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沙溪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3 15:24:03
...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东南部,东经99°51′,北纬26°19′。距县城32公里,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热区之间,东南与洱源县交界,西北与本县弥沙、羊岑、甸南相邻,平均海拔2100米,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雨量790毫米,全镇国土面积288平方千米,居住有白、汉、彝、傈僳等世居民族,其中白族占84%。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49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988户,人口23172。

中文名:沙溪镇

行政代码:532931104

身份证前6位:532931

长途区号:0872

邮政编码:671300

隶属政区:剑川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L

荣誉:中国特色小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1、地方简介


沙溪镇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

沙溪镇先后获得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云南旅游名镇、108个中国村庄名片、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等荣誉称号。2010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40万元。

2016年12月7日,沙溪镇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沙溪镇被列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

2、行政区划

沙溪镇区划

532931104201121寺登村

532931104202220东南村

532931104203220华龙村

532931104204220北龙村

532931104205220四联村

532931104206220甸头村

532931104207220沙坪村

532931104208220石龙村

532931104209220长乐村

532931104210122鳌凤村

532931104211220灯塔村

532931104212220溪南村

532931104213220红星村

532931104214220联合村

3、地方人口

沙溪镇人口数据:


沙溪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1486

男10764

女10722

家庭户户数4759

家庭户总人口(总)21088

家庭户男10469

家庭户女10619

0-14岁(总)6170

0-14岁男3138

0-14岁女3032

15-64岁(总)13749

15-64岁男6891

15-64岁女6858

65岁及以上(总)1567

65岁及以上男735

65岁及以上女83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1113

4、历史沿袭

沙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荟萃,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沙溪鳌峰山青铜文化古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遗址出土海贝、玛瑙、绿松石等商品,证明沙溪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前期南诏兴起之初,沙溪便是洱海流域北部的一个“诏”(矣罗实诏),

属统帅楚雄州西部至大理州境内各少数民族羁縻州的剑南道姚州都督府。

明代以前,沙溪曾被称为“杀退”、“杀腿”。

明代后期,使用“沙溪”之称,《徐霞客游记》中称:“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所谓沙溪也。其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此处的“剑川湖,在剑川州东,周数十里,流入赵州境”。“驼强”即“桃羌”,属口音之误。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桃羌河,在州(剑川州)南三十里。”

沙溪在清代时称“沙溪图”。

民国十年(1921年),沙溪图改为剑川第四区。

民国十年(1930年),为寺登镇。

1949年,剑川县解放,改称剑川县第四区。

1958年,剑川县第四区撤销,改为沙溪公社。

1962年,沙溪公社改称沙溪区。

1970年,撤区建人民公社,沙溪区称沙溪公社。

1984年,区级政权进行*改革,撤销沙溪公社,建立沙溪区。

1988年起,设沙溪乡。

2001年,沙溪撤区设镇。

5、经济发展

沙溪镇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镇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30.6万元增长到617万元,年均增长74.4%,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46.8%;财政支出450万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76.6万元,年均增长16.4%;2011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7万元,比上年增长24.38%;招商引资协议资金1001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620万元;财政收入750万元,比上年增长21.55%,财政支出1598万元(含项目支出1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2元,比上年增长35.4%。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6、基础设施

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期间投入的2610万元增长到“十一五”期间的1.1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49%。根据“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效益最大化”的指导思想和按照论证储备一批、争取上报一批、开工实施一批、建成投入使用一批的要求,全面加强了项目建设、项目管理及项目申报工作力度,我镇的投资总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投资结构、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效果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实施完成了一批事关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重点实施了“1·1”地震恢复重建、平甸公路沙溪段油路改造、黑潓江过镇段整治和河滨路建设,实施了寺登小康示范村建设和石龙、红星、四联、东南4个村整村推进建设,完成了14个村委会办公大楼建设和卫生室建设,完成了12个村水利血防安全饮水工程,12个村家畜血防圈舍改造项目和14个村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了沙溪中学教学楼和灯塔、石龙、华龙、寺登等村小学建设,并另择新址新建了寺登中心完小、沙甸小学。顺利完成了高峰塘水库培厚加高及南北支渠烟水工程建设和塔坪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了沙溪百货市场、牲畜市场、粮食市场、沙溪卫生院门诊大楼和医技楼。农村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建设得到发展,村委会通公路率达100%,全镇通电率达98%,信息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7、农业产业

