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共炎
陈共炎,男,1962年出生,安徽望江人。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银河证券董事长。
中文名:陈共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2年
所学专业:经济学
籍贯:安徽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学位:博士
所属行业:证券业
1、人物履历
陈共炎
陈共炎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商品交易所理事、副总裁,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视员、机构监管部副主任、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办公室主任,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2、职务任免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陈共炎将接任银河证券董事长一职。*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有安已于近日向组织提出辞呈,并于2016年4月25日正式辞任银河金控、银河证券董事长。
3、学术成果
主要论文
1、《价格改革思路的再探索》,《价格理论与实践》,1988-07-20;
陈共炎
2、《宏观紧缩环境下重塑企业发展机制》,与王育琨合作,《改革》,1989-03-15;
3、《贸易扩张与结构变动》,《经济研究》,1989-04-01;
4、《扭曲的思维——评三种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价格理论与实践》,1989-07-20;
5、《消费膨胀的判断方法与基本态势》,与于海莲合作,《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08-2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转载;
6、《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压力与类型界定》,与于海莲合作,《江淮论坛》,1989-10-2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政金融)转载;
7、《论我国农业稳定政策——从国外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经验谈起》,《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03-02;
8、《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技巧》,《改革》,1990-04-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转载;
9、《试论计划与市场从板块结合向有机结合的转变》,《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08-29;
10、《发展与完善市场的新思路——建立*调控系统》,《中国物资经济》,1990-10-28;
11、《当前地区*的特征、原因与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11-20;
12、《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政策演变和理论论争》,与乔刚合作,《管理世界》,1991-03-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转载;
13、《关于价格改革思路的几个问题》,与乔刚合作,《经济研究》,1991-04-01;
14、《我国经济形势的演变与近期价格改革的初步设想》,《计划经济研究》,1991-11-1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改革)转载;
15、《经济形势与近期价格改革的设想,价格理论与实践》,1991-12-2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转载;
16、《关于英国、意大利通货膨胀状况和稳定政策的考察报告》,与马建堂合作,《经济研究参考》,1992-02-29;
17、《关于健全农产品市场法规的基本设想》,与林伯勤合作,《经济研究参考》,1992-03-30;
18、《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07-29;
19、《中国经济:市场调节范围在扩大》,与李由鹏合作,《中国经济*改革》,1992-07-2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转载;
20、《关于健全农产品市场法规的基本设想》,与林伯勤合作,《东岳论丛》,1992-08-28;
21、《期货经纪公司的组织、运作与管理》,《经济研究参考》,1993-08-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改革)转载;
22、《交易所的组织结构与内部管理》,《经济研究参考》,1993-08-06;
23、《期货市场的孪生兄弟套期保值与期货投机》,《中国市场》,1994-03-15;
24、《WTO与我国制造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黄渝祥合作,《科技和产业》,2002-08-15;
25、《股权结构对证券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03-18;
著作
1、《凯恩斯宏观物价理论的演变兼论总量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04;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东部·中部·西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05;
3、《证券公司治理机制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2;
4、精彩语录
陈共炎:不断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 | 公司自2005年8月30日成立以来,不断完善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要求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谋求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在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
陈共炎:建立证券投资者代表制度 | 加强市场监测是证券市场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基本前提。证券市场风险监测机制的缺失和有效监管的缺位,将对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各种投资主体带来难以预见的风险。因此,应加强市场监测和潜在风险的预演预判,建立一套风险监测体系,把风险监测、衡量、控制的工作贯穿在风险防范之中。这项工作是自律组织能够做也是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