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
会昌县位于赣州市东南部,东南邻福建武平,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269个村(居)委会、3100个村民小组,人口51.16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名称:会昌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下辖地区:19个乡镇
*驻地:文武坝镇红旗大道
电话区号:0797
邮政区码:342600
地理位置:江西省的东南部
面积:2722平方公里
人口:51.16万(2013)
方言:客家语(宁龙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火车站:西江站
车牌代码:赣B
行政代码:360733
1、地理气候
会昌县
地理位置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南部,武夷山余脉西麓,南岭余脉北端,赣江一级支流贡江上游;处北纬25°09’~25°55’,东经115°29’~116°02’之间。东南邻福建武平、长汀,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东西宽56千米,南北长85千米,总面积2709.91平方千米。县人民*驻文武坝镇,距赣州市(经杉树排、瑞赣高速)137千米,距省会南昌市(经瑞金、抚州)440千米。
地质地貌
会昌县境内地质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地层有前寒武与寒武系、白垩系、侏罗系、第四系、石炭系、泥盆系、二迭系,岩浆岩和混合岩,以前寒武—寒武与寒武系为多,岩浆岩次之。
会昌县四面环山,中部狭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岭余脉横亘西南,主峰盘古嶂1184米,是赣粤分界的天然屏障。武夷山余脉逶迤东部和东南部,主峰洋石岽海拔1107.8米,是赣闽天然分界岭。东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低山环绕,峰峦重叠。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丘陵起伏,坡岗连绵。县境山区占全县面积25%,丘陵占69.7%,盆地占5.3%。其主要地貌为剥蚀构造丘陵和侵蚀构造山地两大类。
气候
会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温润气候区,具有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的特征,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涝,四季分明差异大。由于距海洋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阴雨,夏热无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长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一月份平均气温8.3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8.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6.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5摄氏度;≥10摄氏度积温6079摄氏度;平均无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达752.9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涝灾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24%,加之蒸发量又大于降雨量253.5毫米,常发生干旱。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低温、夏季洪涝、干旱以及秋季“寒露风”。
水系
会昌县河流交错,河网密布,有大小河流319条。主河贡江,为赣江一级支流;湘江、绵江、濂江为赣江二级支流;澄江为赣江三级支流。还有集水面积100~500平方千米的河流9条,1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34条,不足10平方千米的河流271条。河流总长度2140千米,县境内1725.9千米,占总长度74.4%。集水总面积7313.7平方千米,县境内2709.91平方千米,占集水总面积37%。县境内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0.64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3.3立方米/秒。
2、历史沿革
会昌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划于都县东南六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属江南西路之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绍定四年(1231)升会昌为军,咸淳五年(1269)复为县。
元大德元年(1297)会昌升为州,辖瑞金县。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此后明清二代会昌均属赣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清代府州制,次年统一为县制,各县直属省。会昌属江西省。
民国21年(1932),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会昌属第十二行政区(长官公署设宁都)。
民国24年(1935),江西省划为8个行政区,会昌属第八行政区(专署设宁都),直至1949年8月会昌解放。
