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
王中林,1961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人物经历
1961年,王中林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初中和高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田里泡着,高中毕业于尧山中学。
1978年夏天,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中林最初的志愿是学习雷达、计算机,最终因为物理成绩好,学校把他分到了物理专业。
1981年,参加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CUSPEA(中国物理学生赴美留学考试)的考试,但因为英语成绩不够,没有通过。
1982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成为当年西北五省唯一被CUSPEA录取的学生,之后赴美留学,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师从J.W.Cowley教授。
1987年7月,用了4年时间拿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是该系有史以来第一人。博士毕业后,王中林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局从事过研究工作。
1995年,王中林被佐治亚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
1999年3月,王中林被佐治亚理工学院提前晋升为正教授,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三位提前晋升的正教授。
2000年9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至2005年)。
2001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育部第四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聘任岗位为材料物理与化学。
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4年,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第一届海外主任(至2012年)。2004年,当选为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校董事教授(Regents'Professor)。
2005年2月,推动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担任首任系主任。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发展协会院士。
2006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10月,入选国家首批“千人计划”顶尖人才。
2012年1月,王中林创办的期刊《NanoEnergy》上线,截止到2017年,该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2.34。为了落实对中组部关于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开展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
2017年6月,授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7月4日,获得潘文渊文教基金会年度研究杰出奖。9月10日,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2、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中林十年来持之以恒地进行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研究,使得氧化锌成为除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外纳米技术中一大材料体系。他关于氧化锌纳米带的发现的《Science》文章,成为十年来世界在材料领域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单篇引用达3200次,被国际科学引文机构(ISI)2003年发表的世界纳米科技进展总评中两个重点报道之一。
王中林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1100篇期刊论文(其中12篇《科学》,4篇《自然》,15篇《自然》子刊),150项专利,5本专着和20余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已被邀请做过900多次学术讲演和大会特邀报告。发表论文已被引用145,000次以上,H因子184。他是世界上在材料和纳米技术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在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排名榜上第25名。
1998年,王中林和他的同事在《Science》发表关于纳米碳管量子导电效应的论文。
纳米秤
1999年,王中林率领的科研小组研制出可称单个病毒质量的“纳米秤”,这个秤利用单根纳米碳管的弹性和电磁共振作用来称重,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1999年在纳米科技方面的重大进展之一。
纳米带
2000年,王中林提出用半导体氧化物合成纳米材料,他与同事们利用高温固体气相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金属氧化物合成了10-15纳米厚、30-300纳米宽的带状结构,俗称“纳米带”。
压电效应
2004年和2005年,王中林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具有压电效应的半导体纳米环和纳米螺旋结构。
纳米发电机
2006年,王中林研究小组首次发明了纳米发电机,2007年成功首次研发出由超声波驱动的可独立工作的直流纳米发电机。2007年,王中林发明了不依赖于原子力显微镜并能连续不断地输出直流电的纳米发电机的雏形。2008年,研发出可以利用衣料来实现发电的“发电衣”的原型发电机。
2017年7月26日,在第四届纳米能源国际会议上,获得全球纳米能源奖。
蓝色能源
王中林研究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稳定实用的波浪能发电网络装置。
3、出版著作
1992年,在石溪分校做博士后期间,王中林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专著《ElasticandInelasticScatteringinElectronDiffractionandImaging》,1995年被PlenumPress出版,此后,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继续进行非弹性反射的研究,在此期间发表了2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1996年,第二本专著《ReflectionElectronMicroscopyandSpectroscopyforSurfaceAnalysi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5 | 《ElasticandInelasticScatteringinElectronDiffractionandImaging》 | ZhongLinWang | PlenumPress |
1996.05 | 《ReflectionElectronMicroscopyandSpectroscopyforSurfaceAnalysis》 | ZhongLinWang |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
1998.01 | 《FunctionalandSmartMaterialsStructuralEvolutionandStructureAnalysis》 | ZhongLinWangandZ.C.Kang | PlenumPress;1stedition |
2000.01 | CharacterizationofNanophaseMaterials |
ZhongLinWang | Wiley-VCH;1sted |
2002.10 | Self-AssembledNanostructures | J.Zhang,Z.L.Wang,J.Liu,S.Chen,andG.Y.Liu |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
2002.10 | HandbookofNanophaseandNanostructuredMaterialsVol1.Synthesis | ZhongLinWang,YiLiu,ZeZhang | |
2002.10 | HandbookofNanophaseandNanostructuredMaterialsVol2.Characterization |
||
2002.10 | HandbookofNanophaseandNanostructuredMaterialsVol3.MaterialsSystemsandApplicationsI |
||
2002.10 | HandbookofNanophaseandNanostructuredMaterialsVol4.MaterialsSystemsandApplicationsII |
||
2003.05 | ElectronMicroscopyofNanotubes |
ZhongLinWangandChunHui | |
2003.11 | NanowiresandNanobeltsMaterials,PropertiesandDevicesMetalandSemiconductorNanowiresVolumeI |
ZhongLinWang | |
2003.11 | NanowiresandNanobeltsMaterials,PropertiesandDevicesNanowiresandNanobeltsofFunctionalMaterialsVolumeII |
ZhongLinWang | |
2005.03 | HandbookofMicroscopyforNanotechnology |
YaoNanandZhongLinWang | Springer |
2006.11 | ScanningMicroscopyforNanotechnology:TechniquesandApplication |
WeilieZhouandZhongLinWang | |
2012 | PiezotronicsandPiezo-Phototronics |
ZhongLinWang | 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 |
2016 | TriboelectricNanogenerators |
Wang,Z.,Lin,L.,Chen,J.,Niu,S.,Zi,Y. | |
2002 | 《HandbookofNanophaseandNanostructuredMaterials》 | 王中林主编;刘义,张泽副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Kluwer联合出版 |
2001.01 | 《纳米相及纳米结构材料特性》 |
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纳米相和纳米结构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手册》 |
