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中国佛学院

科普小知识 2023-11-12 21:24:33
...

中国佛学院(TheBuddhistAcademyOfChina),为培养中国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是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的全国汉语系高级佛学院,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1959年研究班开学,1961年9月研究班又升为研究部;1985年5月24日,“中国佛学院学生会”成立;2004年,《中国佛学院管理规章制度》重新审定。中国佛学院教育层次分为本科和硕士。其中本科学制4年,招生1班,共30名,课程设置:佛教史、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学、佛教文物、佛教音乐、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外哲学、历史学、文献学、时政、外语、书法等。硕士学制3年,全日制授课,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通过毕业论文,招生5名。

1、历史沿革

基业初奠


宗教生活

正果法师领众熏修1953年夏天,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其实,早在1952年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时,*就提出并支持开办佛学院,为佛教培养人才。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直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中通过《关于筹办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一致同意筹办中国佛学院,并专门安排由喜饶嘉错、赵朴初、吕澄、噶喇藏、阿旺嘉错、祜巴勐、巨赞、周叔迦、明真、法尊、持松、郭朋等组成中国佛学院筹备委员会。

1956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佛学院章程草案》,组建了院务委员会。经陈毅副总理代表*及国务院批准,中国佛学院由计划走向实现。

1956年9月28日,千年古刹法源寺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上午8点多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带领法尊法师、赵朴初居士、周叔迦居士、大众僧人,以及中国国内外的佛教代表团,在大雄宝殿礼佛,随后共同在藏经楼里举行典礼。

当天,出席开学典礼的有国务院副秘书长张策,国家民宗委主任汪锋、杨静仁,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何成湘等党政领导,有*、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兄弟宗教的代表团,有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的驻华使节,以及该院的院长、副院长、教务长和从全国招生的一百多名学僧。

成立之初的中国佛学院条件十分简陋,但就当时的师资规模说来,几乎集中了当时佛教界所有的高级人才。院长喜饶嘉措大师,副院长法尊法师和赵朴初居士,教务长周叔迦居士(后为副院长),法师老师有吕澄、虞愚、正果、观空、巨赞、叶均、了参、义方、明真、持松等。

早晚课诵1956年的第一届学僧,来自全国24个省,共100多人。分设甲、乙两个班级,乙班学制二年,培养佛教教务人才,课程除“语文”、“宪法”外,依次设有“佛教历史”、“佛典通论”、“佛学基本知识”、“佛教文物常识”、“戒律”等科目,通过两年的学习,可以担任各地的寺院工作。甲班学制四年,培养研究佛教学术和宏法人才,课程除“语文”、“宪法”外,依次设有“佛学通论”、“佛教历史”、“因明学”、“各宗大意”、“经论研究”、“戒律”等科目,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继续从事专门的研究。


虔诚实践

1958年8月8日,中国佛学院专修科第一届学僧经过两年努力的学习圆满结业,18人留下进一步深造,其余都回到各地参加佛教的建设与弘法工作。

1959年2月,中国佛学院首届本科班结业。这两届学僧限于条件仅为汉语系的男众学僧。当时规划还要建一个尼众分院,设一个藏语系、巴利文系统的佛学研究机构,同时在汉僧的课程中增加梵文、巴利文等课程。除了正式的专修学僧之外,还设置有短期的学习班。2月6日,中国佛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开学;10月10日,第二期学习班招收学僧97人。自此持续开办,直至1965年。

绕佛除此之外,1959年研究班开学,1961年9月研究班又升为研究部。研究班分为“佛教史研究组”和“教理研究组”两部分,研究生是从本科毕业生中挑选,在导师的指导下,分别从事佛教史和教理的研究,研究生学制三年。研究班培养出了一批能够深入佛法大海的高级佛学研究人才。升为研究部后,“教理组”中又增加了一组“南传上座部佛教”研究、一组“印度佛教因明学研究”。前者主要学习巴利文,由叶均先生教授;后者主要学习佛教逻辑学,由虞愚先生任教授。除了上述两组,教理组还有“汉地中观学”、“藏地中观学”、“瑜伽学”三个研究小组。第一届研究生刘峰、任杰、王新、刘明渊等*后都曾在佛学院教课。

