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1、概述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XG),又称痣性黄色内皮细胞瘤。是好发于皮肤、黏膜和眼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性疾病,属于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幼年发病。
2、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是感染或物理因素刺激的反应,也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3、临床表现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分2型。
1.丘疹型
大量半球形损害散布于皮肤上,主要累及躯干上部,开始为红褐色,迅速转变为淡黄色,常无自觉症状。黏膜受累罕见。约20%病例出现咖啡牛奶斑。眼受累可导致出血和青光眼。
2.结节型
比丘疹型少见,单个或数个结节一般为圆形,半透明,红色或淡黄色,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常无自觉症状。黏膜受累较丘疹型多见。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非常少见,除皮肤损害外,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眼、肝、肺、骨、肾、心包、结肠。
4、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了解血细胞数量,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根据其结果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2.病理组织学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表现为泡沫细胞、Touton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呈肉芽肿性浸润,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许的嗜酸性细胞。该病显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Touton多核巨细胞,多核呈环状位于细胞的中心,核环中心区有均质的嗜酸性胞质,核环周围的细胞质可呈泡沫状。免疫组化显示CD1a和S-100阴性,无Birbeck颗粒,CD68、CD45、CD4和HAM56阳性。
3.影像学检查
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超声、CT和MRI很类似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为眼眶软组织块影,眶骨及颅内多发性骨破坏。MRI显示眶、颅多发病灶。如骨破坏明显,X线可显示颅内多发性骨破坏病灶,边界清楚,但不整齐。
5、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治疗,病程有自限性,大部分3~6岁消退。对于不消退者可选择电凝、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眼眶病变采用糖皮质激素全身治疗。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等。本病对治疗反应好,但应注意药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