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黑褐色。茎高40-70厘米,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窄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不等大;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仅包心皮基部,顶端裂片纯圆;心皮(2)4-5,无毛。蓇葖果长2.5-3厘米,径1.2-1.5厘米,顶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中文学名:芍药
拉丁学名:PaeonialactifloraPall.
别称:野芍药,野牡丹,土白芍,芍药花,山芍药,山赤芍,金芍药,将离,红芍药,含巴高,殿春,川白药,川白芍,赤药,赤芍药,赤芍,查那-其其格,草芍药,白药,白苕,白芍药,白芍
拼音:shaoy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藤黄目
科:芍药科
属:芍药属
1、别称
野芍药,野牡丹,土白芍,芍药花,山芍药,山赤芍,金芍药,将离,红芍药,含巴高,殿春,川白药,川白芍,赤药,赤芍药,赤芍,查那-其其格,草芍药,白药,白苕,白芍药,白芍
2、形态特征
根:根粗壮,分枝黑褐色。
株:多年生草本。
茎:茎高40-70厘米,无毛。
叶: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窄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
花: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不等大;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仅包心皮基部,顶端裂片纯圆;心皮(2)4-5,无毛。
果:蓇葖果长2.5-3厘米,径1.2-1.5厘米,顶端具喙。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黑褐色。茎高40-70厘米,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窄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不等大;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仅包心皮基部,顶端裂片纯圆;心皮(2)4-5,无毛。蓇葖果长2.5-3厘米,径1.2-1.5厘米,顶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3、产地分布
分布:朝鲜、日本、蒙古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产地: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浙江等省及各城市公园也有栽培
生境:山坡草地及林下
海拔:在东北分布于海拔480-700米
4、功能用途
功用:根药用,称“白芍”,能镇痛、镇痉、祛瘀、通经;种子含油量约25%,供制皂和涂料用
5、分类文献
PaeonialactifloraPall.Reise3:286.1776;Schipcz.inFl.URSS7:251937;Stern,Stud.Gen.Paeonia91.1946;方文培,植物分类学报7(4):309.1958;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653.图1306.1972;秦岭植物志1(2):226.1974;东北草本植物志3:89,图版36,图1-4.1975.——P.albifloraPall.Fl.Ross.1:92.t.84.1788;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263.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