1962年9月25日,成立了藏语系佛学班。学员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地区寺院,担任经师的也来自著名寺院的格西,院长喜饶嘉措大师亲自为他们授课。初期的中国佛学院,除了学制不断完善之外,课程与课外生活也渐次丰富。学院成立不久,先后设立了三学堂、玄奘纪念堂及图书室等课外学习场所。从1956年到1966年的中国佛学院,受左倾思想和政治运动的干扰,教学不断受到冲击,影响了课程的正常进行。

1960年底,部分领导、教师向学生灌输与佛教信仰严重相违背的内容,致使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方针与教学管理等重大问题产生混乱。1961年1月30日到2月12日,相关宗教部门组织学院全体师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座谈。最后确定:自此以后在宗教院校不能用马列主义观点批判宗教,中国佛学院今后的办学以本科为主,要加强组织机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这一时期,广大师生先后开办了汉语系佛教专修科、本科、研究班、短期培训班以及藏语班等班级,毕业学僧六届,培育出410名汉藏佛教人才,其中汉语系学僧384人。

蹉跎岁月

禅修从1966到1979年,是中国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全面停顿时期,在“*”的浩劫中,在极左路线的摧残下,中国佛学院遭此劫难,*停办。早在1965年,佛学院就已经面临很大的左的压力,许多课程不能正常进行,佛学课程多数停止。

1966年,随着*的狂潮席卷过来,院领导被打倒,佛像被推倒,经书论著被焚毁。喜饶嘉措大师、周叔迦居士、正果法师、巨赞法师等老师、法师被*,所有的师生都被下放劳动或遣回原籍。

停办整整14个年头,档案消失,资料丢失,课本散失,许多法师、学僧*还俗,喜饶嘉措大师不幸于1968年在青海被折磨致死,周叔迦居士郁郁而终。

劫后复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政策重新得到贯彻落实,中国佛学院在党和*的关怀下,于1980年9月正式恢复。

恢复初期,邀集了一批优秀的法师、老师,知名的有:正果法师、巨赞法师、观空法师、明真法师、明哲法师、传印法师、白光法师、方兴老师、虞愚教授、黄念祖老居士、郭元兴老师、林子青居士、刘峰老师、王新老师、由峻老师等。另外,还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聘请了不少的专家、学者、教授,来学院授课。

1980年恢复办学后的第一届是预科,当时从全国各地寺院经过严格考试共招收学僧41人,两年中总共学习了二十多门课。并由正果法师给他们授予三坛大戒,这是中国佛学院恢复以后的第一次传戒法会,这一期学生于1982年7月毕业,其中部分学生转入第一届本科继续深造,学制为四年。第一届预科班毕业就没再招生,四年的本科学制坚持到现在,至今天已招收十三届。恢复办学后,本科课程除了思想教育的时事政治课之外,基本有两大版块:一是文化课,二是佛学课。文化课涵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外语(英、日、梵、巴)、书法、计算机、文献学、图书馆学、法律法规、茶道课等,佛学课包括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南传佛教史、印度学、戒律学、唯识法相学、中观三论学、禅学、天台学、净土学、华严学等。

1985年图书馆又增设了阅览室,购置佛学、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六十多种,订阅报刊杂志五十多种。此后,图书的种类、数量逐年增加。

1986年恢复了研究生班,1989年7月,首届研究生圣辉、道隆两位法师毕业。

1992年9月,礼请明学法师任副院长兼法源寺住持,圣辉法师为副院长兼教务长,重组了学院的领导班子。并根据上海佛教教育会议提出的佛教院校“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要求,对学僧生活进行丛林化管理,坚持上殿、过堂、坐禅、布萨,严肃僧仪、僧纪。

1981年,学院开始向外选送留学生。首批选送传印法师和姚长寿居士两人,到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学习。1983年7月再次选送本科学生德宗等四人前往日本。

1985年5月24日,“中国佛学院学生会”成立。学生会成立当天,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来电祝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国*经学院学生会等有关团体派代表出席。