其间,1931~1934年,中国*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会昌县是*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会昌北部地区,10月成立“会昌县革命委员会”,先驻庄埠,后迁至县城,隶*苏维埃*。1932年1月,撤销会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会昌县苏维埃*。1933年7月,建立西江、门岭县,会昌一分为三,隶粤赣省苏维埃*。1934年5月,西江县划为*直属县。同年,会昌县苏与门岭、寻安县苏在于都小溪合并成立寻安会县苏,隶赣南省苏。西江县隶*瑞西特委。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会昌、西江、门岭县苏维埃政权先后解体,会昌复为一县。
1949年8月22日会昌解放,成立会昌县人民*,属赣州专署。9月中旬,成立宁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昌隶属之。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会昌属赣州地区专员公署。此后,赣州行政区划多次易名,会昌一直隶属之。
3、行政区划
2009年全县设6镇13乡:文武坝、筠门岭、西江、周田、麻州、庄口镇;清溪、右水、高排、晓龙、站塘、中村、洞头、永隆、富城、珠兰、小密乡、庄埠、白鹅乡。
4、人口民族
1986年,全县总人口3434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622人,占总人口9.21%;农业人口311810人,占总人口的90.79%。2001年,全县总人口4231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040人,占总人口11.59%;农业人口374121人,占总人口88.41%。2008年,全县总人口4765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52人,占总人口15.35%;农业人口403401人,占总人口84.56%。不足一万人口的乡镇有清溪乡、庄埠乡、中村乡、永隆乡。四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有文武坝镇、西江镇、周田镇、筠门岭镇。2009年,全县总人口4840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049人,占总人口16.12%;农业人口405994人,占总人口83.88%。
2009年,全县有汉、蒙古、苗、布依、侗、土家、傈僳、回、彝、朝鲜、瑶、傣、拉祜、壮、满、白、黎、仡佬、赫哲、畲等20个民族。其中,汉族479621人,蒙古族11人,苗族15人,布依族4人,侗族9人,土家族13人,傈僳族24人,回族5人,彝族3人,朝鲜族3人,瑶族11人,傣族1人,拉祜族1人,畲族4164人,壮族101人,满族12人,白族1人,黎族39人,仡佬族2人,赫哲族1人。
5、自然资源
会昌县
土地资源
1995年以前,会昌县土地统计面积为2722.18平方千米。1996年,会昌县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调查结果面积为2709.91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21.066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77.74%,宜种松、杉、毛竹、油茶、柑桔等。耕地面积2.18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8%,宜种水稻、甘蔗、烤烟、豆类、莲藕等农作物。其中水田2.0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94.6%。还有旱地0.0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4.1%。可种红薯、花生、大豆等农作物。未利用的土地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4.6%。
水资源
地表水:地表水资源丰富。会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约1600毫米,最多可达2000毫米。县内溪流纵横,有大小河流319条,且河床比降大,境内河流总长1726千米。水域面积7363.63公顷,河网密度0.64千米/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3.3立方米/秒,集水面积7313.7平方千米。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21.98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80.58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7.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发电量2.18亿千瓦时。平均水能密度65.8千瓦/平方千米,可供开发量10.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58.6%。
地下水:地下水资源通遍布全县。据江西九〇九地质大队调查,全县日产地下水98.35万吨,年产水量3.59亿万吨。已开发利用地下水1.4万吨,年利用地下水500万吨。县内有矿泉、温泉18处。洞头乡、西江镇湾兴村的矿泉水,纯净无杂质。筠门岭镇车心村热水塘温泉,含硫磺,对皮肤病有疗效。
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据2004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统计,会昌县有林地面积202157.2公顷(其中竹林1240.1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量627.1039立方米。有树种82科472种。其中珍稀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南方红豆杉、突托腊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樟、翠柏、楠木。
2009年,县内尚存100年以上古树92棵。其中榕树21棵、樟树19棵、枫树27棵、银杏5棵、红豆杉2棵、楠木2棵、罗汉松1棵、马尾松6棵、杉树1棵、牛筋子树3棵、桂花树1棵、荷树4棵。