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培植发展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2011年全镇小春作物播种25900亩,大春播种34983亩,粮食总产1112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3.5%,农业生产总值达11360万元。种植地参3000亩,实现产值2025万元。不断扩大烤烟种植规模,全力培植烤烟产业,全镇11个种烟村共种植烤烟9100亩,收购烟叶120万公斤,实现产值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创税475万元。努力培植“一村一品”支柱产业,不断加快烤烟、泡核桃、芸豆、地参、油菜等农特产品基地建设。科技兴烟水平不断提高,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烤烟从2005年的3200亩扩种到2012年10260亩。以泡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到2012年全镇泡核桃种植面积达1万亩。肉牛羊、生猪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全镇肉牛存栏12640头,出栏4700头;肉羊存栏18300只,出栏7000只;生猪存栏20500头,出栏20000头;能繁母猪饲养量达2243头,畜牧业总产值达3689万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粮经比例由2005年的67:33调整为60:40,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440万元,年均增长15.2%。

8、旅游景点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着一个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对外交流三大丝绸之路之外的一条大通道,因交易的运输过程主要通过马帮,其主要交易对象是茶、马,故世人称为“茶马古道”。沙溪处于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再加上南诏、大一国石窟的开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成为贸易集散地、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集商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古镇,可谓显赫一时。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又逐渐建成了以沙溪为中心的四大盐井――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为沙溪的发展锦上添花,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四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盐井的发现与开采,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陆路码头作用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举足轻重的盐都,从而进一步推动沙溪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沙溪成为茶马古道上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必然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沙溪一时成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从而推动沙溪地区成为洱海地区佛教密宗宗教活动主要地区,使沙溪因此成为上经贸发达、文化繁荣的古镇。

古镇沙溪,走过一个发展、壮大、辉煌、衰落的过程,只留下了无声的石桥、古道、古街在悄悄诉说着它的过去,只有黑惠江水无声地把沙溪在茶马古道上的辉煌历程带入遥远的大海。

寺登四方街


沙溪寺登街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坝子*鳌峰山鳌头位置,黑惠江“S”型大弯环的顶端,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历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称为“南塘”,明朝后期,因兴教寺而起名,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思是地方。位于兴教寺旁边,呈四方形的街子,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称由来。

走过黑惠江畔的古石桥――玉津桥,沿着古道行走约100米,一个用土坯做成的寨门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被村民称为“街子门”的东寨门,表示进了此门就是集市。此寨门用土坯镶砌而成,比起其他地方高大、威武的石砌城门而言,虽显得有点寒酸、土气、狭窄,但却向世人展示了茶马古道集市的城门样子――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的土坯墙门。寺登古街共有三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地区)。

经过寨门,一条狭窄、深长的古巷道悠然而来,两边残旧的古铺悄然耸立在巷道两边。浓浓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们不禁想到古时马帮进寨门过巷道的情形。现在,寺登有三条古巷道仍然被当地人称为“街子巷”,意思是寺登历史上的第一笔生意是在巷道成交的。现今三条巷道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来,置身其中犹如回到茶马古道巷道的昨天,给人一种追古怀今、联想翩翩的感觉。

狭长的巷道的尽头,是寺登的经贸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其中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在年的古槐树。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者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整个街场四周商铺马店林立,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

寺登四方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店住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表演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

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它是整个街场历千年而不衰的保证。前铺后马店简单地说就是临街、临巷的房子开成商铺,主要用来做生意或出租给别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开成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住宿、存货、存放马匹。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均是这种商业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茶马古道集市幸存下来的惟一集镇。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划定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筑高三层,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飞。虽经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风貌。古戏台与兴教寺遥相响应。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什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同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沙溪古桥


沙溪古桥

每一个沙溪人都以能够登上古戏台表演为荣,视登台表演为沙溪人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成为外人眼里的“歌舞之乡”。沙溪白族是“歌舞的民族”,一句在马帮里流传的“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就道出了马帮心中的沙溪。

漫步古街红砂石板,登上古戏台,看一看四方街铺面和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桥,到兴教寺感受各种流派佛教合而为一的寺庙,听一听沙溪洞经古乐,体会古老民族的古音乐的韵味,看一次白族传统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传统的肖拉者舞,听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调,尝一尝沙溪土特产地参子、松茸、羊乳饼,我们为茶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个完整的古集市而庆幸。