1986年12月,派遣圆慈、净因等五名学生前往斯里兰卡学习。

1997年12月,选送普正、达正二位法师到韩国圆光大学留学。

1981年,苏州灵岩寺分院成立;1982年,南京栖霞山分院成立。分院办学,为地方佛教输送了不少中级管理人才,同时也为中国佛学院提供了充足的生源。

1995年5月24日,日本里千家家元千宗室被授予“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9月14日开始,学院增设日本茶道课。1996年10月21日,中国佛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和历届毕业生代表共计350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1998年7月17日,中国佛学院教学楼竣工暨98届学僧毕业典礼在新落成的教学楼礼堂举行。

从1996年奠基到1998年,教学楼经过两年建设终于竣工。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2348平方米,仿清宫廷式建筑。教学楼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八个教室、礼堂和可收藏几十万册书的图书馆等设施。

世纪新篇

2003年2月,向学法师被调回学院,主持教务工作。

2004年开始,教务处在院长、副院长的领导支持下,集中人力,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根据新时期的办学特点,重新审订了《中国佛学院管理规章制度》,除此外,学院还对四年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工作进行了筹划安排。

2005年,《佛教爱国主义教材》编写初稿完成。自2003年起,国家宗教局也更加关心学院的工作。除了每年教师节的慰问外,2004年,还专门向学院赠送电脑二十余台。

2005年2月,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率领统战部长刘延东、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长王岐山等视察中国佛学院,协调扩建相关事宜,主持召开了扩建中国佛学院的现场办公会议,确定了在原址扩建的方案。

院景2003年,在教务处的提请下,院领导批准学院所有的法师、老师工资全部上调,研究生的生活费也有增加。2003年夏,完成应届本科的毕业事务,秋季完成应届本科新生的招生工作。

2005年,学院再次完成当年的新生招生工作。2003年以来,图书馆的图书种类也得到很大扩充。

2003年9月8日,学院院长一诚和尚在法源寺升座,院长兼方丈使学院管理更加统一。

2005年,学院完成了电力增容等基础工程和法源寺第一期维修工程。

2006年春,又开始了院址法源寺二期维修工程。计划到2008年前,法源寺整体修缮一新。还有,在保证学院正常课堂教学的同时,学院还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项佛教教育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有利于教学水平提升的活动,

2005年秋季,院里组织了教学观摩活动。

2002年,戒律学研究生觉灯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演讲会”上获得第一名;

2005年,三论学研究生体恒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妙智和真体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2006年6月,六位应届研究生论文答辩顺利通过。

2003年9月,成功举办了与*法鼓山等佛教教育单位合作的“海峡两岸第二届佛教教育座谈会”。

2005年11月,法门寺佛指舍利赴韩国供奉,由学院本科学僧组成的佛指舍利护法团,完成护法任务。

2006年4月12日,该院参加杭州、舟山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2007年10月24日,教务长向学法师、副教务长广如法师参加在北京举行以“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纪念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为主题的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

2008年3月30日至4月2日,持真法师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宗教统编教材教学工作座谈会”。

2010年2月3日,**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传印长老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贾庆林代表党*、国务院对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全体与会代表及全国各民族佛教信众表示亲切问候。

2、管理集体

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名誉院长:传印长老

院长:学诚法师

副院长:宗性法师(常务副院长)、张厚荣、向学法师

教务长:宗性法师(兼)

副教务长:广如法师

教务处主任:理证法师

教务处副主任:觉灯法师、永兴法师

办公室主任:张军

办公室副主任:张凤刚、王政

研究部主任:园慈法师

历任领导

历任院长

喜饶嘉措:1956—1966

法尊:1980.9—1980.12

赵朴初:1980.12—2000.5

一城:2003.2—2010.2

传印:2010.3—2015.5

历任教务长

周叔迦(1956——1966)

明真(1980——1984)

传印(1984——1986)

徐季良(1986——1987)

倪强(1987——1991)

叶庆雨(1991——1993)

圣辉(1993——2003)

向学(2005——2010)

