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纪录片《乡愁》,记录他一家三代都曾在那里生活的大中里老街。建于1925年的大中里街坊也在静安区,是上海最老的石库门里弄之一。这里原有住着1600户人家的房子在老区改造计划下都将拆除,改建为商业大楼与广场。
中文名:乡愁
导演:舒浩伦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纪录片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片长:70分钟
1、剧情介绍
舒浩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家的老房子在大中里,三代人都曾在那儿生活成长,现在只有他的奶奶还独自一人住在那间老房子里。当他得知大中里将要在所谓的新一轮“旧区改造”中被拆迁时,带着摄影机去重访那个纯朴温暖的石库门弄堂,在重访中追忆他在那儿度过的纯真的八十年代。
纪录片《乡愁》,记录他一家三代都曾在那里生活的大中里老街。建于1925年的大中里街坊也在静安区,是上海最老的石库门里弄之一。这里原有住着1600户人家的房子在老区改造计划下都将拆除,改建为商业大楼与广场。
他决定拿起摄影机回去纪录最后的时光。随着捕捉将会失去的影像同时,他怀疑有谁真的会为城市发展而着急?而改变又对城市、居民、社会有何真实意义?从和奶奶聊天,游走于迂回的弄堂里中,到重拾他儿时生活的片段,纯朴温暖的石库门生活点滴活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导演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内心独白,也真实地反映了居民们为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演职员表
导演
舒浩伦
3、上映日期
2006年
4、幕后制作
该片获得第三届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的最佳纪录片奖,和在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作正式展映,并且也得到了《南方周末》、《艺术世界》,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报道和赞誉,NPR称其为一首关于逝去上海的电影诗,英国著名中国电影研究学者ChrisBerry教授之为“中国第一部个人纪录电影,开创了中国纪录电影的新语言”。
5、影评
舒浩伦的《乡愁》在上海已经第四次放映了,上海影城8号厅座无虚席已然说明了这部纪录片的影响程度。当宁波阿娘打完麻将开始记帐的镜头出现后,观众们的笑声是会心的,是阿娘的可爱和浓浓的里弄生活气息细细得钻入你的内心,淡淡却又浓稠的让人感受到了老上海人真实的原生态的生活。
比起第一次观看时内心产生的对于里弄拆迁和城市建设的强烈共鸣之外,一直贯穿在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旁白以及私人记忆的再现已经不再能让我触动,而大中里原生态的老上海生活方式的纪录影像是我更多想要看到的。
观影结束后一位上海老妈妈询问导演此部纪录片的素材有多少个小时,拍了多长的时间,并热切询问了导演的阿娘如今是否健在。我想,这部纪录片最为重要的不是童年场景的再现,而是舒浩伦导演的宁波阿娘。阿娘是老上海人的一个缩影,阿娘的生活是老上海原生态生活的一个典型,走在上海的老里弄,有很多这样的阿娘坐在弄堂里晒着太阳,搓着麻将,脚边偶尔还会趴只小猫,遇见陌生人走进里弄还会亲切得询问你:寻萨宁阿?
对于触及真实生活的纪录是提问的老妈妈想要在影片中看到的,在这里我也读懂了卡夫卡陆所说的观众对于真实的渴求。因此,才会有观众希望能再看到更多关于大中里的纪录,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私人的记忆再现,而是带着舒浩伦私人的乡愁之情开始了对于大中里的关注,对于上海老弄堂的关注,甚至北京的观众由里弄到四合院,开始关注与思索其自己的乡愁。
每个人都有一份乡愁,纪录片达到这样的影响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观众对于大中里生活影像纪录的渴求也正说明了《乡愁》在此方面的缺陷。舒浩伦导演说对于大中里的拍摄大部分在02年,05年的时候并不多,拍摄中间有3年的空白期,而所留有的影像素材是30个小时左右。或许对于只是想表达私人情感的舒浩伦来说,观众对于大中里的生存现状和老上海人生活方式的关注,这份沉重的纪录使命是舒浩伦无法承担的。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已经被陈丹青先生批判为知识分子的自恋流行语,但我还是回应卡夫卡陆的观点,的确我们所需要的人文纪录在《乡愁》中打了折扣。