民俗风情

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为传统的盛大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歌会期间,剑川、洱源、丽江、兰坪、大理等地的白族群众和歌手都穿上民族盛装。石宝山歌会的主要内容一是对调赛歌,许许多多的白族歌手和青年小伙子、小姑娘都到石宝山上来对白族调、唱情歌。

二月八太子会

二月八太子会是沙溪坝传统的宗教民俗活动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二月初八在寺登街举行,二月初六起由佛教“阿吒力”信士们至“兴教寺”将“太子”(少年释迦牟尼)请到本主庙中,初七祭祀拜佛,初八下午时分,即送佛返回兴教寺。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原始宗教崇拜,“本主”被视为地方保护神,每个白族村寨都有自己的独立本主庙。本主庙中泥塑的雕像称“坐像”,用香柏树等上好木质的材料雕刻成一套与正厅塑像相似的完整的雕像,称“行像”。

每逢祭祀本主时,全村老幼一起参加,焚香沐浴后将本主行像请到村里称为“下殿”的本主行宫。迎本主活动中,人们组织打霸王鞭,跳“耕牛舞”,唱滇戏,老年人们组织焚香祷告。

9、荣誉

沙溪镇先后获得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云南旅游名镇、108个中国村庄名片、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等荣誉称号。2010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40万元。

2016年12月7日,沙溪镇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沙溪镇被列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

10、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剑川木雕

剑川县素称“木匠之乡”,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家具等。剑川木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产品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使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剑川木雕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华,造型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抗腐蚀、不变形,再现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剑川木雕有豪华典雅、富有民族气息的客厅家具类;古朴高雅的嵌石餐厅家具类;栩栩如生的九龙壁画、九狮壁画、花鸟壁画类;各型座屏、挂屏、屏风类;园林古建筑的格扇门、窗、挂帘以及各种民族旅游产品等几百个品种。

剑川白芸豆

白芸豆,其生物学名叫多花菜豆,因花色多样而得名。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菜豆属,白芸豆原产芸豆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后经人工栽培驯化已适应冷凉潮湿的高原地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是美洲的阿根廷、美国、墨西哥,欧洲的英国,亚洲的中国、日本等。我国在16世纪末才开始引种栽培。现在中国的各个省区均有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是云南、贵州、四川等,而云南的大理、丽江、兰坪种植面积较大。

芸豆籽粒的形状多种多样,有肾形、椭圆形、扁平形、筒形和球形等;颜色也有多种,如白、黑、黑紫、绿色和杂色带斑纹等。颗粒大小差异也很大,小者如黄豆般,而大白芸豆的籽粒长约21毫米,厚约9.5毫米,比黄豆大几倍,可称豆中之冠了。白芸豆是西餐中常用的名贵食用豆。颗粒肥大,整齐、有光泽,用作配菜可谓锦上添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剑川地参

剑川地参是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特产。地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

剑川地参,又名虫草参,白族俗称“根载子”;大理洱源地区叫法不同,称雪参;外省山东郓城、河北河间等地又称地参为中华地参、地藕、地笋、泽兰、银条菜。地参株高120至160厘米,株干呈四棱形,节间距2厘米,每节长四片叶,呈十字形对生,开白色芝麻型花,不结籽,叶互生,植物分类学归于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地参原为野生植物,后经驯化栽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地参可以食药两用,春夏采其嫩茎叶,炒食、凉拌、做汤,主要食用晚秋以后采挖的洁白脆嫩的环形肉质根(因形状、营养与人参媲美,故名地参),可以炒食、做汤、油炸、做酱菜,口感好,堪称蔬菜珍品。地参含有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地参氨基酸含量达16种、还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食品。

剑川沙溪镇是云南省境内野生地参的原产地,也是野地参最早人工驯化栽培的地方,地参常年种植面积2000—3000亩,地参鲜产量3500-4000kg/亩。剑川地参产品加工上世纪90年代以个休户形势开始试验,做一些油炸后加调味品的“地参”特色食品,2005年“剑川县车记地参食品厂”以地参加工销售为主对地参进行了开发,注册了“车记号”商标,该厂研制加工出地参油炸风味系列和地参糕,地参糊等十多个品种,产品不仅有省内市场,部分还销往省外,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 鹿亭乡

下一篇: 艾什顿·库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