佛学教育

办学方式


教学楼

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

中国佛学院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以“学修一体化,学生生活丛林化”为准则,实行学校与丛林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融合、佛教传统精神与现代教学融合,为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营造完备的修持*、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

中国佛学院教学楼学院丛林化,也就是让学生居住于一个清净和合的高素质僧团之中,让学生过如法如律的丛林宗教生活,严守上殿、过堂、诵戒等丛林规制,坚定学生的信仰选择,陶冶学生的宗教情操,提升学生的僧格。

丛林学院化,也就是使学生所居住的丛林,成为具有传统深厚、朝气蓬勃、崇尚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视野开阔氛围的学校,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使之有较高的佛学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能使学生成为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操,又有深厚佛学和文化素养,品学兼优、学修兼优、解行相应的僧才的良好环境。

师资阵容

传印法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兼任中国佛学院院长


鼓楼

学诚法师——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

湛如法师——历史学博士,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佛教与佛教文献、部派佛教、佛教造像艺术、敦煌与敦煌佛教等

向学法师——1988年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1991年中国佛学院三论宗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宗性法师——1990年于昭觉寺出家;2003年任文殊院住持;2010年至今,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

姚长寿教授——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获日本佛教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园慈法师——伦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海外交流委员会委员理证法师——1985年出家,同年于西安大兴善寺授比丘戒,硕士学历

觉灯法师——1997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2003年9月考入该院研究生班戒律专业;2005年9月任教本科《四分律》课程

永兴法师——2008年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佛教英语班学习,任班长;2010年4月任中国佛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分管教学

宗舜法师——出家后负责佛教教育、弘法和研究工作。2011年9月,被聘为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性普法师——留学于斯里兰卡克来尼亚大学,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讲授英语语言及佛学英语。研究方向:佛教心理学、《楞严经》及《清净道论》

理净法师——1994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依刘峰副教授学习中观学,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聘请为中国佛学院讲师

中智法师——1990年考入中国佛学院,1997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方向:天台宗止观禅修、南传禅修《文殊般若》

养辉法师——2000年7月,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5月,获凯拉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回中国佛学院任教,主讲唯识宗课程

源流法师——留学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巴利文与佛教研究生院,并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2010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任教

容通法师——1994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学习,毕业后于该院继续攻读天台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天台学

可潜法师——中国佛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攻天台学,曾赴日本考察研究日本的佛教教育及天台学。讲授《法华经》等课程

觉深法师——2001年7月,进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姚长寿博士专研华严学;自2003年9月始,担任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华严学课程授课

法广法师——曾就读闽南佛学院,中国佛学院2004年禅宗硕士并留校任教定禅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师,研究领域:法相唯识学

戒毓法师——2001年考入中国佛学院。2005年本科毕业,留院从杨曾文教授研究禅宗史。2008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真添法师——佛教与传统文化专业,2008年研究生毕业,留院任教,讲授《文人与佛教》、《菩萨戒》、《戒律学纲要》等课程

悟实法师——1997年泉州崇福寺出家,2000年漳州南山寺受具足戒。2001年至2005年就读中国佛学院本科,2005年至2008年就读中国佛学院硕士研究生

海藏法师——2003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班。2007年考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研究方向为华严学。2010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华严学方向的教学工作

源正法师——2005年考入中国佛学院,2009年至2012年在该院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

魏道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孙昌武——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聘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风雷——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专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继东——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8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徐文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玉成老师——1986年5月到中国佛教协会工作。历任秘书科长、综合研究室研究人员、综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佛学院政治课教师

张小猛老师——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专业。任财经学院讲师,从事本科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工作

聂清老师——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就职于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从事传统文化与宗教方面的研究。主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课程

张南揽老师——199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200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文化专业,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以上名单为2017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

本科教育

综述


教学楼内景

据2017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院本科四年开设课程共四十余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结合当前佛教的发展形势,提高学生的佛学水平和修持素养。从1980年恢复教学以来,相继培养了有近四百名本科毕业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界僧才奇缺的现状。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中国国内诸方名山寺院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级佛教协会等单位的骨干和中国国外数个佛教道场的负责人。八十年代以来,该院本科毕业生还先后有五十余人前往日本、斯里兰卡、韩国、缅甸、泰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留学,率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少已学成,服务于海内外诸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