王中林,刘义,张泽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2002.03 | 《纳米相和纳米结构材料-合成手册英文版》 | 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06 |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前瞻英文本》 | 刘国奎,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06 | 《纳米相和纳米结构材料应用1手册英文版》 | 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06 | 《纳米相和纳米结构材料应用2手册英文版》 | 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06 | 《功能与智能材料结构演化与结构分析》 | 王中林,康振川著;孙家枢等译 | 科学出版社 |
2004.03 | 《纳米管的电子显微分析》 |
(美)王中林,惠春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4.03 | 《纳米线和纳米带:材料,性能和器件卷1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线》 | (美)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4.03 | 《纳米线和纳米带:材料,性能和器件卷2功能材料的纳米线和纳米带》 | (美)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5.06 | 《纳米材料表征》 |
(美)王中林主编;曹茂盛,李金刚译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09 | 《纳米技术显微学手册2》 |
姚楠,王中林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6.03 | 《纳米技术中的显微学手册光学显微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离子显微学和纳米制造第1卷》 |
姚楠,王中林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6.11 | 《先进扫描电镜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
周维列,王中林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07 | 《微系统和纳米技术》 |
周兆英,王中林,林立伟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2008.02 | 《工程光学基础》 |
吴晓红,王中林主编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1.09 | 《激光加工设备与工艺》 |
王中林,王绍理主编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1.11 | 《微系统和纳米技术英文》 | 周兆英,王中林,林立伟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2.06 | 《纳米科学与技术自驱动系统中的纳米发电机》 | 王中林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2.10 | 《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 | 王中林著;王中林,张岩,武文倬译 | 科学出版社 |
4、人才培养
1992年至2010年,王中林往返中美间达130个来回,培养了85多位分布在中国、*和美国的华人学生,学者、博士后和教授等。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08年至2016年期间,在*联合培养的硕士、博士信息如下:
毕业 | 论文名称 | 作者 | 毕业院校 | 学位 |
---|---|---|---|---|
2016 | 驻极体增强型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与应用 | 周桃 | 中科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6 |
基于固--固/固--液界面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其在能源 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
赵雪娇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 |
2016 |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及其在主动式传感领域的应用 | 李晓慧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硕士 |
2015 | 三维立体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及其应用 | 杜伟明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硕士 |
2014 | 纤维状柔性太阳能电池及多功能能源器件的构筑和表征 | 郭文熹 | 厦门大学 | 博士 |
2014 |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的结构设计及其相关应用研究 | 张虎林 | 重庆大学 | 博士 |
2013 | 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纳米器件的制备:从贵金属异质纳米结构到摩擦电纳米发电机 | 范凤茹 | 厦门大学 | 博士 |
2012 | 一维纳米晶(PbWO4,ZnO,CuO)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王雪 | 重庆大学 | 博士 |
2012 |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制备、电学器件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张溯 | 北京大学 | 博士 |
2010 | ZnO纳米管阵列发电机的研究 | 奚伊 | 重庆大学 | 博士 |
2010 | 一维氧化锌和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 李舟 | 北京大学 | 博士 |
2010 | 一维ZnO、Si纳米线的制备及器件性能研究 | 顾煜栋 | 北京大学 | 博士 |
2001 | 碳纳米管和硅类纳米线的制备、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 | 高瑞平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一维金属硫化物奈米线:制备、检测与应用 | 林义峰 | 清华大学 | 博士 |
5、荣誉表彰
时间 | 奖项名称 | 参考资料 |
---|---|---|
1999年 | 美国显微镜学会巴顿奖章 | |
2000年 | 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研究奖 | |
2001年 | 美国化学学会S.T.L奖金 | |
2001年 |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基金 | |
2005年 | SigmaXi学会持续研究奖 | |
2005年 | 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研究奖 | |
2009年 | 湖北省优秀外国专家“编钟奖” | |
2011年 | 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Medal) | |
2012年 | 美国陶瓷学会EdwardOrtonMemorial奖 | |
2012年 | ACSNano讲座奖 | |
2013年 |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
2014年 | 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终身成就奖 | |
2014年 | 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WorldTechnologyAwardsinMaterials) | |
2014年 | 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C·麦高第新材料奖 | |
2014年 | 欧洲NANOSMAT奖 | |
2015年 | 汤森路透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 | |
2016年 | 美国SURA杰出科学家奖 | |
2016年12月7日 | 北京市战略科学家 | |
2017年7月26日 | 全球纳米能源奖 | |
—— | 中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 | |
—— | 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获得者 |
6、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9年05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
2002年 |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 |
2002年12月 | 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首批*兼职博士生导师之一 | |
2006年11月 | 中山大学名誉教授 | |
2008年 | 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 | |
2010年01月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海外主任 | |
2010年06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 |
2010年06月04日 | 桂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 |
2010年10月 |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誉教授 | |
2015年12月 | 北京化工大学名誉教授 | |
2016年12月 |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 |
2017年12月09日 | 广西大学双聘院士 |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誉教授 | ||
*清华大学晶元讲座教授和名誉讲座教授 |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教授 | ||
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 ||
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客座教授 | ||
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
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评审专家 | ||
国家自然基金委海外评委 | ||
中国科学院国际量子中心海外中心成员 | ||
首批中组部“千人计划”顶尖人才入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