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
莆田市城厢区,亦称荔城,位于兴化平原中部,自古为兴化府地,有1500多年的置县历史,现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南连闽南三角洲,北倚省会福州和马尾,融侨开发区,东承湄洲湾开发区带,西通闽西北,总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地处*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北倚省会福州和马尾,融侨开发区,东承湄洲湾开发区带,西通闽西北广大腹地,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
中文名:城厢区
拼音:chengxiangqu
所在地: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
人口:36万
区域面积:509平方公里
行政代码:350302
1、基本概况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总面积484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通行莆仙方言莆田话。
全区辖3个街道、4个镇:龙桥街道、凤凰山街道、霞林街道、常太镇、华亭镇、灵川镇、东海镇。霞林街道。
2、历史沿革
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城厢始属莆田县管辖。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
1983年析莆田县城厢镇等设城厢区,1984年6月正式成立。
1997年,城厢区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15.8万,辖2个街道、2个乡:荔城街道、凤凰山街道、城郊乡、城南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30816人,其中:荔城街道48966人,凤凰山街道74232人,城郊乡60442人,城南乡47176人。
2001年,城厢区总面积79平方千米,城区面积10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5个居委会、35个行政村,总人口18.8万人。
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将城厢区荔城街道的文献、凤山、长寿、英龙、梅峰5个居委会,城南乡的镇海、阔口、新镇、步云、埭里、古山6个村,城郊乡的长丰、七步、新浦、南郊、华郊、荔浦、徒门、张镇、西洙、东阳、拱辰、畅林12个村划归荔城区管辖。将原莆田县的常太、华亭、灵川、东海4个镇划归城厢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城厢区共辖3个街道、4个镇,16个居委会、102个行政村,人口31.9830万人,面积484平方千米。城厢区*驻地不变。
2002年,撤销荔城街道办事处和城南、城郊2个乡,设立龙桥、霞林2个街道办事处;调整凤凰山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龙桥街道办事处辖原荔城街道的梅山、太平2个居委会,凤凰山街道的下磨、北磨、公园3个居委会和原城郊乡的龙桥、泗华等4个村,其中,龙桥行政村改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龙桥。霞林街道办事处辖原城南乡的霞林、棠坡、沟头等10个村,其中霞林、棠坡、沟头3个村改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霞林。凤凰山街道办事处辖南门、南园等6个居委会和原城南乡的朱坑、白洋、林桥3个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不变。
2003年,城厢区辖3个街道、4个镇:凤凰山街道、龙桥街道、霞林街道、华亭镇、常太镇、灵川镇、东海镇。
3、自然环境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城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滟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湄洲湾。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众多优势和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位居闽东南沿海中部要冲,与*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南接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水深港阔,风平浪静,不冻不淤,10万吨级船舶可*进出,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具有建设大型港口的优越条件。妈祖文化独特,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四海共仰的妈祖文化发源地,岛上的妈祖祖庙被誉为东方“麦加”,历来以一种独特的信仰牵系着海峡两岸同胞,是大陆与*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桥梁和纽带。气候,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是本市气候的一大特征。平均年太阳辐射量达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5.9小时,年均日照率为45%。日照时间从山区至沿海逐步增多。气温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逐渐降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至21℃之间。无霜期年平均达316天至350天之间。
绝大部份土地,适宜农业生产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境内还蕴藏丰富优质的矿石资源,主要有叶脂石、花岗石、高岭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赐封的久负盛名的花岗石“华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现已探明可开采出口的花岗石储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
4、行政区划
城厢区辖3个街道、4个镇:凤凰山街道、龙桥街道、霞林街道、华亭镇、常太镇、灵川镇、东海镇。
5、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城厢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
这里盛产水稻、大小麦、甘薯、甘蔗、黄麻、大豆、花生、蔬菜。荔枝、龙眼、枇杷为区内三大名果,区内还有橄榄、余甘、杨桃、香蕉、芒果、杨梅、葡萄、番石榴、桃、李等名优水果40余种。
地热资源
境内地热资源较丰富,水温40—50℃,可利用潜力大。
6、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城厢区
民国期间,国民*制定和公布《土地法》,规定土地有使用、买卖、出租、典当抵押权,以维护少数官僚买办和土地占有者的既得利益,穷苦农民因生活所迫而典当、抵押以至丧失土地。1949年后土改时统计,区境内21个乡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富农计254户,占总户数的2%,人均土地2.1亩;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有4475户,占总户数的35.1%,人均土地0.3亩。
