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宿州市淮北花鼓戏剧团

科普小知识 2023-11-15 16:04:33
...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1、剧团概况

淮北花鼓戏据传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晚清(1796—1911)趋于昌盛,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和豫、鲁、苏四省交界地区,于1957年4月1日建团,为区别其他花鼓,冠以淮北地名。原宿县人民*正式命名为宿县淮北花鼓戏剧团,并派进了专业人员,增添服装道具,招收学员。剧团原为事业编制,现已转企改制。

2、流传区域


剧照

淮北花鼓戏源于安徽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而后随着艺人的流动逐渐形成南、中、北三路,南路延及滁县、寿县、凤阳、凤台、五河、泗县、灵璧、蚌埠、定远、怀远、太和、蒙城、濉溪、宿州等地,以宿州为中心;中路延及萧县、砀山以及江苏的丰县、沛县、铜山、徐州、邳县、宿迁、睢宁和河南的永城、夏邑、虞城、商丘等地,以徐州为中心;北路延及山东的定陶、单县、成武、金乡、鱼台、郓城、巨野、济宁、兖州、滕县、邹县等地,以济宁为中心。

3、代表人物

这三路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南路的代表人物有:马敬君人称花鼓状元、戏篓子牛开运、文武大生张光;中路代表人物有:人称花鼓戏梅兰芳的王相田(艺名小兰子)和萧县的黑云彩杜学诗;北路代表人物有小兰子的师傅张纪德,孔宪德.王玉梅.杨登明。

淮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花好月圆》.《四宝珠》、《王华买爹》、《拉郎配》、《秦雪梅吊孝》、《王林休妻》、《马踏苏州》、《姊妹易嫁》、《站花墙》、《墙头记》等,本团创作的现代戏有《卖鸡》.《新人骏马》、《三枝莲》、《向阳坡》.《彩云滩》、《六月雨》.《出差记》.《阳光下的呼唤》.《大泽惊雷》等,《新人骏马》曾三次进京演出,并参加国庆游园活动,全国四十多个专业文艺团体学习、移植该剧,*电视台录像播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发表《载歌载舞—短小精悍》《一根马鞭的启示》等评论和演出剧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人骏马》的戏剧集及单行本。《王小赶脚》、《站花墙》、灌成唱片、制成盒带。《姊妹易嫁》、《江姐》、《日出东方亮东方》等优秀花鼓戏唱段由安徽人民广播电视台录音广播。

4、唱腔介绍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 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

5、传承发展

淮北花鼓戏的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为继承保护和发展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继2006年首批载入安徽省文化遗产名录后,2008年6月又载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对这一历史悠久的稀有剧种的肯定。淮北花鼓戏剧团演职员也以此为契机,努力工作、动态传承,为实现淮北花鼓戏的繁荣发展而努力!

2008年,淮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淮北市首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 王文模

下一篇: 瘢痕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