动物资源:据1985年初步调查,会昌县野生动物有5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野猪、刺猬、狐狸、麂、山羊、黄鼠狼、野兔、燕子、竹鸡、野鸡、鹧鸪、麻雀、斑鸠、杜鹃、喜鹊、竹鼠、赤链蛇、红点锦蛇、中国水蛇。因气候、环境变化和人为捕杀,各类动物逐渐减少。2009年,县内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猫、斑林狸、河鹿、水麂、虎纹蛙、穿山甲、黑冠鹃隼、乌雕、灰背隼、小鸦鹃、蛇雕、黑麂。
矿产资源
会昌县矿产资源丰富。经地质部门勘探侧定,金属矿有锡、铜、金、稀土、铁、铋、钼、锑、锰、钴、铅、钨、锌、钛等。尤以清溪乡的锡矿为最,储量达10万吨,平均品位0.84%。已开发利用的有锡、钨、稀土、铜等。非金属矿有石灰石、岩盐、萤石、石膏矿、陶土、花岗石、无烟煤等,以周田镇的岩盐为最,储量为21.4亿吨。其次是文武坝、筠门岭镇的萤石矿储量260万吨。分布在西江镇、小密乡的石灰石绵延几十里,正在开采的筠门岭镇石膏矿储量达5000吨,分布在小密、西江、庄口、白鹅等地的无烟煤175万吨,分布在右水、文武坝等地的陶土5000万吨,已开发利用的有锡、钨、石灰石、岩盐、萤石、厂膏矿、陶土、无烟煤等。其中,锡、岩盐、萤石已大规模开采。
6、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会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江西省第四届文明县城、江西省十佳魅力新城等一系列殊荣。工业初步形成以新型矿产、新型建材和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有全省唯一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农业初步形成以脐橙(赣南桔柚)、烟叶、优质稻、生猪、油茶等农业优势产业,是全国果业生产20强县、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全国烟叶生产大县、全国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全省生猪调出大县。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44万美元,出口总额2872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8元。
7、社会事业
会昌县
1986~2009年,会昌的教育事业有较快发展。
24年间,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1986年,会昌有幼儿园47所,在园幼儿1909人,有完小178所,初小229所,教学点84个,小学在校学生58809人,有初中24所,完中4所,中学在校学生10249人。1998年,小学入学率达100%,毕业率为99.2%,初中入学率95.1%,毕业率98.2%。当年10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省*检查验收,会昌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秋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同时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填补特殊教育空白,创办珠兰示范学校,成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试点学校。2008年,投入1.5亿元,动工兴建新会昌中学。2009年,会昌有幼儿园257所,在园幼儿12678人,有完小96所,初小99所,教学点56个,小学在校学生71249人,有初中23所,高中4所,初中在校学生16629人,高中在校学生7228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99.9%,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4%。高中考取大专院校学生数2005年突破4位数,2009年为1661人。
24年间,教师队伍得到充实。1986年,全县教职工总数3111人,有小学专任教师2115人,中学专任教师460人,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0人。2009年,全县教职工总数4335人,比1986年增1224人。其中有小学专任教师2481人,中学专任教师1579人,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4人。全县有高级职称教师201人,中级职称教师1265人,初级职称教师1985人。
24年间,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仅49.9元,2009年增加到3153.3元。2005年后,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2009年,4年累计投入7.8亿元,是1986~1999年14年总和的5.3倍。1986~2009年,累计投入校建资金31471.51万元,新建校舍32.148万平方米,改建校舍26.85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4.56平方米。城乡校园得到绿化、美化,面貌焕然一新。
卫生
1986年,会昌县有县属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21所,村卫生所272个,厂矿、学校医务室9个,有病床329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0张。1986年后,全县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门诊大楼,新建县中医院,两所医院均已成为赣州市内县级一流医院。先后投入资金7809万元,购置1000元以上先进设备1313台(件),县、乡医疗机构均配有救护车,医疗、检验条件大为改善。2009年,全县有县属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9所,村卫生所397个,厂矿、学院医务室7个,个体诊所29个,有病床672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9人,中级技术人员250人。县、乡医疗机构重视医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先后派出县、乡两级卫生技术人员1096人次到省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或到外地医学院校培训,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37项,全县医技人员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机构的救护水平显著提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治愈好转率均达到97%以上。