1950年11月,根据政务院颁布《*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地改革法),莆田县在境内一区荔宁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951年1月,境内城厢镇(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7街和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及一区的筱塘、沟东、霞林、坂头、南郊、顶墩、莘郊、濠浦、东阳、张镇、西洙、双兴、畅林、延寿、北大、溪白、朱丰等17个乡,先后参加县一期和二期的土地改革(俗称土改)。每个乡(街)由县派驻土改工作队10多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工作依据国家颁发《土地改革法》及《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等文件规定,进行阶级成份划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
1951年6月土改结束,境内29个乡(街)共划分:地主159户、半地主式富农18户、富农77户、工商业者225户、小土地出租者830户、中农3692户、贫农4185户、雇农272户、手工业者和小商贩、*职业者1405户、其他成份1838户,没收和征收地主、半地主式富农、富农等多占耕地和公田35610亩、房屋1214间、大农具26件、耕牛1头、粮食34066公斤,分配给境内外贫苦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
1981年,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后,区境内实行集体耕种,分户管理,小段包工,以产计酬,包产到组,冬种一季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将耕地(包括果树、山林等)按人口承包给农户耕种,建立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
1985年,全区有各种专业户321户,年总收入344.65万元;经济联合体36个,年总收入397.55万元。是年,全区乡镇企业总数2983个,年总收入8522.51万元。
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龙眼、枇杷、橄榄为主的水果业,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以及无公害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培植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
2010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5.5亿元,增长4.3%。1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23.9亿元,带动6.1万农户增收4亿多元。
第二产业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46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11.4亿元,增长38.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8亿元,增长37.5%。工业总产值148.5亿元,增长29.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8.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5%。与2005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区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一番或翻两番。
2010年全年全区260个“六大战役”项目完成投资44.7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1.2%。5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6亿元。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加大。项目用地保障有力。招商选资取得突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89亿元,增长49.3%。1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增加值率达33%;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总数达33家;六大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1.5%,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产值增幅超过90%;实现34家企业技术改造升级;7家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品牌创建成效显著,百祥车饰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品牌15件。
项目开发
12个省、市级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28.15亿元,2010年度完成投资6.17亿元,其中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7个省、市级预备项目总投资16.4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11亿元;64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0.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2.52亿元,其中33个项目超过年度计划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9亿元,增长36.5%。全年新签项目98个,总投资46.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75个,投资总额33.9亿元,内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12.3亿元。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增长14.4%;实际利用外资1.536亿美元,增长34%;实现外贸出口3.80亿美元,增长10.6%。
7、交通运输
公路
城厢区
五秀路(省道区辖段)五秀路起自闽清县的五峰桥,止于莆田县秀屿港,区辖段长5公里,起自城关,经阔口至新溪村的步云止。
码头
水关头港码头,位于城关木兰溪下游北渠河道的左岸。水域范围以城关旧汽船站为中心,向南、北各延长200米,水面宽18米,面积7200平方米。
黄头港码头,位于城厢区城南乡木兰溪北渠的霞林村。水域范围以驳岸码头向左右延长60米、宽15米、面积900平方米1985年建成,是莆田糖厂专用码头,原为汽船码头,专供装卸榨糖原料(甘蔗)之用,年吞吐量3.5万吨左右。
1994年,实现全区村村通公路。2007年确定的132个区重点项目和6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一期控制性工程征地拆迁丈量工作已经完成,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70万元,新引进项目32个,投资总额7.3亿元。
8、历史文化
总述
城厢区
