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南泉豌豆面

科普小知识 2023-11-10 17:49:39
...

南泉豌豆面是重庆特色小吃之一,1945年发展至今,已有70年历史。

1、背景

中国面条已有2400多年历史,重庆面条的进化历程悠久,因地域环境、人文环境、风俗多样,活色生香的演绎着社会生活文化的时代变迁。尽管重庆面条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各种极具创意的重庆小面、䬰子面、各种浇头盖面,令人眼花缭乱,但正宗的老字号面条不多,他们坚守传统、默默耕耘,是重庆面条的脊梁。

2、历史发展

1945年,王运章和她先生在此地开始卖面,由于水好、环境好加上技术特别好,其豌豆面在重庆家喻户晓。由于门店位置在南泉处,随着生意慢慢做大,客人纷纷把他们做的面叫做“南泉豌豆面”。久而久之,王运章夫妇经营的南泉豌豆面的所在地——南泉建文峰脚下,被大家公认为是豌豆面的发源地。

1956年,公私合营,南泉豌豆面划归南泉饮食合管处,作为该处所经营的一个分店,其中还经营有理发店、甜食店、旅馆、茶馆等。

1976年,传承人舒家华先生开始在南泉豌豆面工作,拜王运章为师。重庆市第一批退休顶替制度开始实施,舒家华是退休顶替人员7人中的一个。当时,1个人要负责3人退休工人的工资,经营压力非常之大,但大家凭借豌豆面影响力,使面店成活了下来。

1978年,老店面换新装,当时修建了一幢包含6楼1底的大楼,南泉豌豆面在临街一层,面对汽车21队南泉车站。

1979年,传承人舒家华先生参加全市餐饮技能大赛,获得技术标兵称号,得到上级嘉奖,进一步扩大了南泉豌豆面的社会影响。

1980年,粮食吃紧,豌豆面只有一点稀疏的麻豌豆可断断续续的供应,最后连麻豌都没有了,弹尽粮绝。由于南泉是个春游圣地,远道而来的游客吃不到可口的豌豆面,许多游客遗憾而归,群众纷纷要求恢复供应豌豆面。九龙坡区赵区长得知此事后,经过实际调查,专门为南泉豌豆面特批2000斤豌豆。

1986年,传承人舒家华先生因工作需要调离南泉豌豆面。

1987年,豌豆面承包给个人自主经营,改成中餐炒菜馆。

2012年,传承人舒家华先生在培训了上千人厨师之后,决定亲自操刀,重建南泉豌豆面,将其传承发扬,使记忆中的技艺展现给重庆市民。闻讯,老一辈同事纷纷到场恭贺,并一致认为南泉豌豆面是“重庆人抹不去的味道”,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3、起源和继承

一见钟情重庆,精益求精献艺

1935年,创始人王运章女士随丈夫杨大伯离开泸州老家,做起了小摊贩生意。丈夫杨大伯做面,王运章女士负责煮面和拌料。一锅水,一碗面,夫妻二人凭着精湛的手艺,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0年的离乡背井,10年的风雨飘泊。

1945年,他们来到了重庆南温泉,感受到了重庆人的热情和包容,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油然而生。此外,他们认为南温泉一碗水水质优良,冬天热气腾腾,夏天冰凉刺骨,是和面、做面的上选。从此,巍峨秀丽的建文峰下,人来人往的车站坝前,南泉豌豆面扎下了她的根。

一碗看似简单的小面,蕴含了王运章夫妇过硬的做面手艺以及严苛的做事要求。杨大伯做面,首先选用上等大麦,去麦麸,碾磨成面粉,经过大杂木案板、长擀面杖、长切刀等多道工序,他做出来的手工面滑爽、筋道,久煮不混汤,面汤还带有浓郁的麦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而小面的调料是王运章独家秘制而成,选料精良,属纯手工制作。王运章女士对调料的要求甚高,就连酱油都是她手工制作的,更别说那些独具特色的大白豌豆,更是亲自到市场精挑细选,然后将其浸泡一整夜,之后加入猪大骨(筒子骨),用鼎锅(吊子)细火慢煨地吊上一晚上。她做出的豌豆金灿灿,耙噜噜,热洛洛,一呡即烂,入口化渣,过齿留香。做面、调料的方法独具一格,味道滑爽鲜美,小店自然客似云来,生意越做越火红,让南泉豌豆面逐渐成为老重庆人不能忘怀的一种味道。

1956年,全国掀起了公私合营的浪潮,*派党代表组织小摊贩集体学习,端正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认识,促进民营企业公私合营,飞跃发展。在历史的机遇中,王运章夫妇凭着一身好手艺将南泉豌豆面并入了九龙坡李家沱饮食合管处,与南泉饮食合作商店、温泉餐厅、甜食店,理发店、茶馆、旅馆等一起成为地方典范。

