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毓泰
饶毓泰是中国物理学会组织者之一曾任评*、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物理学报》编委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他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为了纪念他,设立了饶毓泰物理奖,专门奖励在光学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物理学家。
1、生平概况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8岁后在北京、上海就学,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1912年曾任江西临汝中学英语教师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费,于1913年2月到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
饶毓泰
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历尽艰苦,先到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尼尔森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并开设多门课程。
北平*夕,他拒绝南下,决定留任北平。*成立后,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建设事业。
2、光谱研究
饶毓泰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康普顿教授研究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气体导电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性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工作对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到1932年间,他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时,观察到这2个元素主线系谱线的分裂和红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对原子倒斯塔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用微扰理论处理和计算倒斯塔克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之一,他的这项工作丰富了这个领域的实验数据,因此是很有意义的。
1944年饶毓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曾与尼尔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转光谱,采用分辨率达0.07cm-1的棱镜-光栅分光光度计,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两种CO2分子的ω3转动谱带同时清楚地记录下来。获得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这为研究含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振-转光谱提供了新的方法。他还用红外小阶梯光栅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谱带。以上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
3、物理教学
饶毓泰于1922年回国,那时国内大学中设立物理系的学校不多。为了培养物理人才,他毅然在南开大学创办了物理系,并任物理系主任,直至1929年。当时南开大学物理系教师只有他和陈礼2人。陈礼讲授交流电和无线电等课程,其他物理学课程均由饶毓泰亲自讲授,包括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各门课程均采用国外著名的教材。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引人入胜。讲课能抓住本质,突出重点,基本概念反复阐述,有时还讲一些科学史上很有启发性的事例,所以学生受益匪浅。当时南开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系的学生,很多人曾受教于饶毓泰,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学者,如吴大猷、吴大任、江泽涵、申又振、陈省身、郑华炽等。吴大猷曾在回忆饶毓泰时说:“在大学四年中随饶师所习之物理学课程有大学物理、电磁学、近代物理、高等力学、光学、气体运动论、高等电磁学等。
1933年9月,饶毓泰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后兼任理学院院长。刚到校时,学校面临许多困难,他费尽心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建设中。在北京大学,饶毓泰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十分强调高等学校教师只有认真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他还十分重视演示实验。他经常向年轻教师介绍德国泊尔教授讲课时如何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情形。他把原北京大学理学院的一个小礼堂改为阶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实验室,用以边讲课,边演示,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他还特别注意聘请教授到校任职,曾先后聘请了周同庆、张宗蠡、朱物华、吴大猷、郑华炽等教授,使得教师队伍阵容整齐,面貌一新。此时北京大学物理系不仅培养本科生,还招收研究生,开设了一系列研究生课程,如数学物理、电光及磁光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二、气体导电一、气体导电二、原子与分子光谱、喇曼效应与分子结构、电网络理论等。马仕俊、郭永怀就是当时的研究生,后来成为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毓泰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当时他的健康状况不佳,学校条件也很差,但仍然坚持讲授三年级的光学课和研究生的光的电磁理论课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饶毓泰从美国回国后,积极筹划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恢复和发展事宜。首先是延聘教授,从1946—1951年先后聘请了赵广增、马大猷、胡宁、朱光亚、黄昆、虞福春等到该系任教。他还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为系图书室补充了一批重要期刊,还通过当时的胡适校长向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借到10万美元,准备建立一个近代物理中心,并委托当时在美国的吴大猷和吴健雄共商购置仪器,并拟开辟除光谱学研究以外的一些新研究方向。此项计划后因时局变动而未能实现。
1952年院系调整后,饶毓泰不再担任物理系的领导,但仍关心系的发展,特别是光学专门化的建设工作。这时他已年逾花甲,且体弱多病,医生只允许他半天工作。他除指导研究生外,查文献,编讲义,先后开设原子光谱、光的电磁理论和气体导电基本过程等课程,为中青年教师和外校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教师开设这方面课程提供了极大帮助。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当激光问世时,饶毓泰为使后辈赶上这一新发展,讲授了“光的相干性理论”和“光磁双共振”等反映科学新进展的课程。这时他已年逾古稀,不仅讲课,还认真编写讲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饶毓泰一贯关心国家大事,长期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或常务委员。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期间敢于坚持正确意见。他曾严肃地指出,学术问题不能一概否定。1968年10月饶毓泰受到冲击,于10月16日含冤逝世。素来沉默寡言的饶毓泰在逝世前两天的教研室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看到祖国落后,被外国人看不起,很难过。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呢?当时想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解放后学习了一些马列原著和*著作,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特别是*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自己的教育最深刻。”最后他难过地说:“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老了,没有用了。今后建设国家的担子落在你们年轻人身上。”这反映了科学界老前辈的真诚、殷切的希望。
饶毓泰是中国物理学会组织者之一曾任评*、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物理学报》编委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他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为了纪念他,设立了饶毓泰物理奖,专门奖励在光学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