学制设置

学制四年,共计八学期,包括复习和考试在内每学期二十周。

课程设置

一、基础教育课程:

1、古代汉语,1-4学期开设,教材:《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

2、外语,1-8学期开设,(1)英语(必修),教材:《新概念英语》(1—4册)(2)日语(选修)

3、中国通史,1-4学期开设,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

4、哲学史,5-8学期开设,(1)、中国哲学史,教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2)、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史(六派哲学),教材:《印度学讲义》,传印法师编著(3)、西方哲学史,教材:《西方哲学史》,罗素著

5、写作,1-4学期开设,教材:《汉语言写作》

6、文献学与图书馆学,1-4学期开设,(1)文献学概论(2)佛教文献学(3)图书馆学

7、时政,1-8学期开设,讲授法律基础、宗教政策、寺庙管理制度、佛代会材料和佛协指示,教材:《宗教政策问答》

8、计算机基础与运用(选修)

二、佛学基础课程:

9、基础佛学,1-2学期开设,(1)佛学概论,教材:《八宗概要》(2)《大乘起信论》

10、佛教史学,(1)印度佛教史,1-2学期开设,教材:《印度佛教史》,圣严法著(2)中国佛教史,3—6学期开设,教材:《中国佛教简史》,镰田茂雄著;参考:《中国佛教史》,黄忏华著(3)南传佛教史,1—2学期开设,教材:《南传佛教史》,净海法师著

三、佛学专业课程:

11、戒律学,1-8学期开设,(1)《戒律学纲要》,教材:《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2)《四分戒本》,教材:《四分律戒本讲义》,传印法师著(3)《菩萨戒本》

12、中观学,1-8学期开设,(1)《三论玄义》(2)《百论》(3)《中论》,教材:《中论》,鸠摩罗什译,《藏要》本(4)《十二门论》,教材:《十二门论释义》,刘峰著(5)《维摩经》(6)《肇论》

13、唯识学,1-8学期开设,(1)《唯识三十论》(2)《辩中边论》(3)《摄大乘论》(4)《解深密经》

14、禅学,1-8学期开设,(1)《中印禅宗史》(2)《六祖坛经》(3)禅宗思想史(4)《楞严经》

15、天台学,1-8学期开设,(1)《教观纲宗》(2)《童蒙止观》(3)《十不二门》(4)《法华经》

16、华严学,1-8学期开设,(1)《五教开蒙》(2)《华严经旨归》(3)《五教章》(4)《金狮子章》

17、净土学,5-8学期开设,(1)《中国净土教理史》(2)《往生论》或《弥陀要解》(3)《无量寿经》

18、因明学,5-8学期开设

四、艺术类课程:

19、书法,1-4学期开设

20、茶道,5-8学期开设(选修),邀请日本里千家高级教师授课

21、佛教音乐,邀请*音乐学院教师授课

五、学术讲座:

22、专题讲座,1-8学期开设,定期和不定期邀请海内外、教内外大德和专家来校作学术演讲

硕士教育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最初开设于1959年。“*”后,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教学,1986年复设研究生班,根据条件,开设了硕士研究生班,学制三年。该院研究生生源,仅从该院本科毕业生中选留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身体健康和有志于佛学研究的学生。研究生培养以学习和研究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及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佛教文物等汉传佛教紧密相关的内容为专业课程,辅以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及日语、佛教英语等为公共课程。

教改成果

1、*汉传佛教僧伽教育功能略论。(论文)

2、当前发展佛教教育的“盲点”与“伪问题”。(论文)

3、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会议文章)

4、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维摩经》为例。(论文)

5、佛教教育的规范。(会议文章)

6、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论文)

7、佛教教育对人类伦理普世的意义。(论文)

8、二十一世纪佛教教育的展望。(会议文章)(以上教改成果名单为2017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

