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荪
郑兰荪,男,汉族,1954年10月生,江苏省吴江市人。1987年5月加入民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副主席、福建省委主委、厦门市委主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姓名:郑兰荪
性别:男
生日:1954年10月
籍贯:江苏省吴江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政治面貌:民盟盟员
现任职务: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
毕业院校:美国Rice大学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1、人物履历
男,汉族,1954年10月生,江苏吴江人,1987年5月加入民盟,1986年5月美国Rice大学毕业,博士学位,教授。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8月至1986年5月在美国Rice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1986年6月至2015年6在厦门大学任教。
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民盟第八届*委员、第九、十届*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第九、十届副主委、第十一届主委,民盟厦门市委第九、十、十一届主委。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2、学术兼职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兼职研究员
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质谱学报》主编
3、荣誉奖励
1988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1991年,获厦门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奖;
199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
1992年,当选为厦门市劳动模范;
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并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1993年,福建省总工会授予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1994年,经答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199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8-2002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原子团簇的化学和物理”的研究,并成为项目负责人之一;
2000年,被聘任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年,由他负责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项目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1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又被评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
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民盟厦门市委会2005年获民盟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获全国各*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人物贡献
郑兰荪院士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1982-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学成归国后,旋即回到母校工作。他充分发挥国外所学之长,立足国内条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并得到国际同行重视的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基地,为推动这一前沿学科在国内的开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郑兰荪教授的研究特点是善于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学科交叉,综合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发现和总结基本规律。从1986年回国后,他已在J.Am.Chem.Soc.等刊物上发表了260多篇学术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1)研制多台激光产生和原位研究原子团簇的大型装置,包括能同时记录正负离子质谱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交叉离子-分子束串级质谱仪、激光离子源射频离子阱质谱仪、单一团簇离子的沉积装置等,通过碰撞诱导解离、离子选择*、离子选择沉积等方式,结合理论计算,发现和研究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的结构特性和规律;(2)将激光、电弧等产生团簇的物理方法和溶液等化学合成的环境相结合,创建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催化热解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其相关纳米结构材料;(3)选择碳簇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深化了对碳及其他原子团簇形成过程的认识。如以仅含一个碳原子的氯仿为反应起始物,不仅合成C60等富勒烯,而且得到了一系列代表富勒烯形成过程中间产物的全氯代碳簇,由此揭示了氯原子存在下碳簇的生长过程;在激光蒸发石墨的实验中,独选单晶态石墨为样靶,发现C60的形成与石墨晶面的取向密切关联;通过分析实验记录的大量质谱,发现并总结了碳及其它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它能揭示团簇构型间的转化,将团簇统计分布与其形成动力学关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团簇形成机理的动力学方程,求解了形成分布函数,揭示了各种实验条件对形成反应的影响。
5、代表性论文
1.S.Y.Yang,L.S.Long,R.B.Huang,L.S.Zheng*,(n):thefirstbornofametallosilicate-organichybridmaterialfamily(C8H4O4=isophthalate)Chem.Commun.,472(2002)
2.H.Chen,R.B.Huang,Z.X.Xie,L.H.Chen,L.S.Zheng*,Studiesoncarbon/sulfurclusteranionsproducedbylaservaporization:Experiment(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on)andtheory(abinitiocalculation).IIC4Sm—(4£m£10),J.Chem.Phys.,114(2),812(2001)
3.S.Y.Xie,R.B.Huang,S.L.Deng,L.J.Yu,L.S.Zheng*,Synthesis,S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FullerenesandTheirChlorinatedFragmentsintheGlowDischargeReactionofChloroform,J.Phys.Chem.B,105(9),1734(2001)
4.H.Y.Wang,R.B.Huang,H.Chen,M.H.Lin,L.S.Zheng*,StudiesofLinearCnSe-(1£n£11)clustersproducedfromlaserablation: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onandabinitiocalculations,J.Phys.Chem.A,105(19),4653(2001)
5.H.Chen,R.B.Huang,Z.C.Tang,L.S.Zheng*,Singletitaniumcrystalsencapsulatedincarbonnanocagesobtainedbylaservaporizationofspongetitaniuminbenzenevapor,Appl.Phys.Lett.77(1),91(2000)
6.S.Y.Xie,R.B.Huang,J.Ding,L.J.Yu,L.S.Zheng*,Formationofbuckminsterfullereneanditsperchlorinatedfragmentsbylaserablationofperchloroacenaphthylene,J.Phys.Chem.A,104(31),7161(2000)
7.S.Y.Xie,R.B.Huang,L.J.Yu,J.Ding,L.S.Zheng*,MicrowaveSynthesisofFullerenesfromChloroform.Appl.Phys.Lett.,75(18),2764(1999)
8.Z.C.Tang,R.B.Huang,W.J.Huang,L.S.Zheng*,LaserProductionsofFullereneIonsPromotedbyAdditiveCompoundsinCarbonTargets.J.Phys.Chem.A,102,9993(1998)
9.S.Y.Xie,R.B.Huang,L.H.Chen,W.J.Huang,L.S.Zheng,GlowDischargeSynthesisandMolecularStructuresofPerchlorofluorantheneandOtherPerchlorinatedFragmentsofBuchminsterfullerene,Chem.Commun.,2045(1998)
10.R.B.Huang,W.J.Huang,Y.H.Wang,Z.C.Tang,L.S.Zheng*,PreparationofDecachlorocorannuleneandOtherPerchlorinatedFragmentsofFullerenesbyElectricalDischargeinLiquidChloroform,J.Am.Chem.Soc.,119,5954(199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