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夹缬技艺
蓝夹缬技艺是中国浙江的地方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中国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蓝夹缬技艺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夹缬”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中国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我们就称为“蓝夹缬”。中国蓝夹缬、日本蓝板缔、红板缔是同根生发的三种夹缬。2011年5月23日,蓝夹缬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
据史料《二仪宝录》记载,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唐语林》《事物记原》《潘氏纪文谭》等文献记载,柳婕妤之妹“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诗人白居易也曾吟咏“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清异录》中更有青年书生卖琴卖剑以换夹缬,说明了其价格不菲。《宋史》中甚至还明确记载诏令“客旅不许兴贩夹缬”。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当时彩色印染的夹缬,织物质地为丝。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温州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原遍布温州各县(市、区)的蓝夹缬染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歇业后,一位苍南农民在外籍商人的资助下开设染坊,至今又断续作业,并对该技艺的传承保护产生积极影响。*的汉声杂志社于1997年对蓝夹缬进行田野调查,并出版了《夹缬》专辑,第一次向外界宣布夹缬工艺依旧有活态的存在,使得浙南蓝夹缬引起广泛关注。
染料历史
古代的染料,主要分为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两类,先秦至汉代,主要是使用矿物颜料,汉以后,矿物颜料主用得不多,植物染料日趋普及。植物染料发展至唐代,便成了相对固定的印花用染料,两宋至明清一直沿用不衰。浙南几个县其中染缬工艺流传到温州一带,据《永嘉县志·风土》记载:陆地则种豆芋、麻、枲、木棉之属,女红罕事事剪锈,惟勤纺织,虽女孩老媪未当废织,纺织如此,印染也然。《通志温郡蓝靛》又载“红花靛青二种,颇利于民,实其地之专产,又言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三蓝皆可为靛。
纹样历史
蓝夹缬的图案纹样,以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于当地的永嘉昆曲、乱弹、京剧等剧种的戏曲人物为主,与历史上以花鸟等吉祥纹为主的复色夹缬有很大区别。优秀的蓝夹缬花版艺师往往身兼民间戏班班主,他们对戏曲的痴迷和理解,是形成蓝夹缬纹样特征的重要原因。清代晚期或者民国的蓝夹缬的图样是戏曲,而且一件完整的蓝夹缬被面就是一出完整的戏曲故事。花版设计一直被两大家族垄断,因为他们是戏班班主,别人只能模仿他们的作品。
2、技艺特征
一、工艺特征:以雕版紧夹织物,浸于染液而完成。主要特点是程序的多样性,技艺的精湛性。蓝夹缬技艺包含了织布、制靛、雕版刻制、印染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烦琐的程序,而且各个程序讲究技巧、工艺精细、要求高。
二、纹样特征: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剧种涉及昆曲、京剧、乱弹等。蓝夹缬的纹样特征为研究戏曲以及民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使用特征:仅用作被面,是流传地民间婚嫁必备用品。蓝夹缬在浙南地区是婚嫁必备物品,和生活密不可分。当年几乎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家染坊,较为富有的地区(当时经济发达的“浙江三桥”之一的虹桥镇蓝夹缬印染十分繁荣),甚至1个村庄就有2家,当地民谚用“嫁囡儿连一床夹花被也冇(没有)”,讥讽人家嫁妆贫寒、礼数不全。
3、制作工艺
温州蓝夹缬是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蓝夹缬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胡义早、陈松尧、黄宣法、张承桃、薛勋郎。
温州蓝夹缬制作工艺
原材料及使用工具
织布——主要材料:棉纱、米汤等;主要工具:纺车、织布机等;