科学技术
1986年后,会昌县通过科技宣传普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1989年冬,县委、县*正式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大力开展科技兴县活动,制定科技兴县22条措施和科技进步奖励办法。1986~2009年,全县先后投入资金570.513万元(包括市级以上科技部门下拨项目经费和补助费187.21万元),累计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330项次,有58项科技成果获县级以上奖励,其中,县级奖36项,地市级奖13项,省级奖5项,*奖4项。科技兴县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全民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劳动者科技素质得到提高,良种良法得到全面推广,主要种植项目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主要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9年的60%以上。
会昌县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5年扩大到所有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2005年又扩大到村(居)委会*,2006年扩大到个体工商户;至2009年,全县有2174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征收养老保险费4600万元。1998年4月始实行城镇低保,1999年9月始实行农村低保;至2009年全县有5636人享受城市低保,18768人享受农村低保。2005年实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至2009年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2007年率先在全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至2009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8.17%,位居全市前列。2006年开始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至2009年已实施三批938套廉租房和经适房建设,并有280户低收入家庭迁入新居。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就业培训,2009年城镇就业率达96%。切实为“4050”(40岁、50岁左右)人员创造就业机会,“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2009年达100%。
8、交通
会昌古称九州镇,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因有人凿井得篆文“会昌”两字古砖12块,遂以“会昌”名县。元大德元年,会昌由县升为州,管辖会昌、瑞金两县;明洪武初年,将州返县,隶属赣州府至清;民国初年属赣南道;1949年9月至1952年8月属宁都行政公署,此后一直属赣州地区行政公署(赣州市)。县城三面环水,湘江、绵江在此交汇成贡江;南宋绍兴年间开始修筑城墙,是古代军事重镇,素有“铜赣州、铁会昌”之说。抗战时期,筠门岭路上车水马龙,水上商船如云,街上店铺林立,银行钱庄比肩而立,乃至海外来信直书“中国筠门岭”便可寄达,有“虔南第一镇”美誉。会昌处于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的几何中心,素为赣粤闽“三省通衢”,323国道、206国道、赣龙铁路、蓉厦高速、济广高速横贯全境,是中西部省市沟通东南沿海的中转要地,是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腹地。
9、历史文化
土地革命时期,是*苏区的南大门,*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粤赣军区设驻会昌,是*苏区的巩固后方和战略前线,是*苏区最后沦陷的县城。*、*、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从事革命实践,朱德、*、*、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开国元帅曾在此浴血奋战,“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夺取的第一次大胜仗——会昌战斗在此打响,涌现了盘山32位红军将士集体壮烈跳崖等光辉史迹。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南线军民开创了边区工作新局面。1934年7月23日,亲临粤赣省调查研究的*,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激情澎湃的千古名篇《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会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当年24万人口中有7.72万人支前作战,3.8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704名,无名烈士3万余名。
10、旅游
境内拥有“虔南第一山”、国家4A级景区、江西省优秀新旅游景区汉仙岩,相传为八仙之一汉钟离得道成仙处;有国家水利风景区汉仙湖,日自涌量2678立方米列赣南第一的优质温泉;有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赣粤军区、*同志旧居、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等旅游景点。会昌湘江是*湿地公园(试点),羊角水堡是*文物保护单位,会昌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将成为全省县市中最长的绿色走廊。2005年被列为全国30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县”。
