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痉挛
脸部痉挛,即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肌肉抽搐,无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阳性体征。
1、脸部痉挛
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不自主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一侧面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呈间歇性不自主节律性抽搐,自控不能。
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当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或伴有肢体不自主动作时,应考虑颅内病变,需去医院诊治。
面肌痉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苯妥英钠、利眠宁、安定、鲁米那等。并配合理疗。轻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略有减轻。重症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面神经封闭式手术治疗。
半面痉挛又称面肌阵挛,为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多见。其痉挛常自一侧眼部或口角开始,随之扩展到同侧半面肌肉,但额肌较少受累。呈间歇性不自主节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定。人体疲劳、情绪激动、谈笑瞬目等可诱发或使之加重。虽然抽搐时面部无疼痛,但频繁发作可影响视力、言语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难以忍受。
关于本病发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学者和临床医师认为系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受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压迫所致;当血管过度迂曲、伸长拉紧或硬化时始显症状。推测受压处面神经髓鞘萎缩,传入感觉纤维与传出运动纤维发生“短路”,激活运动纤维引起面肌痉挛。另外一种说法是:从面神经发出的运动抑制纤维,也分布于肌肉中,当某种因素使抑制纤维兴奋消失时,面肌就痉挛
面痉挛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面痉挛后遗症能够治疗,但恢复较慢,治疗周期较长。所谓面痉挛后遗症是指患者经多种办法治疗,时间超过7个月以上,仍未明显恢复或一部分功能恢复了,但可能会终身留下表情肌痉挛、萎缩等症状。对这种情况,也能治疗,多数病人可以改善症状,100%恢复比较困难,而且疗程较长。
2、注意事项
1、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鱼类。
2、平时心情保持愉悦,轻松,劳逸适度,充足睡眠。
3、减少外界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4、患者应注意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
5、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的摄入
6、多吃好东西
3、治疗方法
中医疗法:主要已针灸和中药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针灸还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速发展。
药物治疗:抗癫痫等药物、镇静剂如氯硝基安定、安定等对本病在发病初期有一定控制作用,对于病史较长的患者效果不明显,这些药物只能暂时控制症状,不能根治。
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有面神经疏理术、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法。
面神经封闭治疗:多使用A型肉毒素,反复使用也会产生抗体出现耐药性,疗效降低或无效,也会遗留病侧面瘫等并发症。
SDT立体定向治疗:融合了立体定向技术以及因子修复技术,通过靶向坐标,结合激光原理,修复面部受损细胞,促进面部神经细胞再生。
刮痧治疗部位
头部:三焦经——双侧翳风、丝竹空。
胃经——双侧地仓。
胆经——瞳子髎。
膀胱经——患侧攒竹、晴明。
小肠经——双侧颧髎。
骨经——双侧四白。
任脉——承浆。
上肢:大肠经——双侧合谷。
下肢:骨经——双侧足三里。
备注:
(1)在翳风穴刮拭最有疗效。尤其是眼睛周围痉挛时,就要在眼睛周围的穴道刮拭。若是嘴巴周围痉挛,除了翳风穴外,还要在四白、地仓、承浆等穴刮拭。若脸颊会抽动在颊骨的颧髎穴做刮痧治疗,也很有效。
(2)患者应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心态放松,保持愉悦心情。多食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