雕版——主要材料:木版、纸张、浆糊等;主要工具:雕刻刀具、锔子棒、钻头、刷子等;
制靛——主要材料:靛蓝枝叶、海灰等;主要工具:竹棍、靛耙、木桶、密筛、靛筐等;
印染——主要材料:雕版、靛青、坯布等;主要工具:染缸、元宝石、杠杆组、染布棚等;
工艺制作流程及方法
包括织布、雕版、制靛、印染等程序:1、织布流程包括纺纱、上浆、织成等;2.雕版流程包括贴粉本、刻纹样、通水路、拓回粉本等;3.制靛流程包括浸泡、打花、过筛、沉淀等;4.印染流程包括染液发酵、坯布装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晒等。
乐清蓝夹缬制作过程
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多,环环相扣。首先是打靛,每年十月靛青收割好,打靛师傅通过包含十几道工序的制作环节,使监靛植物变成印染的靛青染料;其次是准备好质量上乘的雕版,雕版纹样以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图案和花鸟走兽吉祥图案等为主,艺人精雕细刻,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在前两个工序的基础上再通过多达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印染。蓝夹缬技艺程序繁琐,工艺精湛,几百年的手工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1、去浆。将坯布放在锅里煮熟,泡洗去浆。
2、理布。按雕版尺寸要求,把半湿坯布折理。
3、上版。将折叠好的坯布夹在雕版中。
4、上箍。用铁箍套住整组夹版(一副雕版17块,正好夹印一条被面)。
5、敲花版。将一块块榫头用棒槌敲进夹版组上端,越敲越紧,一直敲到敲不进去为止。
6、挑布边。用竹条挑开露在夹版组外的坯布边,不让粘拢,重要部位用小竹条撑着,为的是着色均匀。
7、下缸。将沉重的布版组放进染缸。
8、印染。布版组在染缸里每隔10分钟被提上来一次,反复几次,视色而止,期间还要翻面染。
9、出缸。将染好的布版组提出来。
10、冲洗。将布版组放在离地面的架上,用清水冲洗表面浮色。
11、吸水。用布将布版组包裹,撒草木灰其上吸干水份。
12、卸架。卸下布版组上的铁箍,将布取出。
13、晾布。染好的蓝夹缬在高高的竹架上晾干,完成。
制靛
农历六月中旬前后靛青叶生成熟,呈黄绿色,杆高一米左右,以手指碾碎液汁变青,此时可摘割,再隔二三月,可第二次摘割,蓝叶之内含有靛质,浸于水中使之发酵,则靛蓝可以炼制,浸渍可用陶缸或砖池,浸泡时间80-100小时(根据气温而定)发酵完毕后,将残叶捞去,浸出之液呈黄绿色,同时用碱剂石灰按10%比率加入搅拌使之氧化,可使靛蓝沉淀而成,靛蓝沉淀后去掉上部的水,再进行过滤,靛蓝膏制成,然后在恒温室内保存,并在靛蓝膏中保持足够的水份,用时加入发酵剂及发酵培养剂即成为植物染料靛蓝用于染缬。
4、传承方法
“制靛”和“蓝夹缬制作”工艺都无法量化,全凭经验传承。温州蓝夹缬的制作工艺各流程均存在传承谱系,基本为师承或家传:
一、雕版传承谱系,雕版工艺是蓝夹缬区别于其它印染工艺的本质所在,雕版艺师的传承决定着蓝夹缬技艺的延续。温州各地区的蓝夹缬染坊所使用的雕版,全部由瑞安市(县级市)的两大雕版世家制做供给。
二、制靛传承谱系:靛青是蓝夹缬的印制染液,温州历史上的种靛区有乐清中雁山麓、文成玉壶、平阳腾蛟等,其中乐清中雁山麓的十几个村落如赤水垟、黄檀硐等,所出靛青质优量多,有“靛青村”之称,至今尚有40多位老靛农每年坚持种靛、打靛,其传承多为父子相传,多在四、五代以上。
三、印染传承谱系:蓝夹缬曾是温州地区的日用被面,印制蓝夹缬的染坊遍布温州城区、乡镇,据统计约有200多家,尚健在的染师达60余名。其中当前从事蓝夹缬印染的主要有薛勋郎、陈松尧和陈父子、卢发桂等。
5、保护现状
自古以来,蓝夹缬一直流行在浙南地区,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独特性,时代的发展使蓝夹缬技艺濒临消失。
为庆祝蓝夹缬技艺成功入选*“非遗”项目,更好地宣传展示蓝夹缬技艺,值此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和温州市首届文化遗产节到来之际,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蓝夹缬专题展。蓝夹缬专题展于6月10日-14日在乐清市文化馆一楼展厅举办。
此次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打靛和印染的两个工艺流程和乐清的3位省、市级蓝夹缬技艺传承人。展厅里设置了蓝夹缬专题视频展播,纺纱和织布现场表演;展品中不仅有乡间收集到的传统夹花被、靛染的衣服、古老的雕花板、板蓝根、靛青染料,还特地到乐成街道里章村蓝草生长的地方采了几株蓝草,以用于现场展示。省级传承人陈松尧和温州市级传承人张承桃在现场进行染布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欣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