3、佛学研究

学术成果


僧人日常

研究论著

《法源丛书:刘峰著作全集》:中国佛学院三论宗导师刘峰先生遗著,当代佛学三论宗研究领域权威性著作。

《改造生命的原理:通诠》:讲述对于现实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是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的。

《印度学讲义》:佛教在印度创立之后,约五百年之后传入中国,随即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并加以崇拜。中国人研究印度的佛教,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养分,同时也明白了印度不止仅有佛教一家。

《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对佛教中国化、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思想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点。

《净法与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作者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碑铭材料,对印度早期佛教僧团的净法与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指出所谓净法是佛教僧侣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衣食两方面。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佛法中的唯识一系,对人的身心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剖析精微,但唯识学名相众多,文理繁艰,令许多探求者望而却步。作者用现代人普遍能接受的名词术语和言说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此外还有:“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维摩诘经》要义概述、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及其实践、“义学沙门”吉藏大师、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马祖道一禅法之探讨、唯识三十颂浅释、《中国佛学》。

学僧论文

1、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

2、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

3、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

4、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

5、对唯识学中作意与触二心所生起次第之初探

6、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

7、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以上论文名单为2017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

佛学资源

资源共享

据2017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院共享的资源有北京名寺法源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校注、法显传校注、妙法莲华经文句校释、释迦方志、百法明门论忠疏、辨中边论述记、唯识三十论要释、阿弥陀经疏钞演等。

馆藏资源

中国佛学院图书馆主要收藏佛教经籍及与之相关的文史哲图书资料。

据2017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院图书馆藏有20余万册藏书,该馆藏书分内典(佛教书籍)和外典(非佛教书籍)两大部分。该馆收藏除线装和折本藏经外,有海内外出版的碛砂藏、频伽藏、普慧藏、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御制龙藏、中华大藏经、佛教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续藏经、卍正藏、卍字续藏、赵城金藏、佛光大藏经、高丽大藏经、敦煌宝藏、洪武南藏、汉译南传大藏经、日文南传大藏经、巴利语三藏、泰文大藏经、房山石经等二十多种大藏经。

中国佛学院图书馆该馆馆藏已有凤凰文库、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海潮音文库、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威音文库、佛光丛书、禅宗全书、唯识文献全编、密宗甘露精要、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中国佛寺志丛刊、中国佛寺史志丛刊、历代禅林清规集成、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以及玄奘全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太虚大师全书、弘一法师全集、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法鼓全集、法印集、妙法宝库、显密宝库等等一百多种。

外典文史哲图书中偏重中外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史学、文化学等的收藏,诸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全集、康德著作全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中国哲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精要、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全宋文、全元文、全宋笔记及船山全集、顾炎武全集、黄侃文集、胡适全集、陈寅恪集、方东美全集、梁漱溟全集、牟宗三文集、三松堂全集、季羡林全集、谢无量全集、汤用彤全集、钱穆先生全集等百十种。

为适应教学之需,该馆也注意各种工具书的收藏,大型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佛教小百科、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辞海、辞源、辞通、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藏汉大辞典以及中外双语词典多种。除图书外,中国国内佛教组织、寺院、佛教院所主办发行的刊物、学报等,该馆也有较为丰富的收藏。

文化传统


院徽

本方案的图形设计是将莲花花苞、双手合十及圆环形状巧妙结合。通过图形之间产生的虚实,代表一心、二谛、六度、八宗及圆满之意,突出鲜明的佛教思想和精神。众所周知,莲花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象征着清净、圣洁、吉祥。设计成花苞的形状,象征着学僧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续佛慧命的雄心壮志。该造型同时蕴含了双手合十的形态。双手合十是佛教最基本的礼仪,亦具有制心一处的含义。造型最下方留白形成心形图案,代表“一心”,以此寓意明了自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心形图案的左右莲瓣,象征“二谛”,以此寓意将真俗二谛圆融于一心的佛法见地;莲苞总为六瓣,象征“六度”,以此寓意六度齐修的大乘佛法核心精神;内圈平分八分,以此寓意中国佛学院秉承“八宗并弘”的办学宗旨;“中国佛学院”五字采用向心式排列,突出凝聚之意;最终图案统摄于大圆中,象征佛教修学达到大圆满觉的终极境界。整体设计方案高度概括,虚实结合,寓意深刻。图形圆润饱满、简洁大方。视觉效果上有很强的呵护、温润的感受,同时可以产生“种子、萌芽”的艺术联想。设计方案的色彩来源于佛经记述“紫磨真金”,拟定以紫色、佛黄色为主作适度渐变。