1987年,实行了以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经营责任制,南泉豌豆面承包给个人(夏凤镇)自主经营,主营中餐类炒菜。一直到2007年,南温泉由*统一规划拆迁,职工买断工龄自寻出路,南泉豌豆面才全面解体。

几十年的努力,王运章夫妇凭着独特的手艺,让一碗碗看似简单的豌豆面印入重庆人民的心里……

传承记忆小面重塑老味小吃

过去,南泉是重庆郊游的胜地,各地旅游者、重庆度假者、挑谷子的、三教九流都爱在这里吃豌豆面。曾经有人互赌谁吃的碗数多,其记录是16碗比20碗,站起的已经坐不下去,坐起的也站不起来了!

那时,南泉豌豆面,8张桌子,6个人,每天要卖出600斤面。煮面的锅直径一米二,每天要换3次水,有3张桌子用来打作料。吃饭时间,常常占用旁边邮局的乒乓台都用来吃面。大部分的人都只能站着吃。其经营者,每月都能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超额完成营业额。

现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全国烹饪大赛评委、火锅专家、*酒店评审员、中国菜文化传播中心专家、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中华伊尹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天馋蜀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新菜品首席研究师、中加美国际烹饪大赛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会员、重庆食文化研究协会主任、重庆南岸区商业联合会厨师分会会长的传承人舒家华,与南泉豌豆面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

早年,舒家华的母亲与南泉豌豆面创始人王运章夫妇就一直是好朋友。解放后,王运章夫妇开的豌豆面公私合营,成为九龙坡李家沱饮食合管处的一份子,舒家华的母亲也在安排下进入南泉饮食合作商店——豌豆面店工作。此后,他们一直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中的好同事。1970年,全国开展一打三反运动,舒家华的父母必须到外地脱产学习3个月,他们不得不把年幼的舒家华托付给王运章夫妇看管。由于王运章夫妇没有小孩,对其关爱有加,经常在家里煮面给他吃,味道与餐厅一样爽滑可口,这让舒家华对豌豆面产生了强烈浓厚的兴趣。1976年,重庆市第一批退休顶替制度开始实施,17岁的舒家华作为退休顶替人员中的一个,顺利进入南泉豌豆面店工作。上班第一天,他就拜了王运章为师,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从王运章手中传承下了南泉豌豆面的精髓,成为了南泉豌豆面的唯一传人。由于种种原因,南泉豌豆面店最终走向了解体,但是,南泉豌豆面的味道却深深刻在老重庆人的心里。

2006年,为了重振南泉豌豆面的招牌,传承人舒家华邀请南泉饮食合作商店的领导及老同事,对南泉豌豆面进行品尝、点拨,大家一致赞扬“就是这个味道”,这句话为舒家华把南泉豌豆面重新推出江湖增添了不少信心。传承人舒家华决定重塑记忆中“南泉豌豆面”这一老字号招牌,让重庆小面的传统饮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重庆小面—南泉豌豆面这个饮食文化的奇葩一直流传。经过几年的酝酿,为传承重庆小面的传统饮食文化,让重庆小面之一“南泉豌豆面”能够一直传承发扬下去,在培训了上千人厨师之后,他亲自操刀,开办了南泉豌豆面馆。为了更好的传承南泉豌豆面技术,传承人舒老师十分慎重地挑选学员,还亲自手把手地传艺给学员。

2012年,新的南泉豌豆面馆自开业以来,老一辈南泉人、重庆人纷至沓来,一品记忆中的南泉豌豆面,并纷纷表示:“这就是记忆中的味道!”。现在,南泉豌豆面,生意兴隆,老顾客络绎不绝,豌豆面特色:干馏干拌,颗颗翻沙,碗碗耙味,保留了传统河汤,并开发了以豌豆为特色的数十种适应现代口味的盖料。

4、制作方法

豌豆面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猪边油保持了传统工艺手工熬制;酱油、芝麻酱是采用祖传秘方手工制作;辣椒用细火炕、手工舂、并加入纯天然的祖传配方中药材香料、混合入滚烫菜油泡制;豌豆采用上等大白豌等。豌豆颗颗翻沙,碗碗耙味,干馏干拌,每根面散舒,面外裹着的豌豆沙,入口即化,面质筋到,富有弹性,放置3-5天后加热味道保持不变。保留了传统河汤,开发出以豌豆为特色的数十种适应现代口味的盖料。

5、非遗

2016年6月,重庆市*网上公布了《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类别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曲艺、民俗等,各区县共计123个项目入选,其中包含南泉豌豆面。

上一篇: 家有后爹 第二季

下一篇: 赵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