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7月*解放,属荆州专员公署领导;1968年,*属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1995年,*属荆沙市人民*领导;1997年,*县属荆州市人民*领导至今。
首建孱陵县时,县城设在柴林街,又名孱陵街,280年,县城设二圣州,南北朝末年,二圣洲被江水冲毁,县城迁至油江口,取名梅园,并砌砖石城墙。“周围三里有奇”,城门四座,上有城楼,东为蒙城门,西为孱陵门,南为崇明门,北为大昕门;1628年,梅园失火,焚烧一昼夜,致使城内外官署、民间、祠庙、城楼焚毁,烧死700多人。*藉御史毛羽健向朝延上疏,请求迁城椒园,建土成一座,城门四座;163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迫近荆州,*籍锦衣卫掌卫事都督同知邹之有向朝庭上疏惊呼“时流贼遍满”,“足为寒心”,请求迁城于祝家岗,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新城全部烧毁,县城复迁椒园;1648年,县城迁斗湖堤,只建官署,未筑城墙,1651年县城迁祝家岗,复建官署城门,1717年县城重加修建,“周围计五里三分”,四门建有城楼;1873年,松滋江堤溃口,洪水浸及*,县城被水冲毁后即迁唐家岗,越明年筑土城,“城周围五百五十丈”,四座城门建有城楼,东为朝阳门,西为宝城门,南为文星门,北为迎恩门;辛亥革命后,民国县署仍设城内;1926年改名为县*,驻地未变;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华飞机9架首次轰炸南平,县署城墙全部摧毁,县*迁驻狮子口;1943年3月迁王家厂,6月迁支苏堡;1944年1月迁驻申津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0月县*迁回南平;1949年7月*县解放,县人民*驻地南平;1952年新设荆江县,人民*驻斗湖堤;1955年*县与荆江县合并,人民*迁驻斗湖堤。
星移斗转,历史步入新的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县*开辟了孱陵新区,扩建县城,一座新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初见雏形,新的*县城必将以新的雄姿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锋象征,屹立在荆江南岸。
上一篇: 企道S5商业进销存系统
下一篇: 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