汉仙岩
汉仙岩
汉仙岩属省级风景区,会昌汉仙岩座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因相传八仙之一汉钟离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这里奇山异石,风景千姿百态,秀中蕴奇,置身其间举目所见,皆为奇景,共有36景,因景中有景,景景有传说,诸如大象出山,僧帽石、石笋峰、鹰蹲石、狮石、龟石、虎头石、猴子望月、石龙升天……这些景点均自然天成,状比人态,禽兽万物,栩栩如生,令人遐想联翩。景区中诸多绝壁险峰,直插云天,危岩突兀,翘首仰望,似摇欲坠,心胆齐颤,一线天如刀切一缝,窄、深、险、幽。汉仙岩的各个景点,兼具险、奇、秀、美特色。
盘古山
会昌盘古山位于筠门岭镇南7公里处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盘古十景记载。宋代曾建有浮屠宫,现存眉林寺,寺内有《盘古寨门碑记》等石碑9块,其中5块为清康熙年间雕刻。另据会昌县旧志记载,盘古山眉林寺为会昌名寺。南宋进士曾丰所作《盘古山记》一文云:“本盘固,固讹为古耳。”盘古山四壁陡峭,东临湘水,奇峰突起,独冠群山。山顶布满苍松翠竹,居中坡度较平缓,形似一个周长5公里、直径1.5公里的大圆盘。山顶可攀援处都筑有坚固的山寨,唯西南有一条凿石磴道盘岩壁而上,史称“自古盘山一条路”。
粤赣军区旧址
粤赣军区旧址,1933年2、3月间,-粤军乘主力红军北上粉碎-第四次“围剿”之机,不断进犯*苏区,严重威胁*苏区南部安全。4月,中革军委决定在筠门岭建立粤赣军区,统一南方战线的军事指挥,粉碎-粤军的进攻。8月,粤赣省设立后,军区司令部从筠门岭芙蓉寨迁至文武坝,军区下辖三个作战分区和一个基干兵团—红22师,司令员先后由杨岳彬、毕士悌、张云逸、左权、龚楚、何长工担任,政委先后由刘晓、何长工兼任。粤赣军区建立后,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指挥红军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扫清了数十个靖卫团土围子,击溃了向苏区进攻的-粤军,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屯驻闽粤赣边界的-粤军,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南部区域。
会昌山
省级森林公园。它坐落在会昌城外贡水北岸,绵水与湘水在其脚下汇合。距瑞金约45千米。是休闲型风景名胜区,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会昌山,平地拔起,一山雄立,岩幽林深,风景奇秀,由*的词《清平乐·会昌》而得名,更是因*这首光辉词章的发表而驰名中外。
会昌山原名明山、南山、岚山,俗称岚山岭。座落在会昌县城西、贡江北岸,与老城区仅一水相隔,是会昌县城西北隅的天然屏障。海拔400.1米,周围30公里,满山绿树,郁郁葱葱,是江西省级森林公园。这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风光明媚,鸟语花香,自古就是人们避暑休闲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骚客留下很多题咏:“万里碧云净天宇,千山木叶堕霜红”;“回顾茫茫意无限,高歌一曲夕阳风”;“崎岖上山颠,蜿蜒入天半”;“塔影倒清影,汇流奔白练”。
11、名优特产
会昌米粉
会昌米粉
会昌米粉采用专利工艺技术生产,全部为纯大米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产品外观晶莹洁白,粉条粗细均匀,垂直性好,酸度低,不伤胃,煮后不糊汤、不断条、不破裂,口感爽滑柔韧,富有弹性,极富嚼劲;在冷水中长时间浸泡能保持完整形状且不影响烹调性;20根米粉就能吊起一个48公斤的成年人,堪称天下一绝。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已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
会昌酱干
酱干全称酱油豆干,江西会昌是有名的酱干之乡。会昌酱干富于悠远浓厚的文化底蕴,它在清代嘉庆年问,被官府指定为贡品,誉满京华。实际上,它的历史渊源还可上溯到“真龙天子”乾隆皇帝,盛世佳话,传为美谈。
会昌辣椒
辣椒是会昌传统名产之一。晓龙、高排、麻州、文武坝、珠兰等乡盛产辣椒、品种有羊角椒、黄椒三种。其中羊角椒最为著名、具有色泽红亮、肉质厚、甜辣适口、宜加工晒干,便于贮藏运销等特点,是腌制辣椒酱的上好原料、也是荤素菜肴的好佐料。
枣花牌酸枣糕
据药典记载,南酸枣具有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消食健胃、醒酒解毒的功效,酸枣糕选用天然野生南酸枣为主要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经果物保鲜,脱皮去核,加入蔗糖,铜锅浓缩,自然风干,精制成酸枣糕。酸枣糕,色泽透明,美似琥珀,酸甜可口,具有酸枣香气口味酸甜可口,口感韧软,略具咀嚼性,营养丰富。会昌县果子副食品加工厂改制后引进广东潮州客商投资添置自动包装、真空包装和果肉分离机等设备,更新工艺,使曾荣获中国星火计划“七五”银奖的枣花牌酸枣糕品质再次提升,为老品牌增添了新的活力。
白鹅扁萝卜
扁萝卜(又名盘菜、元宝萝卜),是白鹅乡的传统特色蔬菜产业,肉质根扁圆如盘,似灯笼,像元宝,根高8CM,横径18CM,皮肉皆白色,质地细腻、致密、味甜、品质好,生长期60—100天,长势强,抗病、耐贮存(可贮存3—4个月),便运输。富含糖分、葫萝卜素、核黄素,抗坏血酸,淀粉分解酶、无机盐及钙、磷、铁等。具有行滞消食,降气祛痰及防止贫血、口腔炎、血管硬化、冠心病、降血脂等功效;种子是中药材,叶子是禽畜的好饲料;既可炒菜、做汤,还可以加工腌制酱渍和晒干;是江西赣南名特优蔬菜。近年来,白鹅乡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以“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统一种植、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营销,大力发展扁萝卜生产,壮大扁萝卜产业。现有年产量400万公斤,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