精神文化


院训

“知恩”位列校训之首是期望全体法师、老师、学僧及员工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想到自己应怎样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做感知和报答四恩的人。《大智度论》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可见,知恩的重要性。

“报恩”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利益他人,来回馈社会。具体到佛学院里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说,就是教职员工,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学生志存高远、勤奋修学,为将来走出校门发挥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弦法利生的大用储备资粮。

校风

和合——团结协作,携手并进

和合,是佛教教义、教规的重要内容,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和合就是团结协作,和合就是力量。团结协作是生存和发展的交响乐。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序的力量是散乱的,只有和合的力量才能产生如铁似钢、百折不挠、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紧紧围绕培养有大愿心、有德行、有修行、有文化、高质量僧才的根本任务,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进步。

精进——勤奋勇猛,锲而不舍

精进就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勤奋勇猛,锲而不舍,奋进不止。作为佛学院的任课法师和教师要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所擅长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了解最新动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佛学院的学生,要养成爱好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断全面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作为出家僧侣的僧格,成为对佛教有用、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严格管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严净毗尼,是学僧僧格完善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学院的教学和宗教等活动有序开展。

奉献——追求卓越,崇尚奉献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更是佛教菩萨行的根本旨趣。培养学生树立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众生的服务中去,甘为人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培育学生为了追求真理和三宝的事业义无反顾、在所不辞,为了佛教的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热情。

历史名人

巨赞法师,是二十世纪后叶,中国有名的佛教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佛教的有名学者。他俗家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苏省江阴县人。正果法师,在中国佛学院任教期间,编写了一本《佛教基本知识》的讲义,全书三十馀万言,做为学院教材。

明真法师,俗家姓赵,名哲,出家后法名明真,号真慈。他是湖北省荆门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岁十一月十日,出生于荆门。

周叔迦教授,原名明夔,笔名云音、演济、水月光、沧衍等。他是安徽僧至德县人,祖父、父亲都是科甲出身,在外省服官,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

周绍良教授,安徽省至德县人。民国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丁巳岁三月初三生。出身于仕宦及学术世家,他的家庭历代信佛,为佛教护法居士。

观空法师,俗家姓廖,湖南省耒阳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出生。他少年好学,就读私塾,受儒家传统教育。

王恩洋教授,字化中,四川省南充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生。幼年受传统教育,在私塾读书。十七岁时考入南充中学堂,喜读宋明理学书籍。

虞愚教授,原名德元,字竹园,一字佛心,原籍浙*阴,清宣统元年(一九○九年)夏历八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建厦门。

吕澂教授,名澄,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林子青教授,别号悲云,福建省漳州人,清宣统二年(一九一○年)出生。早年曾落发出家,法号慧云,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十八岁,到厦门南普陀寺。

高观如教授,1906年生,江西安义人。早所赴日本留学,1930年回国,从事佛教史、文学艺术等研究和编辑工作。并参与撰写了《实用佛学词典》一书。

叶均教授,1957年,应中国佛学会赵朴初会长邀请,回国任上座部研究生导师。1973年以后,一直在中国佛教协会研究部从事研究工作。郭元兴教授,一九八六年,担任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指导教授,讲授法相唯识学、梵文、藏文。黄念祖教授,1980年后曾任北京居士林林长,执教于中国佛学院,精进修持,主张禅、净、密一体不二,强调习禅修密者须发愿往生净土。

贾题韬教授,山西洪洞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留校教逻辑学。抗战中,曾组织学生游击队参战抗日,任第二战区中校秘书。

刘峰教授,1956年秋考入中国佛学院第一期本科。三年本科毕业后,又考进首届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