城厢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唐代就有歌舞、音乐等艺术创作。宋、明、清时期,文学、史学、戏曲、杂技、书画、美术等文化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成立后,文化网络逐渐形成,文化设施日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境内拥有比较齐全的报刊亭、广播、电视、影剧院、书画院、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书店、歌舞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
古建筑
莆田城厢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莆田市文物的精华。城厢区至今保存的数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谯楼,三清殿、妈祖庙以及其中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的。
《全宋诗》精选(第七三四二页)作者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为《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由巩溪徙军城始祖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梅园路雷山巷110-111号其黄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的黄文正祠(即今莆田城西梅园路雷山巷110-111号其黄太常寺卿侍中枢密第尚存)。众多宋塔、宋桥、宋陂为代表。八闽名楼古谯楼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台基而著称;目前尚存920余座佛寺建筑多为明清面目,唐宋的寺院多为十方丛林,明清的子孙寺不胜其多,大寺院的布局多为中国式的禅宗七堂制,主体建筑为山门、大殿、法堂、禅堂等中路进深,左右翼则为两廊建筑;道观庙宇,棋布城乡,其宋代“三清殿”的建筑等级之高和文物价值之大,使它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誉;明、清民居,以士大夫居宅为多,有着地方特色的布局和构造特征,历来为中外专家所称道。
民间舞蹈
城厢区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百戏许多痕迹,并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戏曲舞蹈诸类。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也反映当时风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在城厢区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它源于远古崇神傩舞,也称八班舞,表演驱邪捉鬼动作,以表神灵下凡驱除邪气,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灵川的皂隶舞,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纯古朴,成为出游队伍最显眼文化符号。而在仙游枫亭,每年“六乡”“朱赛”等地出游,神驾前也扮有一队皂隶,成对而行。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
莆仙戏
城厢区莆仙戏历史悠久,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传统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最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
9、当地特产
解放钟枇杷
城厢区
酸菜
城厢区霞林街道的顶墩、下黄、肖厝是蔬菜种植加工专业村,村民有加工酸菜的传统工艺,出产的酸菜品种多、口味好、色泽美,除供应本地,还畅销闽西北一带。
兴化桂圆
城厢区华亭镇境内盛产龙眼、枇杷、橄榄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的源产地,素有“华亭桂圆甲天下”的美誉,现已形成了福厦路两旁、木兰溪两岸、三紫山脉等七条果树带,果树总面积6.5万亩。龙眼,荔枝摘过,龙眼始熟,故曰荔奴,俗称桂圆。据《神农草木经》记载:“龙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三国初年(220―226年),魏文帝曾下昭群臣曰:“南方之珍若龙眼、荔枝……出自九真、交趾。”九真、交趾即今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地。1988年福建省果树研究所对应用花粉形态结构上异同的试验,证实了海南岛的野生龙眼在其系统发育位置系是原始型的。兴化种植龙眼伊始于隋唐,宋明尤盛。据《仙游志》载:“宋大观四年(1110年)12月24日降大雪,仙游的荔枝、龙眼冻死很多。”乾道五年(1169年)仙游的蔗糖、荔枝、桂圆干从太平港(今霞桥港)运销江淮一带”。可见宋时仙游龙眼就有大面积生产。由于木兰溪两岸气候温和,雨露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适宜,所产的龙眼质味冠神州。历代以来,兴化桂圆都被当作南方的名贵产品进贡朝廷。据明代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当时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的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
10、特色小吃
炒白粿
城厢区
杂烩面条
杂烩面条是城厢区居民临时招待来客的简便饮食,莆仙传统的杂烩面条上面必须用8种荤菜配料(俗称“八素”),把面条覆盖起来,成为一碗丰盛的食品,用来待客既经济,又好看。杂烩面条的传统经营方式,是把配料预先按份装在碗里,让顾客一目了然。
油炸鸡卷
油炸鸡卷是因其外貌像烧鸡而得名,它的制法主要是用猪网油皮卷包荤鲜馅料,故又名炸网油卷,属脆炸系列,特点是色呈金黄,外酥内嫩,此菜也是闽菜系中的名菜之一,而城厢区的调味又独具地方特色。
术米粽
邑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楚人是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名筒粽。后人相承,遂用箬叶裹米而熟之,以为节物。”城厢区至今还保留这种以术米包粽子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术米煎
俗名“术米米时”。从前是民间节日祭祖先的主要供品之一。因其制作简易,主料是术米,配料有白糖、花生仁、花生油等,风味特佳。后来,它也进入商品市场。其成品特点:色呈金黄,油软粘润,经济香甜,成为城厢区所欢迎的热点风味小吃。
11、旅游资源
城厢区
古寨
城厢区常太镇境内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历代人民每当社会变乱之际,筑寨自保。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古寨遗迹相连,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个寨堡残基尚历历可见。
南山广化寺
座落在城南凤凰山。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山门照壁